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安袁家崖墓葬年代为西周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研究均认为西安袁家崖墓葬的年代为商代晚期。本文通过对该墓随葬品年代特征、商文化因素出现背景等方面的分析,认为该墓的年代应为西周早期,并提出了一条区别关中地区商代与西周时期考古学遗存的断代标准。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重要考古发现大事记(续)1961年在江陵万城西周早期墓中,出土了有“北子”、“父乙”、“曰乙。等铭文和。族徽的青铜礼器17件。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北子”国原在河南省淇县。周灭商后被迫南迁于湖北江陵.是商代晚期一个重要氏族的徽记,标有这种族徽的铜...  相似文献   

3.
叶家山M107是位于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中部的一座中型墓葬,出土铜、陶、玉、漆木等质地器物110余件套。根据墓葬及随葬器物特征、铜容器铭文,可推定该墓为西周早期曾国贵族墓葬。10件带铭铜容器铭文族徽大多相异,表明该墓铜容器来源较复杂。铭文"西宫"是第一次出现在西周早期曾国青铜器铭文里,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商文化墓葬的二层台上有放置动物腿骨的现象。本文结合晚商墓葬制度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考察。发现同一墓组或分族的墓葬二层台放置的动物腿骨的种类具有一致性,这或是血缘关系或族在商代社会生活中发挥较大作用的体现;二层台有动物腿骨的墓葬在其所在墓组的同时期墓葬中规模较大,二层台所置动物腿骨种类多少和墓葬的等级没有必然的关系。二层台放置动物腿骨的现象与文献记载的周代"奠竁"礼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梳理总结了有关江南地区周代土墩墓中"一墩多墓"现象的发现、争论与确认的认识历程,指出"一墩多墓"现象确实存在并比较常见。进而通过对土墩内部墓葬形制、布局及层位关系的考察,指出"一墩多墓"存在着向心结构与不规则结构两种形式。前者墩内墓葬存在一定的布局安排,中心墓葬与周围墓葬之间主从关系明显,很可能是出于某种规制而成。这一形式大体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并集中发现于茅山两侧的宁镇丘陵地区。后者则大多为晚期墓葬选建于早期土墩之上或之旁而逐渐形成,墩内墓葬之间不具备明显的主从关系。这一形式是江南地区土墩墓中"一墩多墓"的主流形式。  相似文献   

6.
石鼓山墓地M3为西周早期一座形制较为特殊的墓葬,墓壁上带有多个壁龛,此类带有壁龛的墓葬不仅出现于关中地区,在甘肃、山西、河南、山东的部分地区也有发现。西周早期壁龛墓源于先周晚期刘家文化、碾子坡文化壁龛墓,墓主族属应与戎狄有关。  相似文献   

7.
杜博瑞 《文博》2023,(3):35-39
本文通过对宁县遇村M5出土的西周早期偏晚阶段的两件青铜戈的铭文与纹饰进行对比分析认为,遇村青铜戈M5:5铭文为“镞”字,是族徽;M5:4纹饰源自商代晚期的安阳地区,且此类装饰铜戈有可能为乐舞祭祀用具。此人群商代晚期集中在安阳、武安一带,西周早期迁徙至此;从西周早期开始了向周文化转型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关于山东滕州前掌大M3、M4的年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掌大M3、M4一直被认为是商代晚期墓葬,但是两墓出土的青铜銮铃、车辖和陶三足盘却是西周时期才出现的器物,M3有墓上建筑,且被M4打破,说明两墓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不可能为同时墓葬,综合其他遗物的年代分析,M3为西周初年墓葬,而M4则为西周中期早段墓葬。  相似文献   

9.
鹿邑太清宫西周大墓墓主人长子口应该就是西周宋国的始封君微子启,依据是:一、墓中出土两件带"析子孙"族徽铭文的铜方鼎,而"析子孙"原本是封于微地的武丁长子租己的氏族徽号,其氏族商末成为微子启的臣属,因此"析子孙"是微子启始封国内的一个氏族徽标.二、微子启商代末期始封于微,故文献中称为微子.西周初年改封微子启为长侯,故他又可以称为长子,周公东征后又被徙封于宋."口"与"启"可能是一名一字,所以长子口当是微子启.  相似文献   

10.
本本文从古文字学的角度出发,对山东青州苏埠屯晚商墓地出土的所谓"亚乁"族徽进行分析并提出新解,该族徽应为"亚乁",为商代乁族之小宗。同时提出,商代晚期亚乁族所居的青州苏埠屯一带,应即春秋时期的移地。  相似文献   

11.
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河北涞水张家洼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商周时期墓地并发掘墓葬10座。墓地布局有序,墓葬方向相近,但被盗严重。经考古学研究与测年分析,其中8座墓葬属西周早期墓葬,墓主可能与西周早期进入华北平原北缘的周人相关;另外2座属晚商时期围坊三期文化墓葬,填补了围坊三期文化在潮白河以西墓葬遗存的空白。  相似文献   

12.
繁昌汤家山西周墓是一座高等级的吴国墓葬。通过对长江下游西周至春秋时期吴国墓葬的等级规模和出土青铜器的比较研究,汤家山西周墓与丹徒烟墩山、荞麦山西周墓和北山顶、青龙山春秋墓属同一等级的墓葬,皆为吴王之墓;根据汤家山西周墓主身份和墓地位置推测,《左传》记载的"鸠兹"应为西周晚期的吴国都城。  相似文献   

13.
叶家山晚商青铜器组多数器物上有族氏铭文,对研究商代晚期青铜器流通、商末周初青铜器矿料利用规律和西周早期青铜器“分器”制度具有重要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这批器物有铸造和铸后受热两种组织形态;合金类型以铅锡青铜为主,另有少量锡青铜和铅青铜;这批器物使用的一部分铜料、铅料与曾国铜器和殷墟四期铜器相同,表明商代晚期开发使用的一部分矿料到西周早期还在继续使用中,而商晚期“锡料来源紧缺”,但西周早期曾国铜器锡料供应充足,这些锡料是晚商已开采使用后来被周人掌控,还是周人新开发的,亦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王俊 《东南文化》2006,(3):23-27
青铜铙在南方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马鞍山青铜大铙的造型、纹饰与新干商代大墓出土的商代青铜器相似,因此,它的年代应与新干商墓青铜铙的年代相当,可定为商代晚期,相当于殷墟二期至三期。中原系统的青铜铙为军旅乐器,而南方系统的青铜大铙,具有明显的祭祀性质。从出土情况分析,马鞍山青铜大铙的卷云纹饰,以及出土地点距长江古道不远,因此它的功能极有可能是祭祀长江神灵的。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金坛县薛埠镇上水村发掘了4座土墩墓,其中二号墩发现的遗迹包括器物群、墓葬、土台和房址。墓葬和其中3个器物群出土有硬陶坛、瓿、碗、施釉硬陶豆和夹砂陶鼎、泥质陶瓿等,年代为西周晚期,其他5个器物群含商代早期陶器,推测为修筑土墩墓时有意放置的。  相似文献   

16.
晋东南地区的长治小神遗址可以作为安阳殷墟商代晚期文化在山西的代表,与河南相邻的垣曲古城东关也处在商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晋中地区的灵石旌介商墓三座大墓的墓主人存在殷墟不见的三棺或两棺一椁、男女合葬的现象,决定了其与商王朝或商文化的距离,他们当是没有彻底被商文化同化,或在葬俗方面有自己特色的当地贵族;殉人所代表的群体可能出自汾阳"杏花Ⅶ期2段居民".柳林"高迪H1遗存"的研究表明,夏代晚期至商、西周,吕梁山一线已经从晋中地区脱离,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面貌,还影响着晋中和临汾盆地,这就是河套及北方草原地区文化的传播和入侵,最终出现了杏花类型和浮山桥北遗存.在商王朝往西部地区推进排他性的占领了关中、张家口,甚至包括河套地区的时候,却始终没有占领晋中地区.商王朝对山西另一种模式的统治实践,一直影响到周代政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重庆三峡博物馆旧藏的三件有铭青铜器进行了分析考证,认为:斝的年代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作器者""属于""族,该族自商代晚期一直延续至西周中期;顾龙纹鼎、夔纹鼎的年代均为西周早期,二器铭文从字形、内容等来判断应属于后刻伪铭,均有所本,分别仿自西周晚期的虢姜鼎铭、昜叔铭。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形制最具代表性的陶鬲为切入点,对罗山天湖商代墓葬出土陶器文化因素构成和墓葬葬俗进行了分析,认为罗山天湖商代墓葬与晚商殷墟类型存在明显差异,而这种差异也正是晚商中心文化势力衰落的一个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考古发现的商代高等级墓葬的墓上建筑遗存,文章认为这些墓上建筑就是陵寝制度中"寝"的起源,同时也可能兼备"堂"的功能,从而确认陵寝制度的渊源可上溯至商文化时期。另外,文章认为,殷墟西北岗发现的大批祭祀坑,虽然是商王室的公共祭祀场所,但也应该是针对墓主的,因此可以确认商代时期应该已经存在墓祭。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凤与石家河晚期文化遗存中出土的玉凤进行比较,提出妇好墓玉凤非商代旧物,而是由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先楚民族所创造的观点。文章指出妇好墓玉凤可能在殷商时,作为先楚民族纳给商王朝的贡品而落入殷人手中。妇好墓玉凤与石家河玉凤在风格和造型以及雕琢技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同山东龙山文化晚期的某些玉器在雕琢技法上也颇为相似,可能存在“同源”关系。创造玉凤的先楚民族可能原本是山东大汶口文化部族中的一支,以凤鸟为图腾,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聚族向西迁徙,经中原转而南下抵达江汉地区并同当地的土著文化融合,成为江汉地区楚文化的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