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扬州市三星村夏庄出土"大吴故钱府君墓铭记"墓志一合,确认墓主为杨吴时期的钱匡道。对墓志进行释读,有助于梳理并考证吴越国钱氏、杨吴东海徐氏、汝南周氏的家族世系及姻媾关系,这一墓志的出土填补了三大家族的世系、弥补了史书记载的不足,为研究五代十国时期江淮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2.
徐州地区出土了一批汉代陵墓石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此作了介绍,并对其中的一些图像内容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江苏地区出土的汉代铜灯制作精美、数量众多,根据铜灯的基本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七个大的类别,分别为:豆形灯、豆形灯的变体、行灯、多枝灯、卮灯、辘轳灯、釭灯等。秦汉时期,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礼器作用逐渐式微,更多地向实用器转变。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青铜灯具即可反映出这种转变。  相似文献   

4.
徐州汉代采石遗址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市区南部,2004年5~8月发掘。遗址地层堆积简单,但采石遗迹分布密集。采石坑数量大,反映的采石工艺较为多样,另外还有石坯坑、石渣坑、未完成坑、踏步、楔窝等。遗址内出土遗物丰富,主要为采石用的铁质工具和生活用的陶器等。遗址的时代为西汉时期,下限不晚于东汉早期。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四川渠县城坝遗址出土的錞于、钲、钟一组青铜乐器做了相关分析,研究发现:这组乐器属铜锡铅三元合金,錞于、钟含有微量砷;均采用范铸法分批、分部件浇铸而成,各部位合金比例不尽相同,錞于的合金比例差别较大。通过微痕信息观察,器身上的部分巴蜀符号为刻划成型而非铸造;器物用途可能仅为陪葬品而非实用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四川渠县城坝遗址出土的錞于、钲、钟一组青铜乐器做了相关分析,研究发现:这组乐器属铜锡铅三元合金,錞于、钟含有微量砷;均采用范铸法分批、分部件浇铸而成,各部位合金比例不尽相同,錞于的合金比例差别较大。通过微痕信息观察,器身上的部分巴蜀符号为刻划成型而非铸造;器物用途可能仅为陪葬品而非实用器。  相似文献   

7.
8.
南京博物院考古部于2011-2014年对江苏盱眙县泗州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从遗址中发掘出土明末清初紫砂器约30余件,主要包括茶壶、罐、花盆等。壶多为各种形制的壶盖,以一件"孟臣壶"最为珍贵。这些出土器物为研究宜兴紫砂器的时代特征和制作工艺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庙底沟遗址是一处出土石制品数量巨大、类型丰富的大型聚落遗址,为研究史前人类行为和生产生活提供良好条件。通过石制品不同视角的分析,发现庙底沟遗址具有石器加工场和专门化的特点;原料主要为就近取材,原料岩性、工具形态与类型、加工技术及功能之间存在明显对应关系;剥片技术主要为锤击法和锐棱斜向砸击法,工具修理技术中打制、琢制和磨制技术组合使用,还存在少量钻孔技术、凹缺修理技术和切锯刻槽技术;工具功能大致归结为木工、农耕、碾磨、收割、渔猎、纺线和其他功能类别,其中以农业工具为主。  相似文献   

11.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等地出土的刻字骨签,是近年来汉代考古的重要发现④。刘庆柱、李毓芳、吴荣曾、赵化成、李均明、刘振东、张建锋等先生曾分别对骨签的命名、性质、用途、年代及其刻文所见工官、书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细致地研究和探讨,多有建树,丰富了我们对于汉代历史文化的认知。笔者拟在各位前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各地出土弓、弩材料的分析,就未央宫遗址出土骨签的名实、器用之性质以及相关问题,谈一些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教正。  相似文献   

12.
中华校点本《明史·礼志》中的李燧、李译、陈祖圭、吴桢、高元侃等五人之名,考之《明实录》等文献所载,《礼志》所载之名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汉景帝阳陵近年出土1000余枚封泥,这些封泥虽然大多数残缺不全,并且大量的印文相同,但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封泥出土地点分别为帝陵陵园外藏坑[1]、罗经石遗址、东区陪葬墓、阳陵邑遗址,其中阳陵邑遗址出土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14.
金沙玉器制作工艺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方 《中原文物》2006,(6):77-83
2001年发现的成都金沙遗址现已出土了2000余件玉器,数目可观,种类繁多。大量的玉器造型规整,制作精细。最为重要的是许多器物上都留下了与制作工艺有关的痕迹,其中更有一些半成品和玉料,这就为我们研究古玉制作工艺提供了极其重要而又丰富的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15.
汉番禺城故址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两汉时期岭南地区经济都会番禺城故址所在历来多有争议,本文通过细致的考证分析,否定了今广州旧城区说这一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以及番禺沙湾说、顺德简岸说等异说,并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历史地名遗存、地貌状况、汉墓葬点分布、历史水道交通条件、历史城市生态环境等多重证据,认为秦及南越国时期的番禺城在今广州旧城区,但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则将南海郡治与番禺县治并置于旧番禺城之南,并考订两汉新番禺城的具体方位当在今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北一带,论文相应还探讨了东汉末年番禺县城迁回旧址的时间、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依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我国目前最早的社祭遗存属于商代二里岗上层时期.在甲骨卜辞中,商代的社与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当时的社有不同的种类,有木质或石质的主.社神的地位要低于祖先神的地位,其祭品主要是人牲、牺牲、酒等,但还没有像后世那样明显的等级差别.  相似文献   

17.
二里头遗址出土木炭碎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考古发掘,在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之交和四期采集一些炭化碎块,并对这些炭化碎块的结构在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鉴定、分析和拍照,得出这些炭化碎块分别属于7个树种,即槲栎、麻栎、麻栎属的一个种、侧柏、油松、朴树和另一种阔叶树。通过对地层中分散的木炭分析,初步认为二里头遗址周围分布有大量的阔叶树栎林、杂木林和少量的松柏针叶林;当时的气候是温暖湿润的,但具体到不同的文化时期可能也存在着温湿度差异,二里头文化四期与一、二期之交气候相比较,前期的生态气候好于后期;通过对灰坑里的木炭分析,显示不论在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之交,还是在二里头文化四期,古人喜欢把栎木作为薪炭材。  相似文献   

18.
江苏宜兴周墓墩M4出土的青瓷神兽尊,一般认为是宜兴均山窑所产。通过对神兽尊铭文"东州"二字的仔细考证,可以推断其产地为浙江越窑。关于其造型,"辟邪"旧说被否定,而被认为是"嫦娥奔月"传说中嫦娥化身之蟾蜍;其用途并非镇墓、辟邪,而是盛放美食、供墓主人于冥界享用。  相似文献   

19.
黄淮地区是传统粟稻混作区,西汉时麦作推广进入关键时期,但小麦在这一过程中对黄淮地区原有粟稻混作格局的影响并不明确。对江苏省盱眙县东阳军庄汉墓群出土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9例人骨骨胶原δ13C值的范围为-20.0‰~-18.4‰,均值-19.4±0.6‰(n=9),表明西汉时期盱眙先民主要以稻、麦等C3类植物为食,已经不再将粟作为主要粮食,结合该地区西汉以前的农业格局,可推测西汉时期苏北淮河流域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稻粟混作模式向稻麦混作模式转变。将本文数据与我国同时期其他遗址的稳定同位素数据比较后发现,在原有稻粟混作区内,粟在先民饮食结构中的地位呈自西向东下降的趋势,反映了小麦种植在不同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关中地区小麦的推广普及明显晚于东部近海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