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贵州文史丛刊》1988年第四期刊载一篇《清末民初贵州社会经济情报》的文章。文中给1907年路过贵阳云南布政使刘春霖加了个注释:“清末最后一名状元”。这显然是个小小的误会。晚清时期有两个颇有名气的刘春霖。一个是直隶肃宁人。据朱彭寿(光绪二十一年进士)所著《旧典备征》记载、直隶刘春霖于光绪甲辰年(公元1904年)考中状元。翌年,废除科举制。这个刘春霖遂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名状元。另一个刘春霖是贵州安顺人。据民国《贵州通志·人物志》记载:“刘春霖,字润民,  相似文献   

2.
《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第二期《赵以炯中状元》一文云:清代“共考取状元八十九人”。此说显然有误。据朱彭寿《旧典备征》记载,清代自顺治三年(1646)至光绪三十年(1904),共计殿试一百一十二科,其中顺治壬辰、乙未两科满汉分榜,各有状元,故清代共考取状元一百一十四人。此外,清代自顺治三年(1646)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共考取武状元一百零九人。如果将二者合计,那么清代文武状元共有二百二十三人。朱彭寿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曾任典礼院直学士、练兵处文案委员。北洋政府时期,曾担任《清儒学案》总纂,对清代科甲情况极为详熟。他的《旧典备征》被时人称誉为“详稽博考”,“既备且确”,因而可信度是颇大的。鉴于该书流传范围狭窄,特将其中“各省状元人数”和“武鼎甲考”两条部份内容摘录于后,以供读者查考。  相似文献   

3.
《文献》2020,(3)
几种传世的洪武二十四年、洪武三十年春榜进士名录,所载不尽相同,令人不知所从。《双槐岁钞》收录洪武二十四年会试录取名单,当抄录自该科《会试录》或《会试中式题名》,《皇明进士登科考》所载与之基本吻合,可据。而《皇明贡举考》该榜所收,有明显的错漏,且与洪武三十年春榜相混,不可尽信。对洪武三十年春榜51名进士的记载,《皇明进士登科考》、《皇明贡举考》均有不足,需要综合其他史料来印证,目前可基本确认者48人,尚有3人待考。  相似文献   

4.
《收藏家》2019,(12)
<正>海宁陈氏是明清以来赫赫有名的江南大家族,素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的美称。在300余年的时间里,考中进士者31人,乡试中举人者107人。父子兄弟同登一榜常为惯例,堪称科第之奇。更因与乾隆皇帝扑朔迷离的关系而家喻户晓,有"王与马共天下,陈与帝同一家"的传说。2018年,海宁市博物馆特举办"江南巨族—海宁陈氏的荣耀辉煌"展览。展览共汇集公私收藏陈氏相关文物66件(组),展示海宁陈氏这一段辉煌的历史。展览共分"官声显赫""安澜名园""诗书传家"三个单元,  相似文献   

5.
王子 《文史月刊》2011,(2):56-56
状元是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一大特产。据《学林》一书统计,自唐初武德五年(622年)至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度科举,共有641榜,503名状元。  相似文献   

6.
中国开科取士1298年间,进士者近10万人,状元638名,“三元及第”的极品状元仅17名,冯京成为中国科举考试广西第一个三元及第的极品状元.冯京出生在宜州龙水县(今宜州市)城西北郊天门山南麓冯村.少年冯京才学超群,气盖一时,15岁始其游学随所而往.庆历八年乡试解元,皇祐元年中会元夺状元.仕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帝,其御边守疆,显一代名臣的文韬武略,在京任职,彰刚直不阿、公正立朝的忠良品格.千百年来,冯京勤奋好学的精神和公正立朝的品格激励着宜州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  相似文献   

7.
状元是中国科举时代进士科廷试第一名,是当时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最高荣誉。考中状元即称“独占鳌头”、“大魁天下”,天子赐诗,礼部赴宴、身着锦袍,打马游街,故里建坊,最为风光。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22)开科取士到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废除科举的1300多年间,全国历代参加各级科举考试的举子多达几百万人,而荣登金字塔尖顶的科状元不过601人。其中四川只有15人,他们是:唐代的范崇凯、尹枢、尹极、李余、五代时后唐的王归朴、后蜀的费黄裳、宋代的苏易简、陈尧叟、陈尧咨、马涓、何桌、赵逵、元代虚中、明代杨慎、清代骆成骧,而阆中就出了尹枢、尹极、陈尧叟、陈尧咨4个状元,占了全川状元1/4以上,可以说阆中是四川的状元之乡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姓名学太八卦了,咱一直把它看做伪科学,但姓名改变命运,古时却真是多的。 一、孙曰恭变孙暴,到手的状元丢掉了! 明朝永乐年间,有个人叫孙曰恭,不知这名字有甚八卦、六爻,我等姓名学的门外汉来看,这名字是极好的,谦恭,意思多好啊!老孙名字好,学问更好,一次殿试国考,阅卷老师将其拔为头筹,以状元报皇上审批。永乐帝看了,大叫起来:"谁提孙暴做状元的?"  相似文献   

9.
《宋登科记考》《宋代登科总录》二书都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吕蒙正榜进士中列举了“萧仲舒”和“温仲舒”二人,其根据似为明人朱希召的《宋历科状元录》一书。萧仲舒是宋代《春秋》名家萧楚之父,但其时代更晚,绝无可能是太平兴国二年进士。综合宋人的诸多相关记载可知,《宋历科状元录》所说的“萧仲舒”其实就是“温仲舒”,“萧仲舒”实为“温恭肃仲舒”在传抄过程中产生的讹误,太平兴国二年进士中事实上只有“温仲舒”而没有“萧仲舒”。  相似文献   

10.
<正>丁士美,字邦彦,号后溪,淮安府清河县(今属淮安市)人。在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的殿试中,他被嘉靖帝钦点为己未科状元,是淮安地区的第二位状元。丁士美自幼专治《易经》,以学问自许。年少时,为了求得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丁士美特意从家乡清河县搬到隔壁的阜宁县大余庄吉祥寺,一心苦读,  相似文献   

11.
夏同龢,麻哈州(今贵州省麻江县)人。汉族。光绪二十四年(1898)秋,中戊戍科状元,既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后一个状元,也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贵州仅有的两个状元之一;同时又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具有状元和留学生双重资格的人。 1868年,夏同龢出生于麻江县城东南的高枧村(当时叫狮山)一个小康农民家庭,有一个哥哥名夏同仁。他自幼天资聪明,常与哥哥赛读《百家姓》、《三字经》、《幼学琼林》等,  相似文献   

12.
<正>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分布地之一。清同治《徐州府志》碑碣考中就有徐州沛县发现汉画像石的记载。民国年间,著名书法家、收藏家张伯英(徐州人)也收藏、保存了一些汉画像石,  相似文献   

13.
刘继兴 《江淮文史》2013,(3):164-166
中国古代自隋朝实行科举考试到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有1300余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先后产生了700多名文状元。那么究竟谁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呢?很多书刊把张謇说成是"末代状元"或"最后一名状元",其实张謇考中状元是在1894年,其后科举考  相似文献   

14.
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晚号梅村,又号鹿樵生,江苏太仓人。出身于江南书香门第,于优裕的环境中长大,受业于当时文坛盟主张溥,可谓名师高徒,相得益彰。在中国,考中状元,未必做得文豪,做得文豪,很难考中状元。这其中,二律背反,势难两全。大概八股文做多了,性情文字难免生涩凝滞,脑袋里装满了论、表、诏、诰、判、策之类应试制艺,诗词歌赋的绝妙灵感,也就找不到立锥之地。所以,吴敬梓、金圣叹、曹雪芹、蒲松龄,不幸都是科场上的名落孙山者。所以,能凭真本事,赢得科举,凭真才华,成为大师者,肯定少之又少…  相似文献   

15.
古浪县黑松驿乡龙沟堡村有悬崖名“状元崖”。崖根石洞口,留有镌刻的“状兀□ ”残字,至今依稀可辨。当地传说:明代一王妃,因祸流落河西,在此隐姓埋名,含辛茹苦,养育遗腹子长大成人,并考中状元,为受苦的母亲争来诰封荣誉,云云…… 这当然纯属民间传说。正如《琵琶记》中的蔡中郎中状元一样,那也是文人编造的故事;故前人有诗感叹道:“身后是非谁管得,满街听唱蔡中郎!”蔡伯喈(邕)生活的东汉,连科举制度还没有形成,哪来的状元? 按历史真实记载,不仅古浪没有出过状元,整个河西地区也没有出过状元。至于甘肃全省是不是出…  相似文献   

16.
临桂县是广西历史上中状元、进士最多的县。从隋唐至清,广西共有状元9人,临桂占5人;明清两代,广西中进士711人,临桂占242人,高居各县之首。笔者查中国期刊网学术论文,至2014年4月,单独论述广西临桂县状元陈继昌、进士陈宏谋论文较多,如杨力叶《陈继昌后无来者的三元及第》、黄继树《世界的陈宏谋》及广西图书馆原馆长麦群忠《岭南大儒陈宏谋》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霖,字润琴,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初三生于山东济南,原籍河北省肃宁县北石宝村。光绪三十年(1904年),岁次甲辰,适逢慈禧太后70寿辰,特地加了一科殿试,称之为甲辰恩科。此年,刘春霖32岁,参加殿试,考中进土,经殿选点为状元。次年,慈禧根据张之洞等的建议,废除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刘春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状元谁点其说不一甲辰科主考官阅卷后,将考中的273名前十名试卷呈送慈禧太后,第一份试卷是朱汝珍的。朱擅楷书,用粗笔,而慈禧对书法喜疏淡、恶乌方,她看后连连摇头。再看姓名,心头一…  相似文献   

18.
漫话河南状元陈崇状元,是中国科举时代进士科殿试第一名,是当时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最高荣誉。据史书记载,历史上考中状元的,从唐武德五年(622年)算起,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最后一科止,在1300年中,共出了592个状元。那么,河南出了多...  相似文献   

19.
正福建莆田地区有个流传甚广的南宋"四异同科"科举故事,也是"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格言的出处故事。据传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当年的进士榜上,黄公度中状元,陈俊卿中榜眼,年纪最大的是73岁的林邓,被称为"榜尊",年纪最小的是18岁的龚茂良,被称为"榜幼",本科的状元、榜眼、榜尊、榜幼皆为兴化军莆田人,时人称为"四异",千载难遇。相传朝廷举办琼林宴时,高宗问黄公度:"卿土何奇?"黄公度答:"披绵  相似文献   

20.
状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政治文化现象。从隋朝开皇七年(587年)进士科开始,至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除科举制虚,凡1300多年间,历代王朝选拔过大批状元,现知有名有姓的即达559人。其中。最后一名文状元,就是河北省肃宁县的刘春霖。状元是科考第一人.刘春霖又是末科状元,故他在《六十自述》诗中,称自己是“第一人中最后人”。 本文以翔实的材料,记述了刘春霖的一生。无论他的治学、科考,还是从政、为人,尽管所处时代不同,但今天的读者仍可从中受到教益,得到启迪。当然,更可获得丰富的文史知识。 作者之一的王清平,今年78岁,与刘春霖是同乡,194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因他的外公孙普仁与刘春霖是同年秀才,又同居北京,所以过从甚密。1938年王清平随外公在北京华北中学读高中时,外公经常带他到刘春霖寓所造访,由是他与刘春霖多有来往。他读大学时,刘春霖还曾赠伯《资治通鉴》、《前汉书》、《后汉书》等书籍。由是,王清平比较了解刘春霖。 本文所记述的刘春霖轶事,不仅资料完整,而且较为真实。同时有许多第一手材料是首次发表。这对近年来有些报刊披露的不确切的或杜撰的刘春霖轶闻,可起到匡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