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万机的《黎庶昌评传》(以下简称《黎传》),是迄今研究黎庶昌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著。它以流畅、生动的笔触,论述了黎庶昌的家世、经历及其政治思想、学术成就、散文特色等,并附录了黎庶昌的年谱简编和著作简介,  相似文献   

2.
1992年秋,我应邀赴黔出席黎庶昌国际学术讨论会。会后,在贵州史馆馆长冯楠先生陪同下畅游了贵州名胜黄果树、龙宫、阳明洞和红枫湖等地,深有不虚此行之感,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则为阳明洞,因为名胜只是景色,而阳明洞则是见物思人之地,悠悠情思,令人神往,所以曾笔之千册,其曰:  相似文献   

3.
图为海峡两岸官方馆藏都没有的一部清代重要著作,即贵州遵义人刘庆汾编译的 日本维新政治汇编》. 此书编译者刘庆汾,字子贞,清咸丰四年(1854)出生于遵义县三岔镇周家田,他本一乡间士族子弟,中过秀才,依门当户对之例,二十三岁时做了沙滩黎庶昌之弟黎庶諴的女婿.清光绪七年(1881),黎庶昌被朝廷派驻日本钦差大臣,就把自己的女婿张沆和侄女婿刘庆汾带去日本亲自栽培,张沆未成气候半途而废,提前回国,刘庆汾学成先为使馆翻译,侍从于黎庶昌左右,得以谙熟外交,数年就被提任为大清国驻日使馆的文化参赞,回国后任川东道台、苏州知府,继而调内阁总理衙门,外放兴泉(厦门)道台,辛亥革命后闲居天津,1929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相似文献   

4.
黎庶昌,贵州遵义人;曾国藩,湖南湘乡人。遵义与湘乡,云天遥隔,相距甚远。黎庶昌生于1837年,曾国藩生于1811年。年龄悬殊达26岁,应该说他俩没有什么相识的缘份。然而,特定的时代环境以及彼此“习性相近”,志趣相投,却使得他们之间系上了一条一解不开的纽一带。1863年.春,黎庶昌因其先一年应诏。上书万余言切论时事,得清廷“加思以知县用,发交曾国藩军营差遣委用,以资造就。’借国藩则很赏识黎氏之才华,“接庶昌延入幕”优利待之。从而.黎庶昌得有机会与曾国藩朝夕相处十余年,受曾氏“以躬行为天下先,以讲求有用之学为涂友…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晚清著名外交家、散文家黎庶昌出使日本任满回国一百周年,特撰此文以作纪念。庶昌两次出使日本,前后共六年多时间。公务之余,则与日本朝野文士广交朋友。他在《宴集三编统序》中说:“余以光绪七年冬奉使日本,  相似文献   

6.
莫祥芝,清代贵州著名学者莫与俦之子、莫友芝之弟。据遵义人黎庶昌所撰《莫祥芝墓志铭》的记载,莫祥芝宇善徵,因为晚年多须髯,故又号拙髯,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三月初一日卒。因其享年六十三岁,故推知应生于清道光丙戌年(即1826  相似文献   

7.
1992年,是中国人民取得卓越成就的一年,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主义中国呈现一派生机。在过去的一年中,《贵州文史丛刊》也出现了新的面貌,从内容到形式,从版面到印刷,都作了相应的改进。一方面,《丛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广泛开展学术讨论,开辟了汉语汉字讨论专栏,并配合黎庶昌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了一组纪念文章,登载了许  相似文献   

8.
甲申事变前后黎庶昌的琉球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东阳 《历史研究》2007,(2):88-107
1881年中日琉球交涉中断后,驻日使臣黎庶昌力谋贯彻清政府“存球祀”意旨,最初将球案作为独立的外交问题单独对待。甲申事变后,随着朝鲜通商开港政策陷入困境,黎庶昌又将琉球与朝鲜问题相联系,提出“朝鲜.琉球交换”论。1887年第二次使日后,由于朝鲜问题始终未息,其琉球策略大要不离“朝鲜.琉球交换”论。黎庶昌的球案交涉,早期有声有色,后期则主要限于提出书面策略。这与日本通过情报系统对清政府的球案政策有充分把握而立场渐趋强硬有相当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黎庶昌(1837~1898)是清代末叶也即日本明治时期中国和日本国正式建交互派公使后的早期驻日公使。他在先后两任驻日公使的6个年头中,在外交事务之外,以中国学者文人的特长,开展了大量的“文字之交”,  相似文献   

10.
东瀛传书     
日本国驻中国大使馆向贵室致意! 贵外事办公室寄来的关于邀请我前往参加黎庶昌国际学术讨论会的邀请信已收悉,我对贵外事办公室的盛情邀请表示衷心的感谢。非常遗憾,因工作关系我不能前往出席。今后如有机会我很想前往贵市参观访问。最后对贵外事办公室再次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1.
日本所藏中国古籍文献中,有许多珍贵的书札.本文披露的是国立国会图书馆藏黎庶昌致宫岛诚一郎的书札.  相似文献   

12.
遵义的郑、莫、黎,在海内外学术界颇负盛誉。然人们不知,原来的黎,不是指黎庶昌,乃是指黎庶昌的嫡堂兄黎伯庸,也就是庶昌任驻日大使时向清廷启奏在遵义为郑、莫、黎立乡贤祠,因而获咎的原来意义上的黎。盖郑子尹、莫发芝、黎伯庸三人,年少即过从甚密,  相似文献   

13.
《曾文正公年谱》作者考辨王澧华《曾文正公年谱》十二卷,清光绪二年(1876年)夏长沙传忠书局刊印,收入本年印行的《曾文正公全集》,署名“门人合肥李瀚章审订,遵义黎庶昌编辑”,卷末且有“黎庶昌为编《年谱》,记公行事,乃书其后”一篇叙记,《全集》卷首李瀚...  相似文献   

14.
《古逸丛书》本《尔雅》之底本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黎庶昌使日,得日人高阶氏旧藏所谓室町时代覆刊<尔雅郭注>,乃就东京景刻之,后收入<古逸丛书>,世称蜀大字本(以下简称"大字本").从现存的资料看来,说<古逸丛书>本是高阶氏旧藏本的影刊本,大有可疑.  相似文献   

15.
《贵州文史丛刊》黎庶昌专辑第28-29页,载有两篇附录资料,一是陕西监察御史吕序程的奏折,一是穆宗皇帝十月二十八日“上谕”。这两篇东西,虽然总共才几百字,但可以从中充分看到:当时清王朝的君臣们,昏喷额预和因循守旧如出一辙。所谓“勤求天下直言”、“求贤若渴”等等,全属徒具虚言,并无实意,更无革故鼎新的卓识雄心。封建官场的达官显贵们,有一条不成文的共同信条:官做大了,便要特别注意明哲保身,加倍谨行慎言。因为若不如此,即算是做了好事,说了好话,也因地位已经很高,不易再获升赏;倘若出了批漏,则不仅乌纱难保,…  相似文献   

16.
前贵州文史馆邀请余著《黎庶昌传》,不才曾力求简约精选,攀领提纲,以图叙其坚苦卓绝、百折不回之志趣,窃以为庶昌岩穴之士,山野之民,而具人饥己饥,澄清天下之志,内忧朝廷之愚昧保守,外凛列强刀记鱼肉之心,虽其生平之志未得伸,然在西潮东渐之最初刹那,即能有此良机深入堂奥,旷观明察,著于竹帛,期发后世之深切反省,此匪特我黔之荣光,抑亦近代文化史上不可多得之先贤也。近读其所辑《西洋杂志》,其中包罗丰厚,观察入微,刻划细腻,把握要领。其理解力之强,用心之细,令人叹服。书所载虽非全部出于手笔,同寅作品之编入者,…  相似文献   

17.
由思南县政协、贵州省史学会近现代史专业委员会、贵阳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三家共同组织举办的纪念贵州号军起义150周年学术座谈会,于2004年10月22日至24日在思南举行。这是贵州史学界在开展历史研究、从事历史宣传、挖掘历史文化工作上的一种新的尝试,也是我省有关地县贯彻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精神,  相似文献   

18.
黎庶昌二题     
一、传薪者和窃火者我不是研究历史的,我到这里来,是因为在前贤黎庶昌先生身上,我看到许多使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感到亲切,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历史是严峻的,它将淘汰一切虚假的卑微的东西,而还一切真实的、崇高的可贵事物以本来面目。黎庶昌可以说是中国土大夫最后一代的杰出代表。他具有中国主体文化传统的本色风格,又带着他那个时代的特点。黎庶昌积极人世,爱国代民,这是儒家人溺己溺,以天为己任的一面的传承。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上书言事,痛陈时弊,在万马齐暗的年代里,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这一点上,他也可以说是鲁迅所…  相似文献   

19.
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清咸丰3年(1853)进士。历官湖南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按察使、山东巡抚。在山东任职期间,筹办海防,两次亲自指挥堵塞黄河决口,注意兴办学校,奖掖人才;并且嫉恶如仇,杀掉为慈禧宠信而作恶多端的六品蓝翎太监安得海,使国人无不称快。光绪3年(1877)至12年(1886)任四川总督,创办四川机器局,大力兴办学校,延请名流讲学;修治都江堰,裁减伕马局,整顿盐务,67岁病逝于任上。从贵州来说,是历代名臣中首屈一指的人物,正如黎庶昌所言:“黔自建省以来,名臣硕望,接踵代兴,考其勋德之隆,未有如丁公者也。”  相似文献   

20.
2005年11月24日上午,贵阳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贵州省史学会近现代史专业委员会在路10晤民九楼会议室,举行“纪念贵州首次派遣留学生100周年学术座谈会。会议由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陈金萍主任主持。市政协杜云峰副主席、市政协原副主席、近现代史专业委员会会长章德华、贵州日报社原主编刘学洙等专家学者及原专业委员会会员约30余人出席会议。杜云峰副主席首先讲话。他指出,一百年前贵州巡抚林绍年决定派遣贵州学子赴日留学之举,不仅是贵州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贵州近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促进贵州地方社会实现转型变化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