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奉化溪口镇是蒋介石的故里。蒋介石在登上民国元首高位以后,依然经常回乡。在此期间,南京、溪口道路车水马龙,国民党要员纷至沓来。汪精卫慈庵探伤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当日,国民党中央急电远在法国的汪精卫返国。12月14日,汪复电即日返回。18日,汪在法国会见国民党驻外使节郭泰祺、顾维钧,互谈国内情况甚久,认为东山再起时机已到。汪在离欧前表示:本人决心反共到底,与南京抗日派决不妥协。”其投降卖国面目暴露无遗。12月22日,汪在马赛乘法国邮航公司阿拉米斯号回国,1937年1月14日经香港到达上海。其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方面…  相似文献   

2.
蒋介石早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后来到日本学习军事,回国后在陈其美部下从事革命斗争,对孙中山表示忠诚。1922年6月,陈烱明在广州叛变,蒋介石从上海赶到广州,上永丰舰保卫孙中山。9月写了《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颂扬孙中山,痛斥陈烱明。孙中山为此书作序,这就抬高了蒋的身价。1923年8月16日,孙中山派以蒋介石为团长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学习。蒋回国后高喊“民族斗争”、“阶级斗争”的革命口号。随后被孙中山任命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等职。  相似文献   

3.
“四·一二”前夕蒋汪上海会谈真相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4月1日——5日,刚从欧洲返回的汪精卫,与蒋介石等在上海进行了一系列密谈。5日,《汪陈宣言》发表,12日,蒋介石突然对中共及上海工人纠察队镇压,这些接踵发生的事件之间有哪些内在联系?特别是汪蒋在反共问题上是否达成某种默契?这关系到这一时期民国史及中共党史研究中对许多问题的评价,不仅牵涉到汪精卫当时的政治态度,也牵涉到武汉政府初期历史的研究。然而多年来,史学界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此,笔者不避浅陋,将这段史实重新整理,分析如下。一、蒋、汪算盘各异、分歧难消1926年3月20日“中山舰事件”过后,在蒋介石操纵下,于5月15日通过了“整理党务案”,迫使中共党员退出国民党中央;张静江、谭延闿等随之瓜分了被迫离粤赴欧洲的汪精  相似文献   

4.
北伐战争时期的奉张宁蒋议和陈铁健,黄岭峻北伐战争期间,尤其是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中国政局中一度出现南北妥协、奉张、宁蒋议和的呼声。对于这件曾令当时舆论界广泛瞩目的大事,以往论者常简单斥为“蒋介石为了反共倒汪,不惜与北洋军阀通好”,至于它...  相似文献   

5.
据蒋百里的侄孙蒋启霆介绍,并查阅《蒋百里年谱》及蒋的女儿蒋和回忆其父的文章,以及蒋介石的《西安半月记》与台湾出版的《传记文学》,得知蒋百里在“西安事变”中曾起过重要作用。1936年冬,蒋百里奉命考察欧洲军事返国,飞赴西安向蒋介石汇报。未料,次日(12月12日)拂晓,发生了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政局发生巨变的1949—1950年,胡适、蒋介石在面对失败危机时,有着极为密切的合作。蒋介石对胡适极为倚重,他委托胡适赴美活动,后又委任胡为外交部长,都是为讨好美国,以获得美国援助。胡适对蒋介石的支持和拥护是无条件的。他受蒋之托前往美国宣传、游说,争取美援为蒋"辩冤白谤",竭力维护蒋介石的反共领袖地位。在敦促美国和国际社会不承认中共政权方面,胡、蒋也配合默契。胡适还以思想、文化为阵地从事反共斗争。胡、蒋所以能亲密合作,除了有共同的反共诉求外,还是二人互相需要、互相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提到虞洽卿,过去人们对他多有贬斥,是因为他与蒋介石关系密切,在蒋反共夺权时助过一臂之力。那是1927年的事,“4.12政变”前夕的3月26日,蒋介石刚到上海、虞洽卿便连夜晋见,二人商谈很久。蒋打算委任虞为财政部长,但虞以自己“在商言商”予以婉辞,但同月31日,他以上海市商业联合会会长身份,支持江苏省及上海市财政委员会为蒋介石筹集经费,认销债券。  相似文献   

8.
1927年蒋介石与上海金融界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入长江流域后,作为金融工商业中心的上海受到极大的震动,南北银行界纷纷与革命势力进行多线联络。北伐军进展到沪宁地区后,上海成为主要财源。蒋介石通过上海商业联合会、江苏兼上海财政委员会、江海关二五附税国库券基金保管委更会等机构,罔罗上海工商金融界重要人士,对沪宁地区财政进行掌控,得以顺利筹款以济军饷,这也是蒋后来能够立足东南、完成统一的重要因素。而上海金融界人士之所以支持蒋介石,除了其反共立场,还由于蒋早年曾在上海金融界活动,与金融业领袖有深厚的人际关系,以及上海金融界人士中江浙籍占有绝对优势等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傅斯年在抗战时期累积的良好关系在战后得以延续、加深。蒋、傅在"一二·一"惨案善后中有密切互动,但他们在处置方式上有明显分歧。傅采取一切办法促使学潮早日结束,令蒋满意。基于共同的反共立场,傅斯年希望蒋介石能实行真正的改革,以维系国民党政权并有效反共,为达此目的,傅坚持不加入政府,以独立知识分子的身份对蒋犯颜直谏。国共战局逆转后,傅之反共立场益加坚定,傅之"反共"始终与"抗俄"紧密联系。因政治上的良好合作,傅、蒋私谊亦日渐加深。  相似文献   

10.
刘湘是民国史上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从民国初年到1933年,四川的大小军阀内战不休,大小战事竟达470多次。“战祸之烈,甲于全国。”刘湘是其中主要的角色。蒋介石登台后,刘湘为蒋所利用,积极充当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工具。1935年初,蒋介石插足四川军政后,刘、蒋激烈争夺对四川的控制权。刘湘在与蒋介石的矛盾斗争中,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立场,由一个反共拥蒋的地方军阀转变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能够参加抗日的地方实力派。对刘湘晚年的这一转变是应该适当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卢沟桥事变爆发不到一个月,国民政府各种形式的对日和谈便开始了。这些和谈贯穿八年抗战的始终。其中以蒋介石、张群为背景,张季鸾本人及委托胡霖与日本在香港进行的和谈,便是上述和谈的重要部分。 张季鸾介入中日和谈是从“陶德曼工作”开始的。1937年11月5日,日本的“和平条件”经陶德曼转给了蒋介石。此后,蒋、陶开始接触。张季鸾作为蒋介石的特邀人物参加了会谈。经过讨价还价,蒋介石准备有条件地和日本达成和议。但由于日军逼近南京后增加了条件和日本政府缺乏议和诚意等因,和谈告吹。 蒋日议和之事传出后,舆论对蒋十分不利。张季鸾利用《大公报》于1937年12月5日、12月8日发表《德国调停之声》、《最低调的和战论》等文为蒋介石善后。文章中关于战与和的言论完全符合国民党、蒋介石在此事上的方针。1938年初,张季鸾接受蒋介石的委托去香港。关于此行的目的,他在出发前向王芸生交代工作时说:“我这次到香港去,是受蒋先生之托,去向敌人撒一把迷眼的沙子。”以此为起点,他往来于香港和汉口  相似文献   

12.
70年前(1936年)的12月12日,在陕西西安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亦即双十二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扣蒋于西安城内,逼蒋抗日。这其中《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1888—1941年)扮演的角色以及事变后该报向读者透露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特别是张季鸾与蒋介石、张学良之间的复杂而微妙关系,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3.
蒋、汪的矛盾斗争发轫于大革命时期的“中山舰事件”,到改组派发起反蒋活动,则演成了真刀真枪,势不两立的架势。1932年,改组派烟消云散,蒋、汪握手言欢,分掌军政权力,开始了所谓蒋汪合作的国民政府时期。但彼此始终同床异梦、勾心斗角。抗日战争爆发,蒋、汪矛盾尖锐激化,暗斗渐为明争代替。“联共抗日”与“反共降日”的政见分歧,伴随着权力之争,加上日本诱降、扶汪弃蒋的催化作用,导致蒋、汪间貌合神离的关系彻底破裂,造成了国民党的又一次大分化。  相似文献   

14.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共政变前,武汉国民政府曾密令程潜伺机捉蒋。政变后,蒋介石又派人捕捉程潜,并强行收编了第六军。这就是北伐后期,程潜和蒋介石之间发生的一桩历史公案。  相似文献   

15.
大革命时期曾先后出现了以邻鲁、谢持等人为首的西山会议派和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右派集团,他们都背叛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反对实行国共合作。这两个右派集团,在反共问题上有一致性,但在反共时机的选择和反共策略的运用上,又存在着分歧。同时,两派为了争夺国民党的最高领导权,彼此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激烈的斗争。西山会议派的“联蒋倒汪”策略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的右派分子就肆无忌惮地活跃起来,竟与帝国主义和反动军官相勾结,于8月20日,在中央党部门前暗杀了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凯。11月23日,以邹鲁、谢持…  相似文献   

16.
<正>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睡梦中心脏停止跳动,临终未留任何口头遗言,逝前也没有命文书侍从(如秦孝仪)做任何书面遗嘱。他逝世后由台湾官方写了《总统蒋公遗嘱》,1975年4月6日刊载于台北《中央日报》。2007年12月,台湾记者访问曾长期服侍蒋介石与蒋经国的"两蒋贴身卫士"翁元。翁元说:蒋  相似文献   

17.
王鹏 《文史精华》2002,(5):23-25
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扣蒋于西安城内,逼蒋抗日。这其中《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1889-1941)扮演的角色,常常被人忽略。12月4日,蒋介石亲临西安督战,欲意迫使张杨继续“剿共”。5日,正在西安的张季鸾在华清池谒见蒋介石,告以西安谣言甚盛,流行的政治  相似文献   

18.
1931年初,蒋介石因约法问题同胡汉民发生冲突,再度引起国民党的分裂,形成宁粤对峙。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迫使双方不得不由对峙走向和解,并最终导致蒋介石政治生涯中的第二次下野。但仅仅六周后,蒋氏又重返中枢。党内各派势力特别是最高领导层内部,从胡汉民、汪精卫合作反蒋,再到蒋、汪联手排胡,经历了一番新的分化和重组。国民党权力变迁的内在因素纷繁,蒋、汪、胡势力相互杯葛、妥协的心态各异。  相似文献   

19.
1928─1931年的胡汉民席富群胡汉民继1927年与蒋介石合作进行反共清党之后,1928-1931再次与蒋联手。其间,胡汉民以其在党内的特殊地位,主持党政,对各地方实力派的反蒋活动口诛笔伐,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使国民党中央政权的统治合法化。但由于胡汉...  相似文献   

20.
赫尔利的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家康 《百年潮》2004,(9):56-61
1944年9月,赫尔利以美国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来中国,后又任驻华大使.他在执行美国对华政策的过程中,出尔反尔,轻诺寡信,以至发展到和蒋介石一唱一和,公开地扶蒋反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