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随州地区在周代方国众多,随枣走廊是中原文明与南方文明交汇的重要通道,文献及铭文记载有唐、厉、鄂、曾等国,其中曾国资料最为丰富。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现,确认了战国时期曾国的存在。此后针对随国与曾国的关系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曾、随之谜"的讨论。2002年在枣阳郭家庙发现有西周末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国墓地。2010年,随州叶家山发现了大批西周早期曾国墓地。2013年,随州文峰塔又发现春秋至战国时期曾国墓地。  相似文献   

2.
<正>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的精美器物,一个不见于文献记载的曾国从此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曾国的历史面貌如何,它与随国究竟是一还是二?这些问题曾被学者们形象地称为是"曾国之谜",学术界还就有关问题展开了长期而热烈的讨论。近年来,随着曾国文物的大量发现,"曾国之谜"正在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为了进一步推进曾国考古与历史文化的研究,2014年12月21日,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北京大学震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考古材料,分析探讨了曾侯编年序列、曾国都城的变迁、叶家山曾侯的族属等问题,对曾国历史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古学观察。  相似文献   

4.
有关曾国的实物资料宋人即有著录,解放后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全面开展,曾国铜器在随枣走廊一带屡有出土,是周代在中原地区以南的一大宗铜器,因此也广为学者所援引。历年的发现表明,比较明确属于曾国的铜器年代早的在西周晚期,晚的可到战国中期,因此这一时期鄂北豫南地区曾国的确实存在是不再令人怀疑的。随着曾国问题研究的深入,作为基础工作的铜器分期的进行是必要的。特别是原来的报道者只对大部分铜器作了较笼统的年代划分,而有几批铜器的时代仍值得商榷,至  相似文献   

5.
曾国为缯—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国为缯—随说张昌平七十年代以来,曾国铜器在湖北随枣走廊一带屡有出土,但关于曾国铜器的国族属性即所谓“曾国之谜”却引起人们的种种推测.考古材料本来作为印证古文献的一种主要的手段,但问题在于,曾国铜器所出土的地域范围基本就是文献记载中的随国所在,另外,...  相似文献   

6.
曾国是在传世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基本被考古工作所揭示出来的周代诸侯国。围绕曾国的考古发现从50年前的苏家垅,到5年前的叶家山,考古工作与学术研究经历了不同的热点和趋向。本文回顾了50年来曾国考古的重要发现及其意义,从曾国的国族性质等历史问题、曾国物质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景观问题、到曾国研究对于周与楚文化的理解问题等方面,总结与检讨了特别是最近5年来的研究,以展望未来曾国等诸侯国的考古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青铜器铭文,勾勒出曾国贵族的婚姻关系状况,西周早期姬姓南公从周朝都城被封到曾国,曾侯谏的夫人为媿姓,媿姓女子来自北方狄人或者胡国。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曾国的婚姻关系逐渐本土化,北与黄国通婚,西与邓国联姻,结成政治联盟,曾、楚虽然冲突激烈,仍然保持通婚关系。春秋早期晚段,曾国实际上已经成为楚国的附庸国,春秋中晚期,两国的婚姻关系密切,一直持续到战国中期,曾姬无卹是楚声王的王后,联姻是维持曾、楚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曾国青铜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有出土,是反映曾国历史文化最重要的材料。即便略去曾侯乙墓等出土的大宗战国时期青铜器不计,曾国青铜器属于西周和春秋阶段的仅礼器的数量就有30余批、近200件,这在周代诸侯国之中十分突出,曾国青铜器的特  相似文献   

9.
《文物》2014,(6)
<正>2011~2013年,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发现并发掘140座西周早期曾国墓葬,这是近年来西周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本书以图片为主介绍此次发现,分曾侯墓、其他贵族墓、随葬品反映的文化交流等三个单元,展示曾国不同级别贵族青铜器、玉器等文物及其文化背景,其中重点介绍了M65、M28、M111及其夫人墓M2、M27等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本书内容的特色之一,是大量的器物细节特写、成组器物的合影;特  相似文献   

10.
曾国灭亡年代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北随州擂鼓墩的东侧岗地上有一处重要的战国墓地。在这里最重要的发现是1978年发掘的一号墓(即曾侯乙墓)和1981年发掘的二号墓。以后,于1983在曾侯乙墓以南约60米处,在擂鼓墩砖瓦厂的取土范围内又发掘了三十座战国中晚期的中小型墓。这几次发掘,为研究曾国晚期历史和曾楚的关系,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新资料。曾侯乙墓和二号墓及其他曾国有铭铜器的发现,使人们深信,在随州一带确实存在一个历史悠久的曾国。但这个曾国却不见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古文字资料、文献史料和考古材料探讨了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的三个问题。其一,考证第二代曾侯的名字,并据此重建了西周早期三代曾侯的世系。其二,重新释读了犂子鼎铭文,其器主名夭,实即第一代曾侯之字,犂子则为在丧之称,身为邦伯,故犂子夭与曾侯谏乃系一人。其三,揭示肆壶与田壶之别,于古器物学研究提出反思。  相似文献   

12.
《文物》2016,(10)
正近年,湖北随州地区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学界对西周南土文化格局的认识。叶家山墓地先后发掘的140座西周墓葬、7座马坑,出土的2100多件文物[1],则初步廓清了西周早期曾国的文化概貌。学界正在形成一个曾国文化研究热潮,研究成果不断被推出[2]。叶家山墓地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多座大中型墓葬中屡有曾侯所铸铜器出土,从而使这一重要的西周曾国墓地得以确认。依据目前所见的考古资料,学界初步认为  相似文献   

13.
2016年7月至10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随县狮子湾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遗存灰坑2个、东周时期曾国文化遗存(多数为灰坑)31处。出土遗物主要有陶器和少量动物骨骼。本次发掘为研究随枣走廊考古学文化、曾国历史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曾国在商代晚期的甲骨卜辞中就已经出现,由甲骨卜辞结合西周金文、考古遗存、锡料来源等多方面来看,商代曾国地望应该在两周时期曾国位置,即今湖北随州,曾国与商王朝是睦邻友好的军事同盟关系。学者曾引用一些卜辞中的"曾"并非作为地名或国名使用,而是一种副词用法,因此不能据此来说明商代曾国的地理位置。此外,商代曾国也难以断言族姓,与夏代姒姓鄫国的关系还需探讨。  相似文献   

15.
张懋镕 《江汉考古》2020,(2):124-128
正在中国历史与考古的研究史上,曾经有过许多难解的"迷案",令研究者辗转反侧,百思不得其要。然而像"曾国之谜"这样"案情"复杂,发展一波三折,争议旷日持久,牵动大量研究者的"迷案",却不多见。"曾国之谜"一说由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于1978年首先提出。当年,湖北省博物馆在随州(当时称随县)发掘擂鼓墩一号大墓即  相似文献   

16.
湖北随州叶家山新出西周曾国铜器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的一批有铭铜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根据考古材料对主要铜器铭文进行了释读,进而讨论西周早期曾国的政治中心及曾与鄂的问题,认为西周早期曾国的政治中心应在今漂水下游南岸的庙台子遗址;西周早期曾与鄂两国一度同时并存于汉东地区,曾国主要地望应在漂水下游以东区域,而鄂国则应在其西约25公里的溠水流域。  相似文献   

17.
2011年上半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随州市博物馆对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目前已发掘墓葬63座、马坑1座,出土了铜器、陶器、原始瓷器、漆器、玉石器等各类文物700余件(套),其中铜器300余件(套)。更为重要的是,部分铜器铸有铭文。随州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的发现,为研究西周及曾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现在,此墓地的发掘简报已在本期刊布。我们特约请有关专家笔谈,对墓葬年代、墓地性质与文化属性、出土器物及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文物》2010,(8)
本文以曾国青铜器为基础材料,通过对铭文形态特征的观察,归纳出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不同制作方式。除了举证青铜器铸后的刻、錾等不同的铭文制作方式之外,重点讨论了铭文的主要开工——铸造的阴文铭文的制作。文中分析了流行的模作铭文观点如独立范法、皮模法等使用范围的局限性,并以实例说明贴泥条的范作铭文技术应是铭文制作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正>二○一一至二○一三年湖北随州叶家山曾国墓地的发掘,堪称近年来商周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一]。叶家山墓地距湖北随州城区东约十公里,共发掘西周早期墓葬一百四十座,包括M65、M28、M111等至少三代曾侯墓葬,其他则为中小型贵族和平民墓。墓地反映了曾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并映射出西周早期周王朝经营南方的地缘政治情况。  相似文献   

20.
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为抢救性保护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文物,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州文保中心等单位联合对该墓地曹门湾墓区进行了发掘。由于本次发掘跨两个年度,其中M1的考古发掘在2015年1月实施,因此考古汇报材料未能收录进《2014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2015年4月"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被评为"201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及时报道这一考古重要发现,本刊现发表其考古主要收获,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