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9年11月23日上午,陈毅元帅与夫人张茜在贵州贵阳花溪住了一个礼拜,还吟下《花溪杂咏》七首和《过贵阳》四首,共十一首诗。其中《花溪杂咏》第七首日:“东舍西舍小停留,长春溪水绿如油。农村如此园林化,神州富裕永不愁。”点明了他在花溪下榻于公园的“东舍西舍”。东舍西舍合称“花溪西舍”,乃贵州名屋,位于花溪公园龟山之西北麓,花溪河南岸、坝上桥左侧。占地面积5052平方米,由东向西有三幢建筑,依次称东舍、西舍、厨房,为中西合壁式建筑风格,总建筑面积为650平方米。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初冬的一天,我到贵阳护理职业学院参加《贵阳政区大典》编委会召开的编辑工作会议。置身于宽敞优美的新校区,看着一幢幢现代风格的教学、科研大楼和学生公寓,不由想起我的母校即这所学校的前身——贵阳卫生学校。之后,我特意到位于贵阳次南门外花溪大道北段19号的贵阳卫校故地重游,所见已是面目全非,我读书期间的教学楼、实验室、礼堂、宿舍、篮球  相似文献   

3.
花溪河两岸作为“公园”来建设,是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冬天开始的。但作为“风景名胜”,它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中期。 花溪的狮子山(今麟山),自从明代《弘治贵州图经新志》把它定为贵阳名山之后,就常有人到花溪游玩。这一时期,花溪河两岸是明山配秀水,绿树荫苍苔,“风景出自然,非由人力造”  相似文献   

4.
以真山真水、布局天然而蜚声海内外的著名风景区花溪,辟于20世纪四十年代初,是贵州建设最早的公园。历经60年的发展,花溪早已“旧貌变新颜”。那么,建园之初的花溪,究竟树有多粗,水有多急?游人何种神态,牛马何样皮毛?就是世居贵阳的老人,如今恐怕也难有记忆。近观贵州省博物馆文物藏品,我有幸从国画长卷《花溪全景》中,见到了60年前的花溪面貌。那时的花溪,山蓝水碧,民风古朴,没有俗艳的脂粉和莫状的娇情。“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四处浸溢着和平与宁静。其实,此画恰恰创作于抗日烽火正熊的1944年,…  相似文献   

5.
座落在贵阳西南十七公里处的花溪,以其“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的自然之美,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风景区,被誉为贵州高原上的明珠。花溪原名“花化佬”亦写作“华伦佬”或“花阁优”。花他倍之名之名源于贵州高原上最古老的一个民族——仡佬族,古时,人们曾按仡佬族的服饰颜色不同,将其分为红仡佬、白仡佬、青仡优、花仡佬等支系。其中一部分花仡佬聚居于今花溪一带,但当时是没有名称的。这块无名的丛林地,经过仡佬族人民的辛勤经营,一直在变化、发展着。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贵州行省建立,贵阳成为省会,程番府(…  相似文献   

6.
抗战期间,贵阳曾遭受敌机的狂轰滥炸,承受了破壁颓垣、家破人亡的惨重灾难;但因文人墨客逃难后方而频繁过往,便也留下了一些追求进步的文比种子,更编织过一些人生苦旅的甜蜜回忆。巴金和萧珊在抗战期间(1944)年.曾来贵阳花溪.下蹋小憩,并在这青山碧水间,同谱“连理技”曲。他们两人,在连年的烽火硝烟中,流浪飘泊,聚散无常,坚贞不渝,终成伴侣。其婚礼之简朴,爱情的笃真,长时间地给了人们深达的美好感受。巴金原名李尧堂,字带甘,1904年冬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之家,自幼爱书香人家的熏陶,特别是慈祥的母爱的浸润,培育出一…  相似文献   

7.
李芳 《贵阳文史》2008,(6):25-28
1961年,罗汉之子罗南由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贵阳师范学校任教,并在贵阳找时任贵州省政府民政厅长的李侠公先生。朋友之情,战友之谊,李侠公对罗南倍加关心和爱护。1965年,罗南与赵松泽女士结婚,在贵阳安家落户。文化大革命之初,罗南因父亲“托派”问题被打为“另类”,发配到息烽流长中学、息烽中学、安顺师专。  相似文献   

8.
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最崇敬的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已经27年了,但他在花溪时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花溪人民心中。 1960年4月,周总理访问缅甸、印度、尼泊尔等14国回国后,到贵阳花溪作短暂休息,这是花溪人民极大的光荣和幸福。4月30日中午11点过钟,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提前赶到昆明)乘坐的飞机从昆明抵达贵阳磊庄机场。花溪的天气好象也懂得是欢迎周总理,特别晴  相似文献   

9.
虽然天公不甚作美,但“一节两会”的帷幕仍在铿镪的锣鼓声和悠扬的《迎宾曲》中徐徐开启。八月的绵绵细雨中,“贵阳市第十届花溪之夏艺术节”,“首届中华奇石贵阳博览会”、“西部开发看贵阳名人笔会”等三项大型文化活动向林城款款走来——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政府与大学不断调整对教师兼职行为的规定,使之趋于合理化.大学教授之校外兼课行为,经历了从民初的被法规“禁止”到被“限制许可”之转变.然大学教授兼课行为在整个民国时期皆普遍存在.就大学教授自身而言,薪资不定、任期不稳所导致的经济压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问成为诱发其外出兼课之主因 大学教授兼课所得是他们一项非常重要的收入,对其家庭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并不完全一致.概言之,北京政府时期,教授兼课是弥补家庭生计的方式;1930年代初直至抗战前,不菲的兼课收入维持了教授们“高品质”的生活;战时大学教授兼职则成为生活重压下维持生活的必须方式.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我已进入八十老翁之列,回首往事,有十一年是在贵阳度过的,从1946年7月到1957年7月(其中1955年7月至1956年7月暂迁重庆)。这十一年正是我在贵阳接受基础教育的时期,从小学二年级到高中毕业。我一共念过四所学校,贵阳实验小学(即后来的南明小学)、贵阳扶轮小学(即铁路员工子弟学校)、贵阳二中(即今天的贵师大附中)和贵阳六中。这个时期的教育对我后来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46年,家父叶勉之调入湘桂黔铁路局都筑段工程  相似文献   

12.
杨梅 《贵阳文史》2002,(3):59-60
也许你曾游览过风景奇特的花溪天河潭风景区,但你知道吗?在天河潭风景区下游,碧绿的花溪水库中段,还有一个景色秀丽、民风古朴、建筑独特、倚山傍水的布依族村寨,那就是“贵州省民族文化保护村”——镇山村。 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随旅游团慕名前往镇山村游览参观。 我们一行从省城贵阳出发,向西行至花溪  相似文献   

13.
1994年8目7日,我国艺术大师刘海粟于上海因病离世,享年98岁。为缅杯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我将大师夫妇1985年秋畅游黔中的历程,敬笔写下几则,以表深切悼念之意。花溪回首彩云间1985年8月,刘海粟大师应贵州省政协的盛情邀请,暂时放奔了他的“十登黄山”之行,风尘仆仆,从黄埔江畔,偕夫人夏伊乔等一行来到了贵州,实现他久已渴望的黔中漫游。刘老小憩于花溪碧云窝宾馆。这里,山色青翠,林木葱茏,十里河滩碧水如镜;时值秋高气爽,四野稻花飘香。刘老和夫人一住下就喜欢上了这幽雅安静的自然环境。8月6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  相似文献   

14.
贵山今何在     
诗若 《贵阳文史》2003,(2):59-59
贵阳之名,得来于“贵山之阳”。这一点已属公认。何为“之阳”?古代地名之取名,常以城市所在地附近的山水阴阳向背取之,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贵山之阳”即贵山的南面。然而,贵山并非只有一处,历来有明代贵山、清代贵山之说,又有西北贵山与东北贵山之分。 明代贵山有二说,一是今之关刀岩,这是明  相似文献   

15.
1956年12月6日,我生于贵阳市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亲都是广东人,说一口流利的海南文昌话,我自幼一句都听不懂,来到香港十几年,我的口音仍然是“贵阳广话”。我的幼年和青少年时期,都生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使我失去开学、就业的机会,但没有压倒我追求音乐的决心。“文革”的几年中,我有幸躲过了上山下乡,我便在我热爱的手风琴事业上成为中国的聂耳、匈牙利的李斯特,我连卧室的墙上也挂着李斯特的肖像。我常站在黔灵山顶,恍馆我已将自己的音乐才华发挥到最高点,我倘佯在花溪河畔时,朦胧中想像这是贝多芬家乡的莱茵河。1982年夏…  相似文献   

16.
发生在军工厂里的故事 1971年12月我参加工作,差几天到16岁生日。5708厂位于花溪磊庄,离贵阳40公里,厂房林立、绿树成荫.曾经十分辉煌。可惜已政策性破产。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期间,徐悲鸿先生来贵阳先后凡三次:首次是在香港举办赈济战区难民的画展之后,取道长沙、桂林将返重庆中央大学任教,中途经过贵阳,时间在1937年冬天;其次是由昆明、保山举办捐赈画展,攀登鸡足山写景归来,于1942年秋冬到贵阳小住;后一次是1943—44的的冬春之交,由桂林而贵阳,转徙西南,仍回重庆。记得先生第一次来到贵阳,留住时间颇为短暂。我恰在病中,不能与先生见面,仅闻在原中山公园门前的省民众教育馆(含中山西路市委大楼附近),举行过较小型的个展。当时与本地人士往还甚少,据知,只有张鹤龄笔店曾以贵州特产的…  相似文献   

18.
一九四三年四月二十一日上午,时任中国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主席兼“中、美、英盟军”中国战区司令统帅的蒋介石,由重庆飞抵贵阳,随后来到花溪。  相似文献   

19.
一九四九年,这是神州大地天翻地覆的一年。在这时代巨变的关键时刻,人们犹如站在十字路日,面临着人生道路的抉择:或投向光明,或走进坎坷,甚或堕入深渊;举足一步之差,方向不同,归宿迥异。当时,我年不满二十,还是个情懂的青年学生,这一年对我来说,确也是决定此后几十年命运的关键的一年。一九四六年冬季,我毕业于正安县立中学。时年十六,不话世事,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家中贫困,连生计都不能自理,却立志要改变家庭处境,于是奔赴贵阳投考学校,想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到得贵阳,见到各学校的招生简意,所有高中收取的学…  相似文献   

20.
2002年花溪之夏艺术节举办的“曼玲结画艺术作品展”,在著名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德学校旧址展出。贵阳市政协委员、黄果树集团高级工程师万曼玲精心创作的45幅“结画”,吸引了省市各界人士数千人前来参观。在“中国结”传统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曼玲结画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令人耳目一新,把观众带到了“揉春为酒、剪雪成诗”(书法家刘奇卡语)的美妙世界中。贵州省政协王思齐主席赞扬道:“一个科技界的政协委员,能够把中国传统的绳结艺术加以提升,真不简单。”中共贵阳市委副书记辛维光在参观展览后说:“最可宝贵的是万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