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卓 《华夏考古》2021,(5):52-59
本文通过对江汉地区二里头第三、四期遗存的分析,认为这一阶段中原文化对江汉地区的扩张存在不同的影响路线.汉水中、上游与江汉西部地区的文化面貌呈现出了典型的二里头文化的特征,反映出二里头文化经南阳盆地,沿汉水流域而下的进发路线.江汉东部地区以盘龙城遗址为代表,则体现出了与下七垣文化和南关外下层的密切联系,可能是中原文化通过...  相似文献   

2.
正目次一史前时期:从“多元”走向中原文化的“一体”格局二夏商时期:早期国家的文明核心三两周时期:“天下之中”的礼仪规制四汉唐时期:“国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五辽金元明清时期:作为“国家文化”的中原历史文化之传承六中原历史文化演进轨迹和历史价值七结语中原包括今河南全部、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陕西东部、山东西部地区,位于黄河流域中游。中原又称中土。就地理位置而言,古代中原是相对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夷而言,它们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大洪山、汉水为界,分东、西两个区域,探讨了商时期中原文化对江汉地区的影响历程。其中在江汉地区东部,中原文化的影响从二里冈下层一期开始,二里冈下层二期至二里冈上层一期达到顶峰;而至洹北花园庄阶段,中原文化的影响逐步弱化,并于殷墟一、二期向北消退。在江汉地区西部,中原文化的影响大致始于同一阶段,并持续到二里冈上层一、二期;但至殷墟一期前后,中原文化的影响也逐步消失。以此为基础,本文进一步比较了两区域相异的文化发展格局,以及背后可能暗含的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4.
黄凤春 《江汉考古》2012,(2):129-132
淮河是我国自然地理的南北分界线,古为四渎之一,与江、河、济齐名。淮河流域在自然地理上具有南北过渡地带的特点,其南北过渡区的地理属性和开放的空间体系使淮河流域成为文化交汇之地。新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是中原、海岱、江汉、吴越四大区域文化体系的汇聚地,四大文化体系的碰撞、融合,奠定了淮河流域多种文明汇聚的人文景观。商周时期,  相似文献   

5.
中国早期国家形成问题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与考古学界最热门的课题之一。丰富的考古资料,尤其是近年的新发现与研究表明,中国各区域国家形成过程中社会形态表现出不同的特质,进而呈现出不同的"模式",目前至少有"陶寺模式""红山模式"和"良渚模式"等。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是从无中心的多元到有中心的多元一体,这或许正是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发展演进的最大特色。早期国家形成的动力是指推动国家起源、形成及发展这一演进过程的根本原因,即文明化的动因。对中国早期而言,也是探索其文明延绵不断的深层原因或者动力机制。文化间的互动交流与碰撞(战争)是中国文明演进的外动力;而务实与创新则是中国文明演进的原动力,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中原古代文明之光"陈列是河南博物院的大型基本陈列,是观众了解中原文明核心区域文化面貌的重要窗口。该陈列以翔实丰富的考古资料与文物展示为依托,以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为纲,以中原古代历史上文明的闪光点为龙头,以世界文明背景为参照,反映了河南这一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心地域的文明进程与重要成果。"文明曙光——原始社会时期"展厅着重表现了中原地区远古人类和文明起源的历史过程。通过遗址群组合与文物组合的对  相似文献   

7.
"中原古代文明之光"陈列是河南博物院的大型基本陈列,是观众了解中原文明核心区域文化面貌的重要窗口。该陈列以翔实丰富的考古资料与文物展示为依托,以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为纲,以中原古代历史上文明的闪光点为龙头、以世界文明背景为参照,反映了河南这一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心地域的文明进程与重要成果。"文明曙光——原始社会时期"展厅着重表现了中原地区远古人类和文明起源的历史过程。通过遗址群组合与文物组合的对照,直观、形象地表现了从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到河南龙山文化,从农业起源、部落氏族到城邦出现的历史过程。"定鼎中原——夏商时期"展厅重点展示了国家的产生与青铜的辉煌。通过二里头遗址、夏代宫殿、《尚书禹贡·九州图》表  相似文献   

8.
正2019年12月24日,由郑州大学主办的"黄河文化与中原文明学术论坛"在河南郑州召开。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博物馆等单位的50余名学者,围绕"黄河文化"与"中原文明"两个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一、"黄河文化"与"中原文明"的关系及其历史地位。刘庆柱认为黄河是中国的象征。"黄河""黄帝"居"中","中"是国家的象征。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  相似文献   

9.
知文明     
《大众考古》2020,(2):92-92
礼、宗教与中国早期文明的演进模式中国早期文明的演进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以世俗政治秩序为核心的中原模式,以及以神权政治为核心的神权模式。良渚、红山文化时期等神权政体走的是无限扩大神权的路径,采取了以个人为取向的政治策略,为了维护贵族统治,在宗教祭祀上消耗大量能量,从而导致缺乏自我更新调整以及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10.
哈密地当古代西域与中原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和文化中心。素有"西域襟喉、嘉关锁钥"之称。既是古代民族东来西往的交通孔道,也是商旅行人打尖歇息的必经之地。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多种文化传播、交流、汇聚、  相似文献   

11.
周毅 《岭南文史》2014,(3):I0001-I0001
正珠江文化史是具有珠江三角洲浓郁地方色彩和民情特点的区域文化历史,是由古南越文化、中原文化、外来文化聚合而成,绵延发展并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海洋性是珠江文化史的典型特性。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一语道出珠江文化历史脉络:"广东居天下之南……天下之文明至斯而极,极故其发之也迟,始然于汉,炽于唐于宋,至有明乃照于四方焉。"珠江文化始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久即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本世纪80年代提出、关系到人类继续生存的环境保护概念。然而,考古发现与研究告诉我们,可持续发展法则是由来已久的,它在根本上左右着中国文明起源进程的轨迹。本文从可持续发展法则的角度出发,利用考古资料,剖析和对比江汉地区石家河酋邦因违背可持续发展法则而衰落,中原文明核心国遵循这一法则而崛起,并指出可持续发展法则对于中国文明起源进程作用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定乾坤。  相似文献   

13.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日交流史上,日本一贯以虔诚的文化崇拜者和"淘金者"的身份展现在世人面前。但时至近代,在深受西方强势文明的冲击之下,日本开始逐渐摆脱东亚文化圈的"束缚"而走上脱亚入欧之路,并由此深刻地影响其外交政策的制定,这种转变源于日本国民早已形成的"菊与刀"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夏文明出现的时间和地点,是中华文明探源的核心焦点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尚存许多难点。史前时期"青铜之路"的开辟,青铜冶制、小麦种植等技术因素输入中原,推进了中原地区社会生产集约化程度,对中原文明体系有重构效应。夏文明最终在中原大地深厚的传统乐曲与主要西来的外来乐章的合奏中完成。  相似文献   

15.
中原史前文化的优势--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之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开华夏文明的锁钥仍然在中原史前文化中.中原史前文化的优势表现为较早地奠定了深厚的农业经济基础,并以之支撑起庞大的人口规模;向心状的聚落布局;以及先民对世俗性日常生活的关注.同时,还表现在中原地区的东西南北交汇之位、过渡之位和文化与环境的多样性之位.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21,(5)
正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世界各地的古老文明广泛地使用青铜来铸造各种工具、兵器、容器等,将人类历史带入了青铜时代。而此时的中国,进入了古史所载的夏王朝时期,以中原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文化和甘青的齐家文化,分别成为东亚地区青铜文明的两个发展中心,代表了当时青铜铸造业的最高成就,而随后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商代和以"礼"治天下的西周,更是将青铜器推到了其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的最高峰。春秋战国,随着"礼崩乐坏",青铜器的地位已大不如前,但仍然不乏精美之器不断问世,向人们展示当时的智慧和辉煌。  相似文献   

17.
"中原",在中国一直是一个深邃得令人不得不将思绪驻留的名称。"中原"始终代表着"华夏文明"的核心精髓,而"华夏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中,惟一没有被中断的文明。"中原"是举世公认的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就是在今天,涵盖山西、河南、陕西三省在内的"中原"依旧保留着华夏文明的原生态遗存、那些地下和地上的文物古迹、适合农耕文明的自然山水、以及"中原"人口耳相传的方言俚语。这无疑是一笔丰富得令人惊叹的旅游资源,她的价值体现绝非一个旅游区域品牌可以承载,它完全可以凭借世界最悠久文明的品位优势,打造为中国品牌旅游产品,成为世界旅游业中比其它三种靠文明遗存资源所发展的旅游产品更具有鲜活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8.
由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州大学岭南历史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明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与岭南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2年7月 2 7日 -2 9日在广州大学举行 ,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代表一百余人出席了会议 ,提交论文 60余篇 ,会上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一、综论性综述岭南是中原文化和古岭南文化、南亚文明和中华文明、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 ,处在中华文化边缘的岭南文化 ,实际上是一种融合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多元性和开放性的文化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了独特而又举足轻重的作用。香港大学赵令扬教授对…  相似文献   

19.
比照相关历史文献,发现爨龙颜于正史无考,原因是爨氏家族趁中原内乱独步南境、恃远擅命,中原王朝对其心存忌惮又不无鄙夷故不予承认。最终,不受承认的爨龙颜以存之久远的金石实现了传之久远的目的。"汉晋正传"的书法艺术和"向义中州"的精神内涵令《爨龙颜碑》由隐而显,阮元对其大行天下有推举之功。该碑体现了边疆民众对中原文化的主动迎迓和自觉认同,典型地呈现了云南边疆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文际平 《文史春秋》2014,(10):46-54
岭南,中国五岭以南的地区。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植根于古代百越文化的岭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了开放风气、进取精神、实利重商的文化特质。在近代,以广东文化为主体的岭南文化,在古今文化通变嬗替、中西文明冲突交流之际,占地利之便,得风气之先,在社会巨变和文化演进中人才辈出、诸学大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