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治 《旅游纵览》2009,(10):1-1
<正>一个朋友,最近预定好的旅行,因为甲流在全球蔓延,延迟了。于是暂时把旅行的期待放在一边,又回归了忙碌。忙是忙,他的哲言却还是挂在嘴边,他说,忙,拆开了读就是心亡,这样一直忙下去,心都死了,还  相似文献   

2.
声音     
《南方人物周刊》2012,(42):24-24
我心里常常默念屈原在《离骚》里的两句词。一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另一句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两句的意思是,为了追求真理,即使我死九次也不后悔。为了自己的清白,即使死也要死得诚实和正直。我曾经说过,我为国家献身已经四十多年。我希望人们把我忘记——包括华人、华侨——把我忘记。但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几千万华侨华人。  相似文献   

3.
看到刘再复先生的《一个年青学者之死》,久久不能平静,那是深藏在我心中的一个结,这个结我不想轻易打开,因为关在闸门后面的是汹涌的心潮。  相似文献   

4.
壮家丧歌     
唱起山歌诉悲伤,有人不知说荒唐。肝破胆裂心也碎,只好唱歌诉衷肠。这首山歌,就是壮家丧耿的开篇。人死以后,亲人为其唱歌,哭诉哀思,追念死的生平,寄托后人的愿望,这是乡下一些地方的一大风习。以歌陪葬死,从古流行至今。壮家丧歌是壮族民间歌手、亲人或魔公在堂屋和野外基地演唱的,往往要唱几天几夜,听众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相似文献   

5.
孔屏 《南京史志》2010,(3):10-12
最近一段时间,我接到了不少父母的咨询,很多父母反映,他们的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仿佛变了一个人——对老师蛮横无理,对父母百般刁难,对学习厌倦同避,喜欢和一些辍学的孩子在街上游荡或者沉迷于网吧。纵使父母千呼万唤,孩子的心依然麻木,情依旧冰冷。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常常以泪洗面。有的父母甚至说自己连死的心都有了。  相似文献   

6.
回忆的独奏     
我,坐在石椅上,耳机里又传来了那熟悉的歌声,然而此刻听来,却是如此陌生和遥远,仿佛它是从一座并不存在的森林古堡里飘来的一串音符,那么缥缈,那么空荡荡,正如我的心一样,空了,死了。灵魂早已游离出去,去寻找你的身影,剩下的只有木讷的躯壳和那已不会跳动的心。  相似文献   

7.
汪精卫死前曾留下《最后之心情》一。在该中,他竭力为自己投日卖国辩解,至死不忘反苏防共,乞求国人同情宽恕于他.叮嘱亲信务必实现宁渝合流。但历史是无情的,汪精卫的汉奸罪名是洗涮不掉的;  相似文献   

8.
黄海雀 《神州》2010,(12):92-94
飞雪与楠生活了八年,这八年间他们相敬如宾,也相亲相爱,默守着婚姻与家庭的责任,护守着各自的自尊。日子从清苦的奔忙中没有怨言平静地走过。儿子把飞雪和楠的心牵得死紧,儿子是他们希望的晨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激进与亢奋。  相似文献   

9.
杜导正先生告诉本刊记者:“陶铸的心是和中国农民的心贴在一起的。我不止一次听他说过:‘为农民一日三餐干饭,我奋斗死而不惜。’他说这番话时总是动感情的。让农民一天能吃上三餐干饭,这个目标看似平常,实在是我们党多年来为之奋斗不息的目标。陶铸为此经历了种种艰难曲折,始终顽强工作,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利益忘我献身的高尚品质。”  相似文献   

10.
《晋书·孝武帝纪》: (太元元年)夏五月癸丑,地震。甲寅,诏曰:“顷上天垂监,谴告屡彰,朕有惧焉,震惕于心。思所以议狱缓死,放过宥罪,庶因大变,与之更始。”(页227).[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我爷爷的舅舅是张松樵 张松樵是裕华纱厂的经理、裕大华集团的常务董事。他是我爷爷的嫡亲舅舅,爷爷是他的得力助手,鞍前马后几十年,帮他打理裕华纱厂。1948年,爷爷积劳成疾,才58岁就因病去世了。那时,张松樵已年近古稀,白发人送黑发人,好不伤心。他亲手为我爷爷写了一副挽联,挂在灵堂上,彻骨之痛藏于联内。上联是:汝幼小,我抚孤,汝长成,我提携,汝病殁,我悲哀,如此薄情,问汝何以舍我;下联是:人事变,心光明,人虽病,心尚强,人已死,心犹存,这般惨状,叫人怎不伤心。  相似文献   

12.
泽川 《文史月刊》2011,(9):38-38
印第安人把狗视为“天神”,对它无比尊敬和崇拜。 每年5月底的最后一天是狗节,当地居民会把自己的狗用鲜艳的饰物装饰起来,以示爱护之心。如果狗老了不能自己觅食,主人就得用最好的食物精心喂它;狗若死了,主人会痛哭流涕,并且为它举行隆重的葬礼。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传统上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 ,襄阳地方在过去也不例外 ,所谓生养死葬是为人子之道 ,尤其是对父母死后的丧葬 ,有一套冗繁庞杂的礼俗 ,以显示子女们的孝行。过去常说 :“慎终须尽三年礼” ,守孝三年 ,就是指的在老人死后 ,儿孙们必须竭心尽意地做到守三年孝道的大礼。过去襄阳对死了人办丧事 ,不叫丧事 ,叫白喜事 ;婚嫁叫红喜事 ,那时婚丧礼仪通称红白喜事。所以对老人的死 ,就叫“跨鹤西游”、“归天”、“仙游”等 ,认为人死后便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去享福、去成佛成仙 ,与一个人的婚娶一样 ,是人生一桩心不可少、必须经过的路程 ,因此…  相似文献   

14.
杜春媚 《清史研究》2001,(4):104-106
明清之际士人生存境遇之艰难,舆论之苛严,在今天已经近乎是常识性的言论。在类似"土室"、"牛车"①的自我禁锢中和诸如"有死无贰"②、"我久欠一死矣"③、"吾此心安者死耳"④的语境下,明清之际的士阶层被人们毋庸置疑地划归为一个自守、缺乏生气的群体。        然而如果深入遗民生活,不难发现一些异样的声音。        张自烈是一个很平常的遗民,他在《复陆县圃书》中说"心苟同,迹不必皆同。使尽如土室之离母,寝车之不蹈地,诈盲之不见妻,识者必谓之固,必非避乱守身之正。"⑤       易代之际…  相似文献   

15.
佚名 《湖南文史》2011,(8):41-41
人到头来总免不了一死,可死法却多种多样,病死,战死,自杀,车祸死,摔死,累死,其中有一大类死跟口有关,比如饿死,胀死,醉死,这些都不新奇,新奇的是,还有一种死,叫馋死。  相似文献   

16.
人到头来总免不了一死,可死法却多种多样,病死,战死,自杀,车祸死,摔死,累死,其中有一大类死跟口有关,比如饿死,胀死,醉死,这些都不新奇,新奇的是,还有一种死,叫馋死。  相似文献   

17.
弩机在古战场上具有射得更远、杀伤力更强、更加精准的特点,是性能十分优越的远搏兵器。本件汉代弩机器物通体锈蚀,望山与钩心锈死,望山瞄准部分与两枚栓残损缺失,郭内无法活动。文章通过探究古代弩机的结构、铸造和发射原理,对青铜弩机病害部分进行修复,制作尺寸相近且形制符合当年弩与弩箭的模型,恢复其战时功能。  相似文献   

18.
远风 《文史精华》2002,(6):28-33
进入21世纪,钓鱼岛(台湾称“钓鱼台”)这块自古属于中国的领土,仍然没有回到中国人的手中,深深刺痛着所有炎黄子孙的情感。从20世纪70年代起,“保钓”(即保卫钓鱼岛)运动风起云涌,一直延续到今天。为什么钓鱼岛的归属,牵动着海内外中国人的心,为什么“保钓”人士出生人死,却是义无反  相似文献   

19.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巩固逐步走向兴盛的历史时期,由于汉初政治上推崇儒术,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到汉武帝时“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不可较。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腐败小可食”。汉承秦制,以“举孝廉”为选官途径,于是出现不少以行孝而沽名,“生不能致以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  相似文献   

20.
一古神话和后起的仙话重要歧异在死与不死。“从理论上说,成仙的关键是吃不死药,因此不死药的出现是神仙说产生的核心问题。”所以,与早期仙话相伴而生的是“不死之药”。不死药故事最初是仙话化的或喷发仙话臭味的神话,距真正的仙话仅一步之遥。不死或不死药见于先秦《山海经》的如:“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海内经》)郭璞注:“即员丘也。”“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大荒南经》)郭璞注:“甘木即不死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