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众手修志”在修志实践中是值得提倡的,但光靠“众手修志”还不成,还要发挥“专家修志”的作用。使志书在“众手”的基础上,再经过“专家”的提炼和升华,才能使之更加完善,质量更加得到提高。“众手修志”与“专家修志”互相依存,离开了哪个方面修志工作都不能正常运行。志书的质量都得不到保证。  相似文献   

2.
叶一苇 《古今谈》2001,(4):38-41
若说浙派篆刻的艺术特点,用“看似平常实奇崛”这一诗句(王安石句)来概括是十分恰当的。由于“平常”,易于使更多的人接受;“奇崛”能够引人入胜,所以浙派学众,历史久。它能把“平常”与“奇崛”这一对矛盾统一起来,融沿于“似”与“实”的巧妙之中,这种辩证的统一,更耐人寻味。本就“刀”、“笔”、“款”三个方面来论述它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盐铁论》以汉昭帝时“盐铁会议”上的辩论为题材,绘色绘声,是一部很好的历史文学,但其传本颇多讹误,给读者造成很大困难。为此,先贤做了很多有益的校释工作,使成易读。笔者在此基础上,再割一脔,送交方家品尝。 本 议 “贫国若有余,非多财也,嗜欲众而民躁也” “贫国若有余”是作为老子的话来引用的。“非多财也,嗜欲众而民躁也”则是对它做的解释。不过,以贫国之有余是嗜欲众而民躁所造成,于理是说不下去  相似文献   

4.
也谈众手成志与专家修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届地方志编纂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众手成志”,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优点,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因此有的同志对“众手成志”产生怀疑,提出要“专家修志”。其中有些意见,对提高志书质量,对方志学科建设和方志事业的长远发展,十分宝贵,但对近在眼前的下届续志还难以做到。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两点不成熟的意见。众手成志的体制近期不可能改变我想,“众手成志”是下届续志编纂体制无法改变的特征。这是因为:第一,无论是本届修志还是下届续志,其内容的广泛性决定必须“众手成志”。方志内容涵盖了一地方从古到今、从自然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它涉…  相似文献   

5.
曾文军 《文史月刊》2008,(10):57-57
民国时期,上海新舞台曾演出过一台“济公活佛”的戏,由于这出戏的卖座率很高,故一连编到三十几本。有人不解,就问编导:“你干吗要编这种迷信的戏呢?”编导笑道:“你以为演济公是迷信吗?济公活佛能使受冤屈的人抬头,使霸道的人无奈,给穷人抱不平,这就能使民众大快人心。过去我们只是借助包龙图这个人物,但他能力毕竟有限,  相似文献   

6.
首轮新志编修采取“众手修志”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二轮修志提出“专家修志”,有利于提高志书的科学性和学术品位。修志究竟采取“众手修志”还是“专家修志”?笔者就这一问题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后,豪强、军阀各据一方,激烈混战,最终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个政权,他们在各自的统治区内,政治上有所建树,经济上有所恢复发展,其他方面也有所成就。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实行了较为适时的统治方针,二是有一个相当成功的人才政策。清人赵翼曾说:“人才莫盛于三国。”因为“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三国的人才政策又各有特点,各有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8.
众人和庶民     
西周春秋时期,有“众人”和“庶民”(亦称庶人)。这是西周春秋时期的主要农业劳动者。但对众人、庶民的身分,有不同的看法。众人,来自殷商,卜辞中有“众”或“众人”。“王大令众人日协田,其受年。”“王往,以众黍于冏??“贞维小臣令众黍。”这里只看到众或众人是耕田种地的,是农民,看不出他们的身分。  相似文献   

9.
窦尔敦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历史上很少有公正的评价.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故窦志》中称:“康熙年间,邑有窦尔敦者,健盗窃案也,尝马动途,众莫能御.……数捕不获.”历史上一些文人墨客撰写的《彭公案》、《施公案》、《连环套》、《盗御马》等戏曲作品,对窦尔敦的描写也不外乎是“健盗”、“大盗”一类的劣人而已.实际上,窦尔敦是一个杀富济贫、除暴安良、怒杀赃官的农民领袖.被清廷发配到黑龙江后,又为搞击沙俄、捍卫国疆土立下汗马功劳,是一地地道道的反击沙俄侵略的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10.
谈韬晦     
“收敛锋芒,隐藏才能行迹。”──《辞海》对韬晦的解释。“切当韬晦,勿露圭角。”──《宋稗类钞》载杜正贤告戒门生的话。《淮南子·缪称训》提醒人们:“铎以声自毁,膏烛以明自铄,虎豹之文来射,猿猱之捷来猎,故子路以勇死,苌宏以智困。能以智知,而未能以智不知也。”显赫的名声、聪明、漂亮、敏捷,都会招来灾难;勇敢、智慧也不妙,勇敢会导致死亡,智慧能引来杀身之祸。谚云:“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高名名丧人。”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亦即人们长说的:枪打出头鸟”,“…  相似文献   

11.
黄鼎 《收藏家》2004,(9):37-42
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海内外艺术市场上的陆俨少(1909—1993年)书画作品一直是众收藏家热衷追逐的目标之一。至今年的春夏之交,该画家的作品又再次幸逢了“价格井喷”。笔者个人以为,正由于陆俨少的作品具有“需求者众”这一重要因素,所以它在市场上能始终保持良好的走势并时常会爆发出惊人的业绩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12.
释“众不见信”杨宝忠,姚萱《论衡·知实-》:“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众不见信,群众不相信。见信,略等于‘相信’,‘见’不表被动意义。”“众不见信”即“终不见信”,谓终究不被相信也。“众”读...  相似文献   

13.
陈四益 《炎黄春秋》2003,(10):80-80
蒙昧时代,人们造神,是因为无知与恐惧。文明时代造神,是为了一定集团的利益与需要———《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造神是为了“天下服”。为什么会“服”?《礼记》有云:“百众以畏,万民以服。”害怕了,所以就“服”了。钱钟书先生在引了这两句话之后说:这是“古人政理之要言也。”实在眼光犀利。钱先生的渊博,不可及。在引述中国的种种之外,又引证了外国的种种,那想法,同中国地异而心同,只是说得比中国人更直白、更赤裸。比如,相传奥古斯德大帝便说:“有神则资利用,故既欲利用,即可假设其为有。”著《君主论》的马基雅维利也…  相似文献   

14.
朱馥生 《古今谈》2002,(3):34-35
诗画相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相通”不等于“相同”。诗与书画艺术属于不同的领域,各有自身的创作规律。而余任天先生的题画诗也不同于一般诗人的作品,有其不同于众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文”、“献”二字连用,源于《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汉郑玄注:“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宋朱熹《四书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相似文献   

16.
王战扬 《史学月刊》2022,(3):131-136
<正>中国古代常以“五岳四渎”指代名山大川,“山之高者,莫高于岳。川之大者,莫大于渎。故言高山五岳,谓嵩岱衡华恒也,大川四渎谓江河淮济也”(杜泽逊主编:《尚书注疏汇校》卷六《禹贡第一》,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723页)。河渎神是中国古代山川神灵之一,“江、河、淮、济,实惟四渎,而河为四渎宗”(晁补之:《济北晁先生鸡肋集》卷二六《河议》,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61页),故河渎之神在众水神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读唐诗随笔     
释韩愈《谒衡岳庙》诗中“静扫”二字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通首意境开阔,笔力雄劲,极纵横腾踔之能事,乃其七古中最本色当行之作。程学恂《韩诗臆说》云:“(韩愈)七古中此为第一。”故历来为选唐诗者所录取。诗中有云:“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意谓来时正值秋雨季节,天气潮湿阴暗,经潜心默祷,感通神明,顷刻云雾全消,众峰顿现。此即东坡《潮州韩文公庙碑》所云“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者也。  相似文献   

18.
汉末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时期,在群雄逐鹿的过程中,各种谋略、计策和阴谋诡计应时而生,“空城计”也理所当然地被用于战场。不过,这一时期的“空城计”比之于其他计谋,比之于其他历史时期的“空城计”则特点明显,其一是知晓率高,其二是描写众,其三是真假混杂,众说不一。  相似文献   

19.
榕树俗称松树 福州人称榕树为“松”树。民谚说:“千年松柏万年松”其中第二个“松”字指的是“榕树”。福州人称“榕树”为“松树”,称“松树”为“松柏”。这是众约俗成的。松树和榕树都有万年长青的含义,要混为一起说也不是什么很奇怪的事。另据《康熙字典》载:“松”字,古作“寮”字写。“寮”字通”榕”。  相似文献   

20.
《汉书·西域传》记述西域都护府建立后,“于是徙屯田,田于北胥鞬,披莎车之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北胥鞬屯田是郑吉担任都护后采取的第一个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师古注曰:“胥鞬,地名也。胥音先众反,鞬音居言反。”他把“胥鞬”单独作解,似与原义不符。曾问吾著《中国经营西域史》,对这个问题采取比较慎重的态度,只引述《汉书》而不多加一词。近来方英楷著《新疆屯垦史》,称“北胥鞬在哪里,在今莎车东北。”这“东北”方位的指定,没有任何考述,亦难见信于人。故特作新释,以求教家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