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每一个你不满意的现在,都有一个没有努力的曾经。我是个比较淘气的孩子,在我还上初中的时候,就闹过辍学。为了让我长大后有门手艺,父亲把我交给了舅舅。舅舅是个远近闻名的木匠,手艺好,活头棒,最主要的是干活认真,可以说,经舅舅做出来的桌椅板凳,让你拿放大镜也挑不出瑕疵来。然而,舅舅干活也有个"毛病",特别卖力,特  相似文献   

2.
马志国 《南京史志》2013,(11):10-11
倾听家长的诉说这天一大早,我就接待了一对父母的来访,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焦虑。孩子母亲说,孩子今年16岁,是个男孩,正上高中。本来是个不错的孩子,也知道孝敬父母,初中的时候学习挺好,还得过几次奖。我和孩子爸爸都没上过大学,心想怎么也得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像样的大学生。我们虽然是工薪阶层,为了孩子的将来,去年我们让孩子来这个城市的重点高中上学,不惜花高额学费,不惜卖掉了家里的房子,不惜在学校附近安个临时的家。  相似文献   

3.
我在我们家里还算个宠儿,兄弟姐妹五个惟有我一个被父母供上大学。其他几个最多也不过上个初中,其中两个几乎就没进过学校。在我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工作。我被分配到最基层完全是因为父亲的缘故,本来我是被分配到县城工作,父亲去找了一回我们的局长,  相似文献   

4.
长大     
孩子不小了,都13岁了,上初中了,可他还像个小孩子似的。孩子没有母亲,只有父亲。父亲怕孩子受到什么委屈,从小就对他娇生惯养,所以孩子13岁了还像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孩子连最简单的做饭不会,洗衣服也不会。孩子上初中,住校,每个周末都会带一大包衣服回来,让父亲帮他洗。父亲为此很着急,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呢?父亲曾不给孩子洗衣服,可孩子就拿钱去买新衣服。真要没衣服穿了,没洗的脏衣服也穿。不给孩子做饭,孩子就饿着。父亲让孩子做饭,孩子说他宁愿饿死也不做饭。好长一段时间,父亲都拿孩子没有办法,只好给他做饭洗衣服。眼看孩子就要…  相似文献   

5.
父爱有痕     
打我记事起,父亲给我的印象总是板着冷峻的脸,和我没有亲昵的话可讲。偶尔去同学家玩耍,见同学的父亲和儿子之间那种浓浓亲情,真令我羡慕不已。回到家时,也想模仿同学那样和父亲说上几句话,但望见父亲一脸的严肃,在路上酝酿了许久的话语,顿时就咽了下去。父亲是名医生,按理说,医生的脾气应该是很和蔼的,但父亲却不同,他对自己的病人总是冷着一副脸,好像人家欠了他钱似的,特别是现在家里的孩子都很少,一个孩子病了,后面跟了好几个大人来照看。父亲最拿手的是针灸,那些大人见父亲给他的孩子扎针时,心疼得直嚷嚷:“你慢些扎,别让孩子疼着了。”…  相似文献   

6.
正赵二湖是已故作家赵树理的次子,也是兄弟三个中唯一存世的人。2009年我写《赵树理与苟佩芳》时,曾给他打电话,问其父亲生前在家里提没提到过琚寨和苟佩芳?二湖答复很明确:"没有,"并说:"我这是第一次听说我父亲还到过长治县哩。"2013年1月11日,"长治市赵树理文学研究会"成立25周年大会在长治宾馆召开。那天来了很多人,赵二湖也来了。他戴着顶帽子,穿着件灰棉衣,跟他爸的模  相似文献   

7.
读高中时,与我同寝室的五位同学,每人都有一套名牌西服,惟独我没有。穿着粗布衣服在同学眼前晃来晃去,总觉得自己掉价。但我来自农村,能读书已经是一种奢侈,当然也就别想去穿什么名牌西服了。但我实在经不住名牌西服的诱惑,一个星期天,我特意回了一趟家,向父母要钱买名牌西服。父亲听后低头叹气,母亲则哽咽着说:“孩子,咱家里穷,爹娘对不起你,让你在外面受苦了,等有了钱,再给你买,好吗?”我带着一腔怨气离开了家,回到了学校。过了一段时间,父亲来学校找我,他把我叫到一个无人处,说:“孩子,穿上名牌衣服,看上去好像有了身价,但脱了之后呢?最…  相似文献   

8.
残酷的年代和温馨的童年 我跟父亲(注:沈从文)虽然生活了很长时间,但是记忆真是奇怪得很,相隔越遥远的岁月,回忆起来倒越显得清晰。我小时候,全家生活在云南,最初是在城里,后来为逃避日军的轰炸就到农村租了一个房子。父亲每个礼拜到昆明城里去上两天课。那一段路父亲先是坐一个小时的火车,然后再骑马走十里地。每次父亲从城里回来,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光,  相似文献   

9.
父亲的足迹     
我的老家在河北农村。父亲小时候家里很穷,弟兄四人中,他最小,学习也最好。因为上学晚,他在18岁时才考上镇里的初中,每天上学要走十来里路。1956年冬,父亲刚在初中上了不到半年学,公社开始征兵。村干部找上门做工作,说参军是政治任务,父亲就跟村上100多人一起去做了体检。到放寒假的时候,体检结果下来了,4个人合格,父亲也在名单里。爷爷奶奶不舍得让他去,  相似文献   

10.
残酷的年代和温馨的童年我跟父亲(注:沈从文)虽然生活了很长时间,但是记忆真是奇怪得很,相隔越遥远的岁月,回忆起来倒越显得清晰。我小时候,全家生活在云南,最初是在城里,后来为逃避日军的轰炸就到农村租了一个房子。父亲每个礼拜到昆明城里去上两天课。那一段路父亲先是坐一个小时的火车,然后再骑马走十里地。每次父亲从城里回来,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光,他总是带我们出  相似文献   

11.
留住欢乐     
我以为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是否欢乐 ,关键在于自己 ,尤其是自己的感觉很重要 ,而物质条件、生活状况却显得次要了。我的邻居的孩子由于先天性疾病造成智力低下 ,看着活生生的孩子不能上学 ,我曾想 ,家里有了这样一个孩子 ,这日子咋过呀 ?可我想错了。那个家庭实际上过得很好 ,夫妻俩都很能干 ,把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整天充满着快乐的气氛。一次 ,他们带孩子到北京看病 ,还多逗留几天 ,在北京痛痛快快地饱览大好风光。他们说 :这孩子比起卧床不起的瘫痪孩子强上百倍。他们这么想了 ,他们当然就有了快乐 ,假如相反呢 ?也许情况就会是另一个样子…  相似文献   

12.
电话约定后,一位父亲找到我:“马老师,我是专门为孩子来咨询的, 这回您可得帮帮我的忙了,真把我们难住了。您说该怎么办?”我请他坐下来静静心:“别急,孩子到底出了什么事?”“我们的孩子念初一,是个男孩子。性情上慢慢腾腾,畏畏缩缩,对学习没有热情,没有信心,学校刚刚考完试,这个小子他才考了个一位数—9分。您说这可怎么办?”看得出,他脸上的笑容  相似文献   

13.
正一1942年秋天,父亲去世,家里的经济状况一下子变得很窘迫。在重庆万县,我整天在街上卖烧饼油条,用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我妈妈对我说:"老迈,书还要读,怎么读你自个想办法,娘是没有力量了。"我也觉得要读书,我还那么小。我就打听到邻近的湖北有联中,原来叫湖北省立第一初中,是国民政府为了救助沦陷区逃  相似文献   

14.
父亲     
父亲今年九十五岁,是村上年岁最大的一位老人。虽然进入耄耋之年,但是父亲除了耳朵有点背之外,其他脏器没有大毛病,眼睛、脑子好使,戴上老花镜还能看一会儿书,记性尤为突出,凡是村庄、家中以往发生过的事,只要问及都能说出道道来,成了家里和村子里的“活字典”。  相似文献   

15.
玉烟斗     
爷爷在去世之前,送给父亲的最后礼物,是一个玉烟斗。这个玉烟斗做工精巧,上面雕刻了一条腾飞着的龙。在我的童年时代,我最想得到的东西就是这个玉烟斗,可是父亲却说要等到我长大以后才可以得到玉烟斗。我知道,父亲怕我把玉烟斗弄坏,就像我小时候把我的玩具弄坏一样。为了能够早一些获得这个玉烟斗,我渴望着快一点长大。渐渐地,我已经上初中一年级了。我对父亲说我长大了。父亲看了我一眼,没有明白我这话的意思。我又对父亲说道:″你承诺过的,等到我长大以后,可以获得玉烟斗。“父亲忽然笑起来:″我是承诺过,可是你才十三岁,还没有大学毕业。…  相似文献   

16.
父母和孩子处于两种境界。父母放在第一位的永远是孩子,父母觉得理所当然;孩子放在第一位的却往往不是父母,孩子觉得心安理得。我常想,是不是真的有前世,在前世里父母是亏欠孩子的,所以要在这一辈子里报答孩子。每次放学回来,爸和妈总是问我累不累。我好像从来没有问过操劳一天的父母累不累。妈总是心甘情愿地为我做早饭。东北的习惯是早上也吃米饭炒菜。上初中时,我要七点到校,我家离学校远,六点二十就要从家里出发。而在那之前,妈要早起把饭做好。冬天农村基本没有什么事情,很多人都不用早起,一般都是八九点的时候才起来做饭。当时村里没…  相似文献   

17.
写给父亲     
我很想写写我的父亲.一个养育了八个儿女,年近七十还在自食其力的人。父亲是家乡远近闻名的木匠,随着年轮的转动.父亲的心思越来越重,虽说他一生带了许多徒弟,却没有一个人能把他那雕龙画凤、画龙点睛的绝活学到手。他只抱怨年轻人怕吃苦,不勤劳,老大儿子没念几天书,脑子笨,倒也是个木匠了,从小跟着父亲走南闯北,给别人盖新房、做棺材,但手脚坦慢。老二初中毕业,却不把木匠手艺当回事,农闲了,喜欢跑买卖,认为这样来钱容易。  相似文献   

18.
我要回家     
我们家那时很穷。父亲在公社当发电员,母亲作为大半个劳动力在生产队挣工分,我们兄妹三人的学费每学期都要拖欠。我和妹妹在村里上小学,每天都回家,父亲要周末才步行回家。大哥在县城上中学,我们家距县城20多里,公交车票是一角,每周六,大哥也坐公交车回家。全家一周团圆一次,母亲总是要弄点好吃的,一家人虽然穷苦,却过得亲热快乐。特别是星期天,大哥都要带着我和妹妹到村外的小溪边玩上大半天,疯疯癫癫地乐。每个星期天,都是我们最盼望的时光,所  相似文献   

19.
一位单亲家庭出身的男孩,总是在球队里坐冷板凳。父亲虽然鼓励他,可也同时表达得很清楚,如果男孩子没有意愿的话,可以不去打球。然而儿子决定留在球队当替补队员,他憧憬在自己升入高年级的时候,可能会有机会上场。在高中求学的三年间,他从来没错过任何一次练习,任何一次比赛,可是他照样坐了三年的冷板凳。那位很有信心的父亲总是出现在看台上为儿子欢呼,没有错过一场比赛。考上大学,男孩决定去应试跑龙套的球员。每一个人都笃定他通不过挑选,偏偏教练同意将他的名字列在球员的名册上,因为他一直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投入在练习上,他带来了其他球员非常需要的运动精  相似文献   

20.
前一阵子我跟父亲聊天,他说:"闺女,以后我帮你带孩子,你得赶紧把开车学会了,买辆车上班也就不用挨冻了。"父亲退休这五年一直在重复地说着这些话,确实,我都毕业工作五年了,父亲也老了。父亲出生在边境县,从小无父无母,9个兄弟姐妹相依为命。常听父亲说的一句话就是:"那时候,有个放羊的叔叔来家里走动,带回来的半块羊腿就是我们一年的荤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