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与繁荣时期。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达、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环境。同时由于唐朝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持与推动,使佛教得到了空前的传播.达到了中国佛教兴盛与发展的巅峰。当时,作为丝绸之路的重镇、中西交通枢纽和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中心的武威,佛教及佛教艺术也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修寺、建塔、开凿石窟造像之风方兴未艾.留下了众多的寺庙石窟遗址及石雕造像。  相似文献   

2.
陈亮 《文博》2002,4(2):46-49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随着佛教社会化和世俗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从魏晋以降迅速发展起来的修寺造像之风到唐代日益兴盛,而善业佛作为佛教造像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当时亦有了发展。本文仅就扶风出土的善业佛及其渊源、用途等问题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3.
正官寺是政府封赐食禄,并加以管理之寺院。唐代佛教官寺是唐代通过皇帝诏敕在两京天下诸州同时设立的制度整齐划一、承担若干特殊功能的佛教寺院,是唐代国家宗教政策和宗教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唐代全国佛教寺院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佛教官寺制度研究是佛教制度研究史上的重要内容之一。聂顺新《唐代佛教官寺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唐代佛教官寺制度研究"的最终成果,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寿阳县阳摩山石窟创建于东魏,唐代、北汉曾进行过补刻和扩建。其现存的东魏、唐代的窟龛、造像对研究佛教在山西的传播和发展,中国佛教造像的演变等问题都有较大的价值。报告在对阳摩山石窟东区窟龛、造像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对这些窟龛、造像的形制、题材、功能及内含的佛教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随着佛教社会化和世俗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自魏晋以降迅速发展起来的修寺造像之风到唐代日益兴盛,而善业佛作为佛教造像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当时亦有了长足发展。本仅就陕西扶风出土的善业佛及其渊源、类型、用途等问题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6.
四川汶川县出土的唐代造像碑与经幢,以及佛教石刻造像数件,为研究四川地区南朝以来佛教造像样式、题材内容、传播路线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吴桂兵 《江汉考古》2004,(4):54-57,53
本文介绍了湖北三峡库区巴东县孔包河遗址新出的一件青铜佛教造像,在形制、考古发掘情况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峡江其它地区的发现,初步将其定为唐代的造像。并进一步结合文献的记载,探讨了唐代巴东地区佛教传播的情况,同时指出该发现对于峡江地区沿江河聚落的信仰内涵及佛教造像系统分区研究均具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8.
龙门石窟的摩崖刻经达19部之多,全部为初唐所刻。这些佛教刻经,对研究唐代佛教宗派、佛教信仰的流行情况等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9.
两汉之际,佛法东传。六朝时期.战乱频乃,兵祸绵延,佛教得以迅速传播。今云翔寺所处的江南地区.更是寺庙林立。南朝梁武帝四次“舍身”出家,唐代诗人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皆可为证。北朝犹有过之。杨衙之撰《洛阳伽蓝记》,  相似文献   

10.
佛教文化的传播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介绍了唐代鄮县(今鄞州)成为中日两国交往的海上门户的历史背景及明州港成为日僧出入中国的海路主要门户的情况,对唐宋时期鄞州与日本的佛教交往、与日本佛教的殊胜因缘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薛翘 《南方文物》2000,(1):75-79
佛教传入中国始于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明帝时期,经过两晋至隋的五百多年发展,到了七世纪的唐代已达到鼎盛时期。唐代是个开放性社会,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佛教的许多宗派相继传入中国,而密宗就是这一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新宗派。  相似文献   

12.
邹西礼 《古籍研究》2000,(4):5-7,56
佛教自两汉之交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本土文化不断地碰撞、融合,至尔晋时,逐渐植根于此土文化,取得独立之地位:尔后造极于有唐之世,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今观唐代士大夫文化,其日常生活、思想观念及至诗文创作,或多或少都带有受佛教影响的印记。这在以王维为代表的清远诗派的创作中,表现尤为突山。韦应物是唐代大历时期诗运转关之际的一位重要诗人,学术界将其列入清远一派。他的一生,受佛教的影响至为明显。本文拟通过对应物其人其诗的考察,论述他与佛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释赞宁《宋高僧传》承继梁代释慧皎《高僧传》、唐代释道宣《续高僧传》而作,是记载唐初至北宋初三百多年间佛教僧人精英的总传。要了解佛教在中国的生存发展情况离不开佛教史籍,同时佛教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宋传》成为研究唐代至宋初中国佛教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历史学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陕西唐塔遗存考实及历史地理价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佛教的全面中国化和鼎盛时代。与佛教理论发展同步,唐代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佛塔建造的高峰,由中国高台楼阁建筑与印度窣堵波结合的中国式佛塔遍及南北大地。由于建筑材料上的原因,唐代所建的大量木  相似文献   

15.
安大伟 《岭南文史》2023,(3):82-87+74
<正>岭南地区具有深厚的禅宗文化传统,佛教是岭南传播最为久远和广泛的宗教。汉代岭南地区便有佛教活动。南朝梁天监年间,禺峡山始建峡山寺。唐代岭南山林佛教兴盛,禅宗六祖慧能创禅宗南宗,将岭南佛教推向全国。清初江南和岭南佛教最为兴盛,与其时遗民逃禅集中在此二区域密不可分。“明末清初士人逃禅成风,大批文人士绅的皈依,也使得清初岭南释儒交融愈甚,  相似文献   

16.
佛教自汉代入传中国以来,通过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期间,佛教弘法者针对不同阶层的受众采取了"分众传播"的策略。敦煌本佛教灵验记恰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传布佛法的"宣传案例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佛教传播的原貌、见证了佛教的传播过程。因此,以敦煌本佛教灵验记为核心分析佛教的传播技巧,或可有益于中国佛教传播史的研究,并有助于宗教传播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岭南自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就成为域外佛教的重要传播地。唐代海南已有佛寺的点状分布,宋元至明,佛寺建立逐步扩散到城乡各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众。海南民众围绕佛寺开展的祭拜活动已成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佛教在海南的世俗化演变,与宋代以来王朝政策、海洋贸易、谪官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官绅民共同合作互动的结果。宋明佛教在海岛和内陆的传播与世俗化过程表明我国古代陆海开发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8.
唐代罗浮山几种著名特产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罗浮山以其道教和佛教的兴盛而成为岭南著名宗教“圣地”。而罗浮山地区经济的开发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相当引人瞩目。本文仅就罗浮山寺观内几种全国闻名的特产说明之。  相似文献   

19.
武威是古丝绸之路自东向西进入河西走廊的重镇。自公元前1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武威以其所处特殊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逐步成为佛教重要的译经和传播之地。很多著名僧人在这里驻足,弘扬佛法,写了重要的佛教经典,成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第二故乡”。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武威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花钱中的佛     
<正>西汉时期传入的佛教,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至隋唐已经进入鼎盛时期。佛教的盛行自然离不开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提倡。唐代是一个开明宽容的社会,对外来佛教也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唐代统治者从唐高祖开始,大都对佛道二教采取并重的态度,因此尽管历史上曾有过三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