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史学家中,通读过《二十四史》的并不多。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23岁时,《二十四史》就全部读了一遍。他一生中究竟读了几遍?他自己曾说:“我于四史,《史记》、《汉书》、《三国志》读得最多,都曾读过四遍,《后汉书》、《新唐书》、《辽史》、《金史》、《元史》三遍,其余都只两遍而已。”吕先生年轻时善作文,文思敏捷,倚马可待。清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三年),吕先生20岁时赴南京参加乡试,尝一日作文14篇。他在日记中写道:“是年在场中助人作文甚多,时同人多抱微恙也。计二场助文甫作两篇,叔源、调卿、诗舲、鲁青各…  相似文献   

2.
压镇·同心结·魇胜──《金瓶梅》风俗漫谈之二刘桂秋(一)压镇与同心结《金瓶梅》第十二回“潘金莲私仆受辱刘理星魇胜求财”,写妓女李桂姐被西门庆“梳笼”后不久,正逢西门庆生日,李桂姐去他家拜贺,西门庆的妻妾都出来见了,唯独少了潘金莲,使丫头连请两遍,潘金...  相似文献   

3.
吴情 《沧桑》2011,(6):127-129
《红楼梦》里贾宝玉对众女儿的痴性至情为无数人言说,这个被称为“混世魔王”、位列“诸艳之冠”的宝玉,在现实世界的劫难中行走,看遍美好真性毁灭的悲剧,他是“现实世界中的怪癖之人,精神王国里的受难行者”。本文主要立足于《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内容,论述贾宝玉对世事“拯救不得,逍遥不忍”的精神矛盾,及其隐藏在为天下女儿“葬情”的痴性下,“成人与孩童”的角色挣扎,以此一探《红楼梦》言说的人类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4.
看到报载由新华社播发的温家宝总理《同文学艺术家谈心》,连读了两遍。我以为,这篇“准备了一点素材、没有文稿”的谈话,蕴含着三个“真”字:  相似文献   

5.
那个时代当然指的是“文革”时代。那个时代不但看电影难,而且就那么干巴巴的几部国产片,人称“老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再就是八个京剧样板戏改拍成的电影。翻来覆去就这么些了,再没有别的电影可看的了。所以关于“老三战”电影,全中国的观众没有一个不是看过三遍五遍十遍八遍乃至十几二十遍的。电影中的那些个台词啊,一个个都倒背如流耳熟能详:“高,实在是高!”“太君太君,李向阳进村了!”“小孩,看见八路地有?”“张军长,请你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事情到后来有了一点转机,这就是开始有从外国进口的影片…  相似文献   

6.
天涯海角,用来指极远的地方,也形容彼此相隔极远,亦做“天涯地角”。语出南朝陈时的徐陵《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天涯茫茫,地角悠悠,言而无由,但以情企。”北宋晏殊《踏莎行》有句:“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相似文献   

7.
读《贵州文史丛刊》一九八七年第二期《十九世纪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夏同和》(以下简称《夏同和》)一文,觉得有两个疑问,特述如下: 一、夏同和中戊戌科状元,不是光绪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八年)秋。《夏同和》一文开头认定,夏同和是“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秋,中戊戌科状元”的。查有清科目取士,“顺治元年,定以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修”会试中式者,皇帝亲策于廷曰殿试。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殿试以三月。“乾隆间,改会试三月,殿试四月,遂为永制。”(《清史稿·选举志》)又《辞海》“礼部试”谓:“明清会试都在春季举行,故亦称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第三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贾宝玉《咏白海棠》诗颔联:“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今人《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仅释“太真”、“西子”二名,于其句法所本未能拈出。按宋石延年《咏梅》诗云:“姑射真人冰作体,广寒仙女月为容。”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词话》中经常出现“省恐”一词,其义颇为费解.如第七十七回云(引文均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排印本):(琴童)到各房里,并花园书房,都瞧遍了,没有(西门庆).琴童在大门首扬声道:“省恐杀人,不知爹往那里去了,白寻不着!大白日里把爹来不见了.……”台湾魏子云先生在《<金瓶梅词话>注释》一书中说:“‘省恐杀人’一词,在此上下语中不知何意?似为一般人的口头语,但喻意实难揣测.留此以待知者.”又如第二十八回云:  相似文献   

10.
来函照登     
拙作《汉口沦陷时期的五首汪伪歌曲》在贵刊1994年第2辑发表时,由于排校疏忽,错了几处,为免以讹传讹,请即更正为感.《黄鹤楼》歌曲中的“楼阁俯江诗”,应为“楼阁俯江浔”;“锤灵毓秀”应为“钟灵毓秀”;“烽烟遍九洲”应为“烽烟遍九州”.  相似文献   

11.
一曲《长征组歌》唱遍中华大地。周恩来曾17次观看过组歌演出,并针对一些向组歌作大泼污水的心术不正之徒,愤慨指出:“他写的《长征组歌》,你们能写出来吗?‘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是神来之笔嘛!”日理万机的周恩来,能唱下全部组歌,连弥留之际,还提出再听一遍《长征组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邹赫 《文博》2006,(5):53-57
京剧《挑滑车》是家喻户晓的武戏名段,小时候听刘兰芳先生讲《岳家将》,这一段又是最让人扼腕叹息、为古人落泪之处。但读钱彩撰、金丰增订的《说岳全传》时却发现了问题:第三十九回“祭帅旗奸臣带畜,挑华车勇士遭殃”中提及“华车”、“铁华车”共十处  相似文献   

13.
赵绍杰 《神州》2013,(35):148-148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14.
王艳霞 《神州》2013,(19):91-91
“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世界上所有优秀作家的共同经验,前人对待自己的作品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贾岛的“推敲”故事流传至今,的确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常说“新诗改罢自长吟咏”,的确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毛泽东也指出,对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写了七次,而开头就改了十五次。他说:“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文章写十遍、二十遍”。古今中外优秀作家的共同经验告诉我们,培养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评改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黄河大合唱》的词作张光年先生曾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晚年的一首自寿诗有云:“山道奔忙六十春,几回迷醉几回醒。拊心一事堪自慰,生死关头不丧魂。”字里行间表达了这位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从老诗人“革”期间受审查的经历中,亦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6.
陈荣明 《广东史志》2002,(2):66-66,73
《潮州开元寺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志书,填补了潮州佛教志的空白,所以亦称《潮州市佛教志》,它补充了地方志书某些方面不足。如二年前朋友问我:“福胜庙在哪里?属于那个朝代?”览遍《潮州府志》、《海阳县志》中的寺庙、古迹、祭祀都找不到有关记载,查了《潮州开元寺志》,里面的记载时间、地点等都非常清楚。  相似文献   

17.
《左传.僖公三十年》:“冬,王使周公阅来聘,飨有昌歜、白黑、形盐。”杜预注:“昌歜,昌蒲殖。”孔颖达疏:“昌歜,飨之所设必是篷豆之实。……《说文》云‘歜,盛气怒也。从欠蜀声’。此‘昌歜’之音相传为在感反,不知其字与彼为同为异。遍检书传,昌蒲之草无此别名,未知其所由也。”  相似文献   

18.
《唐风》是唐国的风诗。唐即是晋,唐地有晋水,所以后来改称晋,唐地相传为唐尧所居,故吴公子季札闻歌《唐》曰:“思深者,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班固《汉书·地理志》也说:“其民有先五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故唐诗《蟋蟀》、《山有枢》、《葛生》之篇回:‘今我不乐,日月其迈’;‘宛其死矣,他人是愉’;‘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皆思奢俭之中,念死生之虑。”《唐风》中有两组作品特别值得注意:《蟋蟀》、《山有枢》在及时行乐口气掩盖下隐含了“人的觉醒”的萌芽;《扬之水》、《绸缎》、《葛生》…  相似文献   

19.
严复《民国初建》诗“美人”新解王宪明1911年底至1912年初间,严复写下了著名的诗句:“灯影回疏棂,风声过檐隙;美人期不来,乌啼蜃窗白。”1915年7月,严复门人侯毅辑录《愈野诗》,在这首诗的前面加了“民国初建,政府未立,严于乃为此诗”的标题,这就...  相似文献   

20.
右边这幅作于1938年的《“武运”岂能长久》,画中描写的是日本家庭一老一小爷孙二人。老爷爷愁眉苦脸说:“这回征兵咱家又得去一个……”从墙上挂的两张遗像可以看出,老爷子的儿子、大孙子已经在侵华战争中死掉了,“这回征兵咱家又得去一个”,去谁呢?是年迈的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