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蓊生 《丝绸之路》2012,(24):46-47
封泥是近代最重要的文字遗物考古发现之一,封泥文字有着其他出土资料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古代对封泥的使用充分说明了它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博物馆所藏古代封泥,多系30年代出土于临淄,原山东省立图书馆收集。其时代上自战国,下迄两晋,尤以汉代地方官印最富,是研究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地理以及书法篆刻艺术的宝贵资料。王献唐《临淄封泥文字叙目》已多有收录,然仍有未见公之于世者,现选取8枚予以介绍。"齐哀庙长"封泥灰褐色。略呈椭圆形,长径2.5、短径2.3厘米,背有绳痕。所钤印无边。印文为篆书"齐哀庙长"4字(图:1)。  相似文献   

3.
新莽天鳳三年(16)頒佈的保災令,對當時全國各政區災害情況與中央公卿俸祿的對應關係作了規定,是研究新莽政區的重要史料。此前已有不少學者對令文"三公所保"一段文字做過一些校正,但其中仍有可以討論之處。本文結合幾件新出封泥,對這段文字中的"十二卿"作出新的解釋,認爲它們是"六鄉""六州"等十二個地名的誤寫;此外,中央五部之名也可以參考封泥文字,定爲"中部""中部左""中部右""中部前""中部後"。  相似文献   

4.
酆县考     
《文博》2016,(5)
近年西安地区出土了战国至秦时期的瓦书、封泥,文字内容涉及"酆邱"地名及"酆丞"、"鲎玺"县一级官职名称。除此之外,湖北张家山汉简中也记录有酆县。但根据文献记载,刘邦故乡鲎邑置县在秦代以后,且写作鲎县,与周文王建都之酆(鲎)地不同。经考证,出土的瓦书、封泥、汉简中涉及的酆(鲎)县为秦汉内史管辖范围内的一个县。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末以来在西安市郊出土的秦封泥,大大补充了秦历史文献之不足.在这批秦封泥之中,有部分关于四川、重庆地区的史料文字,包括郡级、县级、苑囿和其它相关内容,具有较高的金石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6.
庞任隆 《文博》2009,(3):43-52,F000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西安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先后发现和出土了大量的秦代封泥,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简称“书博”)收藏了其中的600多枚,谓之“品相好,种类多,反映内容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经疏理有100余枚与秦郡县有关,这些封泥来自哪些郡县?对中国历史有何作用?其丸泥是否出自当地?名山封泥的出现与旅游的关系?等等。通过对其文字、质地、颜色等方面详细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这批封泥的历史地理学意义,为深化秦封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秦郡不用灭国名"是王国维对秦郡命名规律的一项总结。然而随着"赵郡左田"、"齐中尉印"、"齐左尉印"三枚秦封泥的发现.这一规律遭学界普遍质疑。本文对三枚封泥重新辨析.指出"赵郡左田"乃"杨氏左田"的误释.而"齐中尉印"、"齐左尉印"两枚封泥的真伪尚有争议。三枚封泥并不能推翻"秦郡不用灭国名"的结论。就目前出土文献、文物所见秦郡名来看,"秦郡不用灭国名"仍具有合理性。此项秦郡命名规律对于指导秦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理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
近年,陆续有几批数量较大的古封泥流落到北京古玩市场,面临被人们分散售出的危险。作家、收藏家梦斋先生目睹这批与以往所见汉代封泥面目迥异的文物,当机力断,全力收集,历时一年有余,共得到千余枚古封泥。 梦斋所购的此批封泥,整理后有近200个品种。经初步研究认为属同一时代的遗物,大致在秦统一直到二世时。从时代上看,这是一批很单纯的秦代封泥遗存,也是迄今为止秦封泥最多最集中的一次发现。梦斋先生急公好义,在我国考古、文物、博物馆学界老前辈们的关心支持下,在北京市文物局、东方收藏家学会的具体指导下,在热心公益的企业家大力援助下,决心将这批资料连同其收藏的黄河流域彩陶精品、东周秦汉瓦当精品,悉数转交东方文明博物馆公诸于众,以便让更多的关心者欣赏研究。  相似文献   

9.
巴蜀铜印章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铜印章探微胡昌健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产物,始于先秦,古人刻铸文字于金铜之上,并设计有钮,是便于随身佩挂。佩挂于身,并非饰物,而是信物,其功用是针盖封泥。以后,逐渐产生肖形印、吉语印等,但一般不作铃盖封泥用。封泥,亦称泥封。秦汉时期,公私信函皆...  相似文献   

10.
《文物》2005年第1期公布了一批非常珍贵的战国时期封泥,并对这批封泥作了比较详尽的考证[1]。这批封泥中有一“”字,作者认为“或可释作还、环等,意义待考”。此字在这批材料中出现了两次:一是单字“”(图九∶13);一是“蔡”(图一一∶17)。是字的省写,而又是从袁派生来的一个字。袁(擐之初文)、及相关字的音义,裘锡圭先生曾作过考释[2]。后来,李家浩先生在《先秦文字中的“县”》一文中认为古文字中及从的一些字应该读作“县”,并对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齐、燕、三晋等国文字中有关“县”的资料分别作了论述,还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上林三官铸钱官署新解》纠误编辑同志:《上林三官铸钱官署新解》贵刊1997年4期发表后,我们发现文内“技”巧的“技”字误为“枝”字,现应纠正为“技”字。另文中“大钱丞”,“大火丞”二封泥文字释读,经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吴荣曾先生看过指出,封泥文字第一字...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者们大多认为西北屯戍汉简中印文的抄记文字"居令延印"属文书人员对"居延令印"的误抄。本文指出这种非正常读序的官印抄记,实际上是文书人员有意为之。其根本原因在于西汉武帝时期进行的两次官印改革没有对印文的读序、印文字体及印文的阴阳作出强制性规范。推测原封泥印文为右上起横读形式,但是文书人员按照主流的右上起竖读的顺序来抄记印文,遂被记作"居令延印"。  相似文献   

13.
2010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邙山东汉陵区内征集到一枚封泥,形状为方形,封缄方式为方槽式检,背面有三道绳痕嵌入泥中,正面阳文篆书"原陵监丞"。通过与已发现的其它东汉时期的封泥形制、印文特征的比较,明确了该封泥的时代。"原陵"作为东汉的第一座陵园,目前具体位置并未确定;"监丞"为东汉陵园食官"食监"的副职,主要负责祭祀,因此,"原陵监丞"封泥的发现,对东汉帝陵的方位及陵园职官的研究有积极意义。本文还通过已发现的有关两汉时期的封泥、印章,结合文献记载,对汉代陵园职官的具体构成和分工进行了梳理。西汉时期,陵园周边具体的管理机构有陵庙、寝园、陵园,陵庙、寝园有令、丞、郎;陵园除令、丞、郎外,还有校长;食官有令(长)、丞。东汉时期,陵寝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机构减省,不设陵庙、寝园,陵园兼有原来寝园的职能,陵园职官有令、丞及校长,食官有食监、监丞。  相似文献   

14.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若干问题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从器物上的题字"轪侯家",封泥"轪侯家丞"及竹简文字来观察,属于西汉初期,应为长沙相轪侯利仓妻子之墓葬,实为非常重要之发现。兹根据发掘简报,对一些有关问题略加考证和论述,至于竹简三百余支,将来再作进一步研究,暂不论及。  相似文献   

15.
秦封泥有"阴御弄印"与"阳御弄印",学者对二者的释读有不同的看法,而对于其职掌,学者多认为是专为帝王推求阴阳吉凶。本文依据新见的"御弄"封泥,并将二者与秦官丞相、都船进行对比,认为二者的正确释读应为"阴御弄印"与"阳御弄印",其职掌可能是负责为帝王保管、照看、提供各种贵重物品,包括一些珍禽异兽。  相似文献   

16.
秦封泥再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陕西西安北郊出土大批秦封泥;除了一批论文面世,又有《历代印匋封泥风》(下简称《风》)披露了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所藏大部分秦封泥,可惜未作考释;又有《秦封泥集》(下简称《集》)面世,这是第一部讨论考释秦封泥的编著,可惜并未收全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17.
秦封泥“□禁丞印”,文字经考证,应为“■禁丞印”。“■”同“玤”,地在秦汉时古渑池,春秋时期“玤宫”作为周王“离宫”,具备苑囿等可供游玩的职能。战国时期,秦国取得渑池后,将“玤宫”和苑囿提升到新高度,专门设立“玤禁”负责离宫和苑囿安全。随着秦朝灭亡,汉初革秦制,“玤宫”及附近苑囿最终被更名后的“渑池宫”替代了。四枚同文秦封泥的存在,是这段变革历史的见证。  相似文献   

18.
秦封泥与河北古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晓陆  孙闻博 《文物春秋》2005,2(5):44-48,60
20世纪90年代,在陕西西安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内的“相家巷南地”出土了数千枚秦封泥,而其他各地亦曾有出土。秦封泥在职官和地理方面的记载颇为丰富,除推动我们对于秦中央官制的研究以外,对于秦统一前后地方郡县的历史研究也大有帮助。笔者结合相关秦封泥资料,对现今河北省境内秦代的郡县及职官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秦封泥“□禁丞印”,文字经考证,应为“■禁丞印”。“■”同“玤”,地在秦汉时古渑池,春秋时期“玤宫”作为周王“离宫”,具备苑囿等可供游玩的职能。战国时期,秦国取得渑池后,将“玤宫”和苑囿提升到新高度,专门设立“玤禁”负责离宫和苑囿安全。随着秦朝灭亡,汉初革秦制,“玤宫”及附近苑囿最终被更名后的“渑池宫”替代了。四枚同文秦封泥的存在,是这段变革历史的见证。  相似文献   

20.
论楚玺及其他罗运环随着楚文化考古,尤其是楚文字研究的进展,楚玺及其文字日益受到重视。但是,楚玺的起源、内容、特点、功能(涉及楚封泥、朱色印记与烙印文字)等等,尚需系统的研究。作者在清理楚文字资料的过程中,有感于此,特撰本文,聊作尝试。一、楚玺的起源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