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一浮先生自幼天资聪明,智慧过人,幼承庭训,博习诗书,无不过目成诵,乡里人有神童之誉。16岁时与周树人、周作人等同时参加县试,名列榜首。马先生读书,重在穷理,于儒学、佛学、道学、文学、哲学、史学,无所不精,博综百家,如海纳百川。其天分极高,精研义理,学识渊博,不得不使接近他的人产生倾倒、震撼、崇拜的心情。先生是博学多才,  相似文献   

2.
《恒先》写得真好,我很高兴自己是它的第一读。这部分简,现已收入马承源先生主编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可参看。此原稿本来是附在我整理注释的上博楚简《恒先》部分后面的。看校样时,主编认为不合全书体例,要我把它删掉,我唯唯,遵命而行。  相似文献   

3.
1997年10月,马君武先生的长子马保之博士第五次回到桂林。由于要我帮助他整理回忆录的缘故,与他相处两个多月。我听他系统地回忆一生的经历,90分钟的录音带就录了28盒。面对这位有学问、有成就、有修养的农学家,一直被那“平凡做人,认真做事”的品格所感动。马保之博土虽已属90高龄,身体仍很健实。他穿着简朴,态度谦和,精神矍铄,高高的鼻梁上总离不开那副淡黄色的眼镜,更显得思维敏捷,学识渊博。他每天从民主路走到独秀峰下广西师范大学校园里写作,天天走在滨江大道,不少人已经认出,这位不大显眼的老人就是“博大精深”的马保…  相似文献   

4.
彭适凡 《南方文物》2006,(4):102-104
汪庆正先生仙逝一周年了。去岁汪先生驾鹤西去的时日,我尚在东瀛,后来得知先生仙逝,剧感哀痛,同时,又为自己未能在他走前见上最后—面,走后又没有前去为他送行而深感愧憾!我与汪先生的交往可谓由来久远,情谊深厚。记得早在上世纪1977年的夏日,我与赣博的几位同事出差到上海搜集有关南方几何印纹陶的资料,—天经友人引见平生第一次拜访了汪先生。汪先生早年专研版本目录、书画和古钱币,后转攻古陶瓷,而我主要从事田野考古,而且重点又是先秦考古,两人的专业方向并不相同,但是,怎么也令人不曾想到,他对南方古代印纹陶器兴趣极浓,而且话闸—打开…  相似文献   

5.
李元茂作品     
李元茂 《收藏家》2012,(2):91-91
名家评论李元茂书法从广博到专精,再以专精带动广博,如此反反复复,学术上谓之"博约",即苏东坡之"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书画篆刻艺术上也同样如此。李元茂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通才。他在书画鉴定、书法、古文字考据学,均有很深造诣,并独创以"心理合一"之理论阐释篆法。  相似文献   

6.
正我父亲朱良才1933年夏,奉周恩来总政委的命令,离开红十五军政委的岗位,以师长兼政委的身份,与唐亮(时任师政治部主任)一起去组建红十四师(博生师,意在纪念赵博生)。长征开始前夕,他又被调到红三十四师任党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代政委。可万万想不到的是,红一方面军走了一年,红二方面军走了十一个月,红四方面军走了一年零七个月的长征,我父亲却走了整整两年,行程也早已超过了二万五千里;过草地,大部分人是  相似文献   

7.
惊闻叶帅驾归天,痛失元勋意黯然。赤胆忠心酬党国,鞠躬尽瘁效先贤。安邦定国传千载,厚德真诚载万年。有幸亲情垂四代,长江浪盼后推前。这是1986年10月马万祺先生悼念叶剑英同志的祭诗。马先生,广东省南海人,曾获澳门东亚大学工商管理荣誉博士学位。他是全国人大常委,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会副主席、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他在企业界、文化界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大量有益于祖国的工作。他和叶剑英有过长时间的、多方面的交往。马先生酷爱诗文,更喜爱叶帅的诗词,两位可说…  相似文献   

8.
封振国 《旅游纵览》2008,(12):84-85
<正>我与执着的水彩画家马英民先生,在学术上有多年的交情,同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学友,也算朋友之托写些文字。马先生对艺术颇为虔诚,从事水彩画研究大概30年有余,在学术领域颇有建树,在1999年中国第九届全国美展曾获银奖。马先生执教于高  相似文献   

9.
山曼老头儿     
赵丙祥 《民俗研究》2007,(2):229-234
前天,突然接到叶涛师传来的消息,说山曼先生走了,然后又接到他回忆先生的文章。一连两天,我没给叶师回信,能对他说些什么呢?今年正月在莱阳,和叶师谈起他,他说山曼先生的精神大不如以前,我还说,等夏天放假了,一定找个时间到烟台看先生去。其实对他的身体状况,就像叶师说的,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心理  相似文献   

10.
3月 2 4日上午 ,我们访问了著名史学家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先生。马先生长期致力于西欧封建社会史、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等方面的研究 ,有很深的造诣 ,其研究成果受到史学界普遍的关注。作为一位史学家 ,马先生不仅倾心于自己的研究领域 ,而且一直关注着史学的发展 ,对中国史学未来的发展有深刻的思考。一、治学经历马先生在家中的书房里 ,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的话题是从他谈自己的治学经历开始的。马先生说 :我于 1 932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父亲是学采矿专业的 ,毕业于山西大学治金采矿系 ,曾担任过采矿工程师。因出生…  相似文献   

11.
正我第一次知道王力先生,是在上大学的时候。曾读过由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及《王力诗词格律》,整整几部书厚重而深远,令孜孜求学的我受益匪浅。那个时候,我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工作后会有机会来到王力先生的故乡——博白县,能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到这位国学大师的成长之地,了解他的生平故事,感受他的旷世风范、人格魅力,并有幸为其精神传承、其家乡发展献上我的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陈铁卿先生《古钱史话丛稿》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很早就读过天津钱币学家陈铁卿先生的论作,但他的遗著《古钱史话丛稿》,却是前几年才有机会在中国钱币博物馆张武一先生处看到的,其规模之大,引述之博,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时我写了一封信推荐这部巨著出版,其中说:“《古钱史话丛稿》一书,为陈铁卿先生一生功力所萃,撰写自1955年至1975年,历二十年之久,堪称钱币学史上一大著作,  相似文献   

13.
吕洪年 《古今谈》2005,(4):47-51,55
马一浮先生是我国当代理学大师。这是周恩来总理生前作的评价。1958年苏联伏罗希洛夫主席访华,周总理陪同来杭,专程拜会了马先生,并在其寓所合影留念。马先生因其在学说、诗词、书法、篆刻和佛学等方面的独到造诣,虽不求闻达,却声名远播。梁漱溟说他是“千年国粹,一代儒宗”;也有人说:“中国历史上之大学者,王阳明之后,当推马先生。”他应陈毅同志的邀请,解放后才出来担任公职,先后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以及第一、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相似文献   

14.
<正>王思治先生仙逝两年多了,但是在我眼前定格的先生形象,仍然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即他逝世前不久,他以瘦弱的身躯,拄着拐杖,出现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会场,尽管他已经很虚弱,声音已经嘶哑,他还是以惊人的毅力,发表自己的意见。他的感人举止和形象永远存留在我们心中。是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国家意识,支撑他最后的谢幕。这就是一个学者,一个书生的本色。如果说有伟人的形象,王思治先生留给我们的就是一个伟人的形象,一个当代中国杰出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钟书林 《文博》2008,(6):36-40
上博简楚竹书<诗论>的出土,刷新了以往的<诗经>研究,其中要数马承源先生提出的"邦风"避讳说影响最大.马先生认为,<邦风>才是<诗经>十五<国风>的初名,汉代因为避刘邦讳才改成现名.针对这一说法,文章从研究汉代避讳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出土的汉代文献,对照今本<诗经>,最后得出结论认为马先生的说法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6.
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时候,我正在发呆,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高大英俊的男子。我对英俊的男子从来就没什么好脸色,因为我长得难看,所以我常对自己说长得英俊的男人,没几个狠的!就这样,我看着他,他看着我,一会儿,他走了。 过了几个月,我听说了一件事。在阿里有个四处旅行的医生,他每到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人都会找他治病,连山上庙里的喇嘛都会跑下山来找他治病,他总是不厌其烦的帮助所有人。 有一天,我又在店里看到那个几个月前我见到的男子,感觉他走了很多的路,英俊的脸上多了很多沧桑和彪悍。他在店里慢慢的看着,突然冲进来一…  相似文献   

17.
我们兄弟姐妹的名字是以“成”字排行的,而弟弟唐满城改“成”为“城”,则有一段小故事。1962年他与杨威结婚,简单的婚礼在我舅父欧阳予倩家(现欧阳予倩故居)举行。田汉先生适逢其会,当时大家请他题词助兴。他不假思索,即兴命笔,写下七绝一首,祝贺二人新婚。我记得后两句为“何日风波靖台海,满城歌舞庆扬威”。田先生才思之敏捷,不输古人曹植的七步成诗。内容既谐音“满成”和“杨威”,又吻合他们从事的舞蹈事业,并且道出了渴望和平统一台湾的心声。短短二十八个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田先生之才,不能不令人心折。自那时起,我弟弟就改名为唐…  相似文献   

18.
采方最前线     
《山茶》2009,(10):200-201
答疑解惑 徜徉在伦敦街头.是件很惬意的事情.尤其是和马未都先生一起。马先生穿着中式小褂,倒背着双手.对着伦敦的古建筑用中国收藏家独特的论调加以品评,颇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19.
正当我经人介绍认识郑勉之先生时,他说自己是郑和的第十九世孙,是"自"字辈,后来参加革命时自己改掉了"自"字辈名字。我先是一愣,有点惊讶,随后是迅速的常识反应:郑和,自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奉皇命七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访问,创写了令人心潮澎  相似文献   

20.
戈壁滩上“四季青”朱光亚今年3月,某边防团副政委田玉奇来兰州出差,一个星期六的中午,到我家来看我,多年未见,令人欣喜异常。12年前我曾去他所在的那个边防团采访,当时他是三连指导员。我在三连呆了半个月,那真是令人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半个月啊!田玉奇刚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