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金刚神舞,藏话叫“羌姆”,通俗的说法是“跳神”,这是藏传佛教僧人表演的一种宗教舞蹈。 所有热心西藏文化和宗教的人,都对金刚神舞有着强烈的兴趣。但是,这种舞蹈并不是轻易能看到的,它是一种密宗艺术,是藏传佛教仪轨的一个组成部份,只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由经过密宗灌顶的僧人才能表演。西藏某些著名寺院,每年跳两次金刚神舞;而在另一些寺庙,每隔几年甚至十二  相似文献   

2.
西洛  张鹰 《中国西藏》2003,(5):51-53
每年的藏历八月,扎什伦布寺都要举行隆重的夏季法会西莫钦布、日喀则地区远远近近的憎俗民众在这时都会聚集扎寺,观看法会的神舞羌姆,祈福去灾。羌姆,又称金刚神舞,通俗的说法叫“跳神”。这是藏传佛教喇嘛们表演的宗教舞蹈。它是一种密宗仪轨,只有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由经过密宗灌项的特定憎人才能表演。  相似文献   

3.
法神舞即羌姆,汉语称跳神这是一种为某个目的,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才举行的宗教活动,一般百姓并非轻易可睹它给雪域带来的不仅仅是娱乐,更主要的是有益于僧俗大众朝拜神佛,祈求今生的福乐和来世的转生藏文化的神秘积淀可见一斑有幸看到神舞的人们,则纷纷为其内涵丰富、色彩纷呈、神奇怪异的密宗艺术魁力倾倒藏区跳神起源至今未有定论,有的说源于公元\世纪的藏传佛教宁玛派祖师莲花生,有的说移植于印度的宗教舞蹈,有的说西藏原始宗教本教早有跳神传统……据说金钢瓶舞最为古老,源自莲花生时代,自始以来就是一种严格的密宗仪轨,神…  相似文献   

4.
张文璇 《东方收藏》2024,(2):107-109
作为长袖舞一种杂技化的延伸,盘鼓舞是汉代乐舞中颇具艺术价值的典型。汉画像中栩栩如生的乐舞形象,不仅再现了时代风貌,更为汉代盘鼓舞的研究提供了图像依据和形象映射。利用图像学、舞蹈身体语言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对现有出土的汉画像石与拓片图像等实物资料进行细致考察。文章通过对汉代盘鼓舞艺术风格和身体叙事的具体研究,探寻汉画像中盘鼓舞的艺术特征与审美文化,力求还原盘鼓舞的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5.
查玛之舞与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彤 《文物世界》2002,(3):39-43
在内蒙古各地的藏传佛教寺庙中.几乎每个季度都要举行一种带有娱乐性质的法事活动——跳查玛。届时,寺庙中喇嘛身着色彩鲜艳的龙(蟒)袍,头戴各种面具,装扮成各种光怪陆离的形象,有菩萨、罗汉、弥勒,有须发飘然的老,有面目狰狞的厉鬼,有牛、马、鹿、狗等动物。他们按照规定的剧情及顺序上场表演。附近的信徒或民众齐聚庙前围观、助兴,场面隆重而热烈。查玛的舞与乐,是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奇葩,是蒙古民族精神寄托的载体。  相似文献   

6.
永新盾牌舞     
《文史月刊》2014,(1):F0002-F0002
<正>盾牌舞又叫男子群舞藤牌舞或滚挡牌,体现出一种最原始的民族凝聚力、团队精神和战斗精神。就艺术价值而言,它集武术、杂耍、舞蹈、造型于一体,成为江西汉族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盾牌舞有一套传统的、颇具庄严和悲壮色彩的表演形式。盾牌舞风格特点为动作幅度小、频率快,表演时要掌握"推、挡、搭、架、逼、闪、跌、滚"8字诀,习练前有一套令人肃然的仪式,舞者要在族长的带领下杀雄鸡祭祀祖先牌位,其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出征男儿",显然是古代士兵出征前祭祀仪式的遗留。  相似文献   

7.
李婷婷 《丝绸之路》2014,(10):74-75
作为我国古典舞流派之一,敦煌舞是中华民族千余年历史文化的见证,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敦煌舞的民族性、宗教性、风格性给予自身独有的特质,使其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敦煌舞面临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其中原创的缺失以及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已严重制约了敦煌舞的发展。通过编著优秀的敦煌舞蹈教材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敦煌舞的发展才有可能迎来新的春天。  相似文献   

8.
前山凤鸡舞     
《神州民俗》2010,(9):36-37
凤鸡舞集体育、舞蹈、美学与童趣为一体,动作既优美又稳健,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凤鸡是代表五谷丰登的的吉祥物,表达了民心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相似文献   

9.
《中国土族》2014,(2):72-73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它以身体语言的方式表现人们细腻的情感、鲜明的性格、深刻的思想等,同时这种语言也反映出各种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生活习性和审美情感。安召舞——土族舞蹈的典型代表,最具土族民风的舞蹈。2011年5月,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们从它的起源、发展、动作技术、音乐风格,比对其他少数民族舞蹈的同异之处,土族安召舞在现代社会中,也逐步融入了多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祁门傩舞     
正祁门傩舞,是主要流行于黄山祁门县一带的民间传统舞蹈,源于古时腊月里劳动人民用来驱鬼逐疫的一种祭仪。人们戴着面具,把自己装扮成比臆想中的疫鬼更凶猛狰狞的傩神,跳着狂热的舞蹈来驱邪。傩舞在历史上以明清为盛,后来逐步向娱人悦众方面演变,加强了其娱乐成分,内涵也  相似文献   

11.
肖霞  韩若冰 《民俗研究》2011,(4):210-222
日本阿波舞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盆舞”,始于镰仓时代的念佛舞蹈,是旨在慰藉亡灵的宗教仪礼。阿波舞现已成为日本德岛县最大的旅游资源,并已成为全日本乃至全世界都知名的城市祝祭舞蹈。阿波舞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在传承、保护、创新的同时,通过市场开发给当地旅游观光事业带来了勃勃生机。这种以民间舞蹈文化为特色的观光旅游业的开发.已经成为日本“文化立国”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孟艳霞 《丝绸之路》2011,(23):38-39
回族宴席舞主要流行于甘、青、宁地区和新疆昌吉回族聚居区,它是广大回族人民在喜庆佳节时所跳的一种舞蹈。  相似文献   

13.
曼荼罗     
“曼荼罗”,是梵语的音译,在藏密中称“金廓”。本意为“坛”、“坛场”或“中围”,是藏传佛教密宗本尊神秘密居住地的模型和图示。关于曼荼罗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古印度密宗行者修法时,为了防止魔众侵入,在修法场所筑一圆形或方形的法坛。后来,世人以艺术手段来表现法坛,在坛上绘出他们的  相似文献   

14.
论敦煌舞对敦煌壁画乐舞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敦煌舞系列舞台艺术的不断成功,敦煌石窟艺术已从静止的壁画艺术再生为鲜活的舞蹈艺术。敦煌舞舞台艺术是对敦煌壁画乐舞艺术生命的继承与延续,这种继承与延续主要体现在文化内涵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壁画中多种艺术样式、多元文化并存且渐近汉化的现象,以及敦煌舞系列品种所体现出的浓郁的中国传统舞蹈的审美内蕴,都生动地说明在敦煌艺术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日益深入,中国传统艺术对文化与外来艺术的融合与兼容。  相似文献   

15.
刘慧 《敦煌学辑刊》2019,3(3):121-125
敦煌石窟考古开启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精神交汇的新篇章,其影响体现在多个层面。敦煌舞作为一种吸纳敦煌壁画人物舞姿为基础创作的古典舞种,它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内涵充分说明敦煌文化对现代舞蹈艺术发展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吕玥 《神州》2013,(10):216-217
敦煌舞是中国特有的、被复活的古典舞,而民族舞是世界共有的,每个民族都可创造的舞蹈。本文在舞蹈审美视觉下,对敦煌舞和民族舞在形象性、造型性、感染性、创新性上相同点的论述,阐明了在舞蹈审美中两种舞蹈的相同点。以使人们在欣赏舞蹈的时候,能对其中的相同有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黄建国 《旅游》2013,(1):42-45
在藏传佛教中有一种最独特也最精致的宗教艺术。每逢大型法事活动,寺院中的喇嘛们用数百万计的沙粒描绘出奇异的佛国世界,这就是坛城沙画在藏语中叫作dul-tSon-kyil-khor,意思是"彩粉之曼陀罗"。坛城源于印度佛教密宗,系密宗本尊及眷属聚集的道场。通俗地说,就是佛的家,有"中轮"、"轮圆"之意。在汉译时,坛城还有曼陀罗、坛场等不同的音译和意译。从2500多年前,佛陀亲自教导弟子制作沙坛城开始,就历代相承毫无间断。在十一世纪,由印度北传到西藏,保存至今。  相似文献   

18.
苏岩 《中原文物》2001,(4):68-74
长袖舞是汉代著名的舞蹈,同时也是汉代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之一,本文根据考古发现有关长袖舞的实物资料,从长袖舞在民间的盛况、汉代自娱性长袖舞、专业性长袖舞、长袖舞对汉代社会折射等四个方面对长袖舞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分类整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山茶》2011,(9):64-64
芦笙舞是拉枯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族人们每逢节日或祭祀等集会活动均跳此舞。起舞时,先由村寨长老在广场上放有稻谷、玉米、甘蔗、果品、茶叶等物的篾桌旁向神祈祷。然后全寨人在吹笙者伴奏下。手拉手围成一圈或多圈。依芦笙曲调的变化而变换舞蹈动作,歌舞达旦。芦笙舞节奏较慢.  相似文献   

20.
柘枝舞是唐代极为流行的一种少数民族舞蹈,历来有"西域说"和"南蛮说"之争。向达先生有《柘枝舞小考》一文,详考柘枝舞来源于西域及舞者服饰、容态等,甚为详赅。笔者在披览史料时发现一些资料,尚可补充向达先生之文,因援笔以续貂尾,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