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南宋自建炎元年(1127年)康王赵构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至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侵入临安(今浙江杭州),凡一百五十余年。南宋太庙始建于绍兴四年(1134年),它是南宋封建皇帝的宗庙,是  相似文献   

2.
史料记载,南宋王朝进驻临安后不久便着手营建太庙。绍兴年间,其太庙大殿有过3次大的建造活动,分别是绍兴五年(1135年)的初建,绍兴十年(1140年)的扩建和绍兴十六年(1146年)的重建。自临安太庙遗址被发现以来,很多学者都开始对其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建筑布局。文章则以临安太庙大殿为主体,拟从史料古籍中寻找线索,参考神主室与殿身体量的数量关系,梳理出绍兴年间临安太庙大殿的营建过程,呈现出每次建造活动后大殿殿身的体量变化。  相似文献   

3.
正南宋临安的太庙前(今杭州太庙巷附近),每到暮色西沉时,便常有一大群市民密密麻麻地围成一个大圆,个个屏息翘首、目不斜视,时而爆发出一阵欢呼、鼓掌叫好。片刻之后,观众们众声呼喊着一个名字:"王尹生!王尹生!王尹生!"说到王尹生,临安城的男女老少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说他不是什么达官贵人,但却凭着一身独门绝活,吸引了无数粉丝。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载,此人大力神勇,乃是南宋著名的举重能手,在他的表演中,自然也少不了抬举石墩、抱举石球等拿手好戏。周密并未详细描述王尹生举重的细节,不过《水浒传》中另有一段武松在安平寨举石的描述,让我们得以一窥究竟:  相似文献   

4.
金代汴京的太庙文/杜本礼金代汴京的太庙在皇宫南门驰道之旁的千步之廊东侧,大约位于今开封市中山路中段。金汴京太庙初建于完颜亮正隆年间,金宣宗迁都开封以后,遂将燕京(今北京)太庙中祖宗神主迁往开封,当时因忙于对付蒙古人的进攻,时谒祖先之礼尽废不顾。贞四...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荧光能谱仪(EDXRF)测试了杭州卷烟厂、严官巷、吴庄和太庙四处南宋遗址出土的官窑类瓷片的胎釉元素组成;并根据胎体元素分类情况,制备了光学薄片,运用偏光显微镜对部分官窑瓷片的胎体进行了岩相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杭州这些遗址出土官窑类瓷片的窑口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表明四处南宋遗址出土的56块官窑类瓷片当中,有48块样品可能为杭州两窑烧造,而有8块样品的胎体元素组成更接近龙泉黑胎青瓷,结合判别分析和岩相分析结果,这八块样品为龙泉窑烧造的可能性更大,但具体窑口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清代的太庙     
在北京雄伟壮丽的天安门东侧,有一组金碧辉煌的古代建筑群,现在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它的前身是清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这座太庙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明初皇帝合祀祖先的场所。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合祀为分祭,设九座庙  相似文献   

7.
在塑造华夏正统过程中,北魏太庙制度的构建在胡汉问题、南北正朔之争、皇权等因素主导下,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历史层面。北魏前期先祖祭祀以东庙为主,至孝文帝改革先祖祭祀制度,太庙祭祀的地位始得以凸显,彰显出北魏先祖祭祀由胡汉杂糅走向以华夏制度为主导的历史转变。北魏太庙制度的构建经历了孝文帝之前"天子七庙"的形成以及孝文帝以后太庙制度的确立两个阶段。中古时期宗庙制度的构建在经学理论上主要以郑、王礼说为依托,两晋南朝宗庙制度采用王肃学说,而道武帝所立太庙,分置始祖、太祖,具有缘饰经典及郑玄学说的明显迹象。此后在学说的择从上,北魏太庙制度的构建呈现出由兼采郑玄、王肃学说到全遵郑玄学说的趋势,并在孝明帝时期最终确立相对完备的宗庙制度。北魏以承继西晋自居,而在太庙制度的构建上,并未依从两晋南朝之制,显现出与东晋南朝争正统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故宫博物院院刊》一九八六年第三期刊载了傅公钺同志《清代的太庙》一文,对清朝入关后北京太庙的建筑及有关制度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有清一代除京师(北京)外,在其入关前的都城也即入关后的陪都——盛京(今沈阳市)还有另一座太庙。它的现存  相似文献   

9.
太庙王陵在临安锦城镇中心位置上,有一座太庙山,这里葬着一位临安土生土长的政治家军事家、五代十国时吴越国的创建人——钱镠(公元852年——公元932年)。  相似文献   

10.
试论明朝太庙的功臣配享及其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继承前代以功臣配享太庙的礼制,洪武、洪熙时配享之典基本定型。以洪武开国、永乐靖难的武臣配享,形成了与前代文、武兼配太庙的不同传统,终明不变。嘉靖时,明世宗对太庙功臣配享进行了较大的变革,先黜祀了姚广孝,再添祀了刘基和郭英,但这也是在祖制约束下的变动,反映了明代的政治变迁和权力斗争对国家宗庙祭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徐洁 《北方文物》2011,(1):47-51
金上京是金源文化的发祥地,上京皇家宗庙制度是金初国家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金熙宗首创金朝正规的太庙,但其庙制史料乏载,目前学界尚无人对此进行系统研究。对金初熙宗创建太庙及皇家宗庙制度的史实进行梳理、考论,提出金初实行的是"七世之庙"制度。  相似文献   

12.
清太宗崇德元年仿明朝制度建立了清代的太庙祭祀制度。该祭祀活动分为正祭时享礼、岁暮袷祭礼和告祭礼,其祭器、祭品的陈设规制和数量均仿明制,祭品遵古,祭器用瓷器。太庙祭祀制度确立后,祭器、祭品的陈设规制非常稳定,除乾隆朝祭器复古,恢复了金质、玉质、铜质、木质祭器外,其他皇帝基本遵循了崇德祭祀制度。这一点从雍正朝《大清会典》、乾隆朝《皇朝礼器图式》和光绪朝《大清会典图》所绘太庙祭祀陈列图及其他文献得到了直观的印证。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学术界长期以来对北京太庙大殿建造年代不能确定的问题,通过对其大木构架的全面测绘考察,指出大殿无论在构架类型、构件材质、用材等级、彩画形式等方面均表现出典型的明式特征。同时,与相关文献记载相比照亦证实现存太庙大殿的大木构架应系明嘉靖间所建原物。  相似文献   

14.
南宋官窑陶质祭器对于研究南宋皇家祭器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浙江省博物馆藏的南宋官窑陶卣2003年出土于杭州河坊街南宋遗址,原为十余片可相互拼接的残片。通过对该件陶卣的修复,可为今后修复南宋官窑陶质祭器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5.
清代帝后谥法与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谥册谥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阳故宫博物院王洪源先生曾撰文,详细介绍了沈阳故宫所藏原盛京太庙清代历朝帝后玉册、玉宝的情况。该文最后写道:“这批玉册玉宝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原太庙所有玉册玉宝,其玉质、玉色、形制、规格、帙饰、装帧、琢玉镑雕、书体篆刻及完整程度,均有差异。今后如能将两院所藏清代列朝帝后玉册  相似文献   

16.
明代皇家祭祖宫殿外有太庙,内有奉先殿。二者功能同为祭祖,但各有侧重,太庙祭祖重在四时祭享,奉先殿则是皇帝与皇室成员的晨昏瞻谒之所。明代实行两京制度,在南、北两京皇宫内各建有一座奉先殿,南京奉先殿初创于洪武二年,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复建奉先殿于北京紫禁城,两京奉先殿并存。明清更替之际,两座奉先殿先后毁于战乱,其建筑形制遂不可考。祭祖活动既关乎人情,也关乎国家制度,奉先殿作为重要的皇家祭祖场所,梳理其历史沿革,追溯其形制布局的演变脉络,既可以考察明清宫廷祭祖制度,亦有助于了解紫禁城宫殿布局的变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7.
常强 《文史天地》2011,(3):47-51
大厦将倾,独木难撑。这便是赵鼎的可悲处。关于两宋臣工,有这么一种说法:北宋无良将,南宋无良相。但在实际上,北宋不乏良将的存在,而南宋也并不缺少贤相。在南宋,便有这么一位文臣,他曾被后世史家视为南宋头号贤相,此人就是赵鼎。其地位之殊虽比于王导、谢安、李纲等名相,但就知名度而言,赵鼎却是远逊于这几位名相的。故赵鼎事迹,应广而告  相似文献   

18.
奉先殿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时,建造了皇宫。洪武三年(1370年),他“以太庙时享,未足以展孝思,复建奉先殿于宫门内之东”。于是明皇宫内出现了祭祀皇帝祖先的家庙——奉先殿。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仿南京皇宫的建制,  相似文献   

19.
南宋官窑粉青釉长颈多棱瓶,于1972年出土于甘肃漳县汪世显家族墓群,它极有可能是浙江本地窑工在高宗定都前,南宋王朝尚未安定的情况下奉旨仿汝窑技术烧造的,精确断代为1127~1138年。它是南宋建国初年宫廷御用瓷的实物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20.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纸币广泛使用和发展的一个时期,会子、钱引、关子等各种名称的纸币于东南诸路、两淮、荆湖及四川各地普遍行使,但是,由于时过境迁,至今尚未发现一件南宋纸币的实物。本文试就南宋纸币的材质及其印刷作一探索。一、南宋纸币的用纸中国造纸历史悠久,至宋时,所出纸张益精,尤以徽州、池州之纸著称于世。南宋陈樽的《负暄野录》说:“新安玉版,色理极细……糨而厚用,既光而坚,用得其法,藏久亦不蒸蠹。”新安,即徽州,今名歙县,《嘉庆一统志》谓徽州之纸,唐宋时入贡。安徽池州,宋代所出纸张闻名于当时,即世称池纸。池州,即今贵池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