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志焕  KIM Ji Hwan 《安徽史学》2007,1(2):78-83,100
本文主要探讨抗战胜利后在纺织事业管理委员会(代表国民政府)之管制下,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代表国营纱厂)和上海及苏浙皖区棉纺织工业组成的第六区机器棉纺织工业同业公会(代表民营纱厂)实行棉纱布抛售政策的过程,进而探析纺织资本家对该政策的态度及其与政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解放前,我们程家的“永福庆”棉花号当时是武汉三镇数得出来的大商号。我自1946年起,担任当时武汉市内大型工业企业之一的武昌第一纱厂的总经理。旧中国的民族工业,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与剥削,又受国内官僚的巧取豪夺,处境是很艰难的。第一纱厂作为旧中国的一个民族工业企业,也不能例外。现把我所知道的该厂的一些情况回忆出来,供史家参考。工厂的筹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美等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从而形成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良好时机。当时武汉的几位知名工商人士如李紫云、程栋臣、程…  相似文献   

3.
论张謇“实业救国”的经济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颖 《安徽史学》2000,(2):46-49
张謇,江苏南通人,1894年的科举状元,次年在江督张之洞支持下,在家乡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开始了由封建官僚向民族资本家的转化历程,并逐渐成为清末民初的实业界巨子。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飞速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以一流的设备,一流的规模,一流的技术而赢得“模范纱厂”美誉的大中华纱厂,就是在这一时期创办的。然而,工厂开工仅半年,就因经营亏损而被迫停工,两年后,又因扭亏无方而被迫出售。大中华纱厂的盛衰说明了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票据史话     
马莎 《贵阳文史》2015,(2):69-70
山东莒州矿务局股票:清末洋务派宗旨为"自强"与"求富",于是在19世纪70至90年代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股份制企业,这期间所发行的股票于今所存世的已极为罕见。山东莒州矿务局股票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清代发行的最早一批股票,也是清朝山东最早的股票。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经大清皇帝御批发行,面额为壹佰两白银。这是中国第一家在股票票面上写明奉旨由李鸿章和山东巡抚批准发行的股票,也是第一张票面注明  相似文献   

6.
来函照登     
《安徽史学通讯》总第十号35頁《“五四”蕪湖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一文之第19行,内云:“同时日本还在蕪湖开办了裕中紗厂等。”据我所知裕中紗厂,是清末安徽籍的官僚陈维彦(劭吾)、周学熙(周馥的儿子)、李伯行(李鴻章的儿子)等所集股创办的。当时是受着南通张謇(季直)大办实业的影响。所有厂房的設計和纱绽等設备,都由英国人一手包办。这一个纱厂是安徽第一座現代化的紡纱厂。开工生产以后,即遭日本生产  相似文献   

7.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的民营化与股票发行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纺织工业的国营、民营之争就已开始,但国民政府一贯坚持纺织工业民营化的原则。然而,战后国民政府却接收原在华日伪纱厂,建立国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违背了纺织工业民营化的诺言。以后为补充财政不足,国民政府又一度积极推进中纺公司民营化及其股票发行工作。尽管如此,1948年以后由于内战扩大、通货膨胀等种种原因,纺织工业走向全业破产。纺织业资本纷纷逃货南下,国民政府对财政经济状况失去控制,资本市场日益失序,无法正常运作。在这种情况下,中纺公司的股票出售不能按预期顺利进行,其民营化方案也自然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8.
姚迪 《文博》2009,(1):91-96
大华纱厂是西安乃至我国西北地区最早建立的机器棉纺织企业,是古城西安一处重要工业文化遗产。以工业遗产保护的角度切入,通过文献资料收集,现场实地走访以及对老工人访谈等多种方式,发掘大华纱厂历史、科学、社会、经济、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并针对大华纱厂法律地位和周边环境的现状,结合西安已有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提出对其进行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以及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豫丰纱厂是郑州最早最大的一家民族资本工业企业 ,1919年开始由上海大资本家穆藕初筹资创办 ,192 0年 5月开工生产。 1934年 3月 ,豫丰纱厂由天津中国银行接管 ,成为官僚资本企业 ,改称豫丰和记纱厂。 1938年 3月 ,因日军侵华轰炸郑州 ,该厂被迫迁往重庆 ,改称为豫丰和记纱厂重  相似文献   

10.
正武汉与上海、天津、广州等同为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清末民初,武汉后来居上,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成为仅次于上海,与天津、广州、青岛、南京、苏州、无锡等并驾齐驱的近代工业城市。孙中山先生在民国初期撰著的《建国方略》中,论述了武汉工业成就:"现在汉阳已有中国最大之铁厂,而汉口亦有多数新式工业,武昌则有大纱厂,而此外汉口更为中国中部、西部之贸易中心,又为中国茶之大市场",展望武汉未来,认为"必须定一规模,  相似文献   

11.
吴熙祥 《江淮文史》2011,(3):121-126
作为解放前芜湖市现代工业标志的"两个半烟囱"之一的"半个烟囱"(因烟囱较另两个矮,故被称作"半个"),裕中纱厂(现裕中纺织集团)51.3米高的烟囱已走完了它94年的生命历程,灰飞烟灭。然而,一个名字却早已融进了历史,留在芜湖这座古老城  相似文献   

12.
《文史春秋》2008,(10):F0003-F0003
香港中大实业有限公司是朱立夫先生的父亲一手创办的。朱立夫先生的父亲毕业于华东大学,1949年从上海跟随当时所在的纱厂一起来到了香港纱厂工作多年后,于1969年成立了香港中大实业有限公司。朱立夫先生大学时代听从父亲导学习纺织相关专业,在1975年正式加入中大,在实践中培养出对行业无限热爱和兴趣。  相似文献   

13.
姚芳 《文物春秋》2011,(4):65-67
唐山博物馆在改扩建过程中征集到一件保存非常完整的开平矿务局老股票,包括封皮、股票和息折三部分,发行于光绪七年(1881年),计息截止于1900年,即英国商人骗占开平矿务局,成立在英国伦敦注册的开平矿务局有限公司之前。这张见证了开滦煤矿历史的股票,既是中国近代工业兴起的标志,也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血泪发展史的重要物证。  相似文献   

14.
张杰 《文史精华》2013,(5):51-54
北戴河章瑞庭别墅,由于张学良、毛泽东先后在此休养而闻名,主人章瑞庭则无藉藉名。章瑞庭系清末民初的商人,民族纺织工业的重要企业家。他出身底层,由于依附鲍贵卿、田中玉、张作霖等军阀而成巨商,并走上了创办民族纺织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目资纱厂正式开始在华投资设厂,这是日本纺织资本巨头为把已失去竞争力的10至20支粗纱转移到中国生产而实施的一项经营战略。但是,在粗纱供应过剩引发“1923年萧条”之后,上海的日资纱厂开始转产附加价值更高的40支左右细纱,并于1927年9月一举加快了这次生产调整的步伐。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生产改良土布而繁荣一时的高阳织布业所需的40支左右原料机纱,至此主要由上海日资纱厂供应,而此前一直垄断市场的日本进口机纱则受到了抑制。后来,不断追求更高附加价值的在华日资纱厂又把更多经营资源投向兼营织布部门,1930年前后,其产品也由粗布(sheeting)转向更高级的市布(shirting)。于是,曾是高阳织布业原料细纱供应伙伴的在华日资纱厂转化成了生产改良土布竞争商品的强有力对手。  相似文献   

16.
张弼士是清末民初一位被誉为传奇式人物的爱国华侨实业家,又是“实业兴邦”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尤其以创办驰名中外的张裕酿酒公司而奠定他在中国酿酒工业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在清末民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早期发展中有较大影响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通史陈列清史部分,陈列着一台重达4吨,机牌标着“1895,HETHERINGTON”字样的近代棉纺织设备。这是一台出自上世纪末世界组织名城曼彻斯特(Manchester)的英国老牌梳棉机,为著名的赫直灵登公司1895年制造。该机器原藏于南通纺织博物馆的“近代纺织工场”,是我国近代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春先生创设大生纱厂时于遗下来的为数甚少的纺织文物之一。一百年前的早期纺织设备能够完好无缺地保留到今天,本身已属鲜见,具有宝贵的文物收藏价值。倘若翻阅历史,考查这台纺织设备的来历,作为我国早先引进的动力纺织…  相似文献   

18.
正1938年6月,侵华日军集结重兵疯狂进攻武汉。为保障抗战后方所需,不少民族工业冲破重重艰难险阻,纷纷向西北、西南转移。著名的荣氏企业在武汉的工厂——申新四厂也在此时迁往陕西宝鸡,为避免日机轰炸,纱厂在长乐塬山脚下挖出24孔窑洞,建成窑洞工厂。窑洞工厂虽多次遭遇日军空袭,但都顽强地承受住了大规模的轰炸,书写了一部轰轰烈烈的实业救国壮丽史诗。  相似文献   

19.
1910年7月中旬,上海钱庄业爆发了极其轰动的“橡皮股票风潮”。这是清末民初有名的几个钱庄风潮之一,对当时上海金融界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无风不起浪。橡皮股票风潮的发生,起源于一个纯属虚构的“投机”神话。至于这一神话的由来,时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后来则变得更为扑朔迷离,难辨真伪。有以下两种不同“版本”的说法较为流行:一是说1908年时,有个西方人在上海开办了一家橡皮股票公司,发行股票;并四处大登广告,宣称橡皮事业将来前景美妙,必定可大获其利。不少中外商人均被此人的一面之辞所…  相似文献   

20.
夏冬波 《江淮文史》2007,(1):116-125
张謇,近代著名实业家,他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企业在近代中国经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曾说过:“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我们不要忘记四个人……轻纺工业不要忘记张謇。”吴长庆则是出身行伍的淮军将领,平定朝鲜“壬午兵变”的功臣。这样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却有着深切的宾主之谊——张謇曾入吴长庆幕下长达10年,宾主相知相携,情义笃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