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中国境内散见夹叶阔叶铜矛进行类型划分,并将其与欧亚草原地区同类器进行类比分析,认为这类器物是甘青地区齐家文化人群在与更北的塞伊玛一图尔宾诺现象人群接触交流的结果,但并非异域器物的直接输入,而是制作技术的传入,即为齐家文化人群"仿制"欧亚草原地区同类器的产物。淅川下王岗遗址H181中新近出土者,应系从齐家文化的分布地域甘青地区传入中原地区,并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因素在二里头文化中得以传承和保存。  相似文献   

2.
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考古队河南分队编著的《淅川下王岗》一书,己由文物出版社于1989年10月出版。本书详细而全面的介绍了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考古发掘的重要收获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学术价值很高。下王岗遗址位于河南省淅川县宋湾乡下王岗村,属于丹江口水库淹没区,现存面积约6000平方米。河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于1971年5月至1974年6月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  相似文献   

3.
试从淅川下王岗文化遗存考察文明起源的历史过程李绍连淅川下王岗遗址,坐落在河南淅川境内的丹江河畔。遗址中有着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西周文化等6个时期9个文化发展阶段的遗存,即从近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3000多年前的周初,...  相似文献   

4.
2008年—2010年,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新发现了一些较为丰富的二里头文化遗存,集中分布于遗址岗地高处,除了地层外,主要有灰坑12个、窑址1座。本次发掘出土有罐、鼎、大口尊、缸、甑、鬲、盆、碗、盘、豆、瓮、器盖、网坠、拍(垫)等数量不少的陶器,斧、铲、刀、镞等一定数量的石器,以及少量骨镞。在年代上,下王岗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存可以分为一、二两期,分别相当于典型二里头文化的三、四期。下王岗二里头文化遗存应属于二里头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可称之为"下王岗类型"。  相似文献   

5.
《文物》2015,(10)
<正>2013年,在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资助下,我们开启了题为"欧亚草原考古"的综合研究,重点考察史前丝绸之路。此项研究中,中国所见塞伊玛—图尔宾诺式倒钩铜矛是我们调查的重点之一。北京大学林梅村教授统计了中国境内发现的塞伊玛—图尔宾诺式倒钩铜矛共13件,并对它们进行了系统梳理[1]。不  相似文献   

6.
陕西历史博物舘收藏一件阔叶并带倒钩的大铜矛,出土情况不详.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学者吉谢列夫来中国考察时曾见过,并曾在《苏联考古学》上简单介绍过,并认为该矛与中亚草原地区的古文化有关.随着近年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兴起,此矛又为国内外学界所关心,故做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讨论甘肃省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辽宁朝阳县文管所收藏的3件塞伊玛-图尔宾诺铜矛或仿制品。前两家博物馆收藏的倒钩铜矛是在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影响下,由中国工匠铸造的仿制品;后一家博物馆藏品虽无倒钩,但是有山字脊,是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典型器,很可能直接从阿尔泰山传入西辽河流域。这个发现相当重要,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冶金术很可能是在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影响下产生的。本文还讨论了内蒙古出土的带翅管銎铜斧石范,认为属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此外,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还传入南西伯利亚米努辛斯克盆地,这里出土的塞伊玛-图尔宾诺铜矛皆为宽柳叶形山字脊铜矛,年代略晚于阿尔泰山流行的窄柳叶形山字脊铜矛。  相似文献   

8.
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淅川申明铺东遗址文坎沟东地点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发现龙山、西周遗址和东周、汉代、六朝墓葬,其中东汉时期砖室墓6座,出土随葬器物47件,为研究丹江流域东汉时期的墓葬形制及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文物》2015,(10)
<正>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起源于阿尔泰山,后来在欧亚草原广泛传播。该文化的典型器——倒钩铜矛,近年在中国境内不断被发现。早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考古学家吉谢列夫(Sergei Kiselev)就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发现一件塞伊玛—图尔宾诺式倒钩铜矛[1]。2014年,北京大学林梅村教授对中国境内发现的塞伊玛—图尔宾诺式铜矛详加讨论,共搜集到10  相似文献   

10.
喜读《淅川下王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读了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单位编写的考古发掘报告《淅川下王岗》,十分欣喜。这不但因为下王岗遗址的发掘成果引人注目,还因为这部报告本身编排得体,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遗址的本来面貌和发掘的收获,愿意向读者推荐。下王岗遗址位于河南省浙川县西南约35公里,东北紧临汉水支流——丹江,在丹江口水库的淹没区内。1971年至1974年,为配  相似文献   

11.
《文物》2017,(3)
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文坎沟东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4000平方米,发现龙山、西周、东周、汉代、六朝、唐代等时期遗迹,出土陶器、瓷器、铜器、玉器、铁器、石器等。此次发掘的龙山遗存器物组合与淅川下王岗等遗址的王湾三期文化组合基本一致。该地点出土的西周陶器,与齐家制玦作坊遗址、天马—曲村居住址西周中期偏早阶段同类器特征相似。这类遗存基本反映了该地区楚文化形成前的面貌,为研究丹淅流域早期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根据对下王岗遗址和相关遗址出土材料的分析,下王岗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实际上自早至晚包含了枣园文化下王岗一期类型、庙底沟文化八里岗一期类型、朱家台文化、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二期类型、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煤山文化乱石滩类型等六种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这六种文化遗存代表了汉水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末期的文化发展序列。  相似文献   

13.
正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一件阔叶并带倒钩的大铜矛,出土情况不详。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学者吉谢列夫来中国考察时曾见过,并曾在《苏联考古学》上简单介绍过,并认为该矛与中亚草原地区的古文化有关。随着近年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兴起,此矛又为国内外学界所关心,故做详细介绍。此矛的叶面宽大,前锐后宽,尖端略残呈圆钝弧形。刃部两叶扁平,厚度不均,在0.2~0.3  相似文献   

14.
《文物》2015,(10)
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是欧亚草原早期青铜时代文化,其代表性器物——倒钩铜矛,目前在中国境内已发现13件。对这13件倒钩铜矛进行的金属成分检测和类型学研究表明,它们以红铜或砷铜铸造为主,制作工艺晚于西方红铜或砷铜锻造铜器,年代多相当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或青铜时代早期。这些中国境内发现的倒钩铜矛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直接相关,而此文化在史前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及其对中国文明的影响,再次揭示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从欧亚草原开始的,中国文明的发展是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优秀文化不断交流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中国境内至少发现有13件塞伊玛—图尔宾诺式倒钩铜矛,依据骹与叶结构的不同可分为A、B两型,与典型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同类矛在形制特征上是有着一定的差别的。推测年代上属于齐家文化晚期及龙山文化末期阶段,绝对年代大概在公元前1800年~1600年之间。塞伊玛—图尔宾诺倒钩铜矛经天山北麓三大河流通道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新疆,向东传播,经河西走廊中转,以齐家文化为中介,逐渐作为文化因素的代表器物继续向东影响,北达晋陕高原包括鄂尔多斯地区,东南经关中以至中原腹地及丹江流域。中国境内发现的此类铜矛显然已不具有武器的功用,很可能属于仪礼用品。中原地区史前文化及社会对于传入的欧亚草原青铜文化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创造性的发明了铸造"青铜容器"的技术,并把这类青铜容器加入了"礼制"的内涵,成就了辉煌的夏商周三代青铜礼乐文明。  相似文献   

16.
1972年,安徽肥西县馆驿大墩孜遗址出土三件青铜器,分别为两件铜斝和一件铜铃。通过形制分析,本文对三件青铜器的年代作了推断,并探讨了青铜器的铸造工艺问题。  相似文献   

17.
1990年9月,成武县文物管理所征集到1件有铭铜戈。据了解,铜戈1972年出土于成武小台古代遗址,同时出土的还有1件铜矛,惜已失落无处查寻。铜戈直内,短胡。援长11.5、内长5、胡长6厘米。内上有一 T 形穿,  相似文献   

18.
鄬子受钟与鄂国史迹赵世纲仔受钟,1990年出土于河南淅川和尚岭二号墓中.共17件,其中钟8件,钮钟9件.同墓出土的还有铜鼎、缶、、盘、、斗、器座及石磬等.编钟出土时均悬于木制钟架之上,钮钟在上,钟在下.编钟形制相同,大小相次,均呈合瓦形.舞部略小于口...  相似文献   

19.
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考古工作者于2010年对淅川全寨子墓葬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东汉时期砖室墓21座,出土随葬器物55件,为研究丹江地区东汉时期墓葬的形制演变规律以及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江陵出土吴王夫差矛铭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11月,湖北江陵马山砖瓦厂5号墓出土1件青铜兵器,因其形制与矛相同,故一般称之为矛。器中脊两侧近基部有错金铭文两行8字:"吴王夫差自乍用(?)。"春秋时期的吴国铜器传世较少、铸有铭文的吴国兵器,过去只见有戈及剑,这件吴王夫差矛的出土,是近年来吴国铜器的重要发现。这件铜矛铸造工艺极为精美,与江陵望山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堪称为吴越兵器中的双璧,是稀世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