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韦正 《华夏考古》2006,(1):66-72
东晋墓葬等级制度仅限于高级官员,中下级官员至庶民墓葬等级差异不明显。东晋家族内部墓葬等级差异也不明显,但各家族墓葬的形制和规格似有一定规则,而与家族地位之高低不甚关联。东晋帝王陵墓家族墓葬化,乃当时现实政治之曲折反映。东晋墓葬制度状况与东晋门阀世族社会的现实等级差异不甚相符,此认识对东晋历史研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四川地区已发掘的明代品官墓葬有平武王祥墓、王玺墓、王鉴墓、王文渊墓,内江刘龙谷墓、阴武卿墓,剑阁赵炳然墓,宜宾郭成墓、周洪谟墓等9座墓葬。这些墓葬具有独特的墓葬形制与装饰风格,在继承本地南宋石室墓传统的基础上又受到了外来因素的影响,对我们研究明代中小型墓葬和丧葬习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秦岭一淮河南沿线地区发现的宋代墓葬已积累了一定的数量,从这些墓葬所反映的特点来看,受到了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的共同影响.我们从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特征出发,总结了这些墓葬的特点和阶段性特征,并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湖北宋代墓葬形制分布的空间差异与宋代的路的划分相吻合,对照文献中有关入宋后迁入今湖北地区的移民情况,可以认为宋墓形制空间分布的差异,主要由官方组织和民间自发的移民活动造成。  相似文献   

5.
四川战国墓葬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四川发现、发掘、清理了大批战国时期的墓葬,对研究四川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可贵的材料。根据墓葬内涵看,四川的战国墓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本地土著居民的墓葬;一类为外来移民的墓葬。在前一类墓葬中也有多少不等的外来文化因素,说明战国时期土著居民不同程度的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他们和外来移民的墓葬还是有明显的区别。这两类墓葬都有一些较为集中的墓地,当然也有单座墓葬的发现,(这应是工作的关系,他们很可能属于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关中地区东汉墓葬的等级差异研究较为薄弱。笔者对与等级有关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选择从墓葬形制入手,在对关中东汉墓中的典型墓葬与特殊墓例分别进行分析后,归纳出小型墓与中型墓的等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墓室形制的复杂程度、墓室尺寸、修造方式等多个方面。基于现有材料,可判断中型墓为高级官员或地方豪强所使用。  相似文献   

7.
郑红莉  孙周勇 《文博》2014,(4):19-25
2005~2007年,周原遗址及其方围揭露了一批秦汉墓葬,包括位于遗址南缘的纸白墓地及马家墓地,核心区域的云塘、刘家墓葬。这批墓葬的发掘与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周原地区商周时期以后的聚落形态演化过程,而且对探讨秦汉时期京畿周围地区普通民众丧葬习俗及社会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周原秦汉时期墓葬在随葬品组合及器物形制方面与关中东部一带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但也存在一定地域特色;其出土遗物的典型特征为探讨秦汉美阳县地望提供了重要依据;周原东汉时期墓葬具有北方欧亚草原地区游牧民族青铜炊具铜鍑的发现为少数民族移居美阳城提供了考古学线索。  相似文献   

8.
三国时期墓葬制度是从"汉制"向"晋制"的转变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墓葬形制同东汉时期相比有较大的改变,突出表现在曹魏和东吴地区。随葬器物组合方面基本沿用东汉晚期,但又出现了一些新器型。此外各区域间的墓葬文化表现出频繁交流的特点。综合以上诸要素可知"晋制"的形成主要源自于中原地区的曹魏墓葬,突出表现在墓葬形制和葬俗方面,同时东吴墓葬中的随葬品种类亦被中原地区所接纳,成为西晋墓中典型的器物组合。  相似文献   

9.
巴蜀墓葬的分区与分期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川盆地发现的战国─-秦代墓葬中,有两类墓葬:第一类是以楚文化或秦文化因素为主的墓葬,"其族属当是秦通过强制手段向巴蜀地区的移民"①;第二类是以土著文化因素为主的本地居民的墓葬。本文所讨论的巴蜀墓葬就是指第二类墓葬。有关这一阶段的巴蜀墓葬材料有以下几个特点:(1)材料较为零散,成片的墓区发现不多;(2)有些墓葬非科学发掘出土,共存关系不清;(3)许多墓葬中的陶器保存较差,资料不够完整。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研究始终无法深人,就连基本的年代分期也不够清楚。值得庆幸的是,近来发表了一些新的材料,其中什邓②和…  相似文献   

10.
岭南地区迄今发现的六朝墓葬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根据墓葬形制结构及随葬器物类型、特征差异,可将岭南六朝墓葬划分为三大地理分布区域,即粤东粤中桂东、粤北、桂东北,在这三个区域内还存在一定地方特点的亚区域:珠江口东岸、粤东、贺江。结合相关史料,影响墓葬区域差异的历史成因主要有六朝岭南政区划分、墓葬所属人群特征以及交通路线变迁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辽金两朝,大同为西京陪都,对南北互通、东西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唱响民族融合交融之曲,从上层建筑到民众生活,无不融汇着民族文化融合的烙印,这在墓葬文化中亦有深刻体现。本文从大同地区已发掘出土的辽金墓葬出发,通过墓葬形制、出土文物以及壁画内容等方面梳理出表现在墓葬文化中的民族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12.
南方地区的元墓根据形制可以划分为八个类别,根据不同类型墓葬的分布情况可划分为五个文化区,即长江上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闽赣地区、云南地区、广东地区。各文化区主要继承了宋代以来的文化传统而各具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一致性的趋势,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各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轨迹相符合。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北魏的分裂,北朝墓葬文化格局再次发生变化,奠定了此后隋唐文化的发展趋势,其中东魏-北齐所起的作用更显重要。东魏都城邺城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种类与组合延续着北魏末期洛阳地区的基本特征,墓葬壁画则突破北魏中、晚期墓葬所遵循的"晋制"的束缚,开创了新的范式。不过,都城地区的文化辐射强度偏弱。至北齐时期,新的墓葬文化格局趋于定型。北齐霸府晋阳与都城邺城形成"双核"体制,呈现出一体两面、文武兼备的互动关系,都城地区墓葬文化的影响力明显增强。但是,北齐东方地区的汉人士族墓葬在文化上存在着较多与邺城、晋阳不一致的异动,尤以青齐地区最突出。北齐灭亡后,其文化残局从正、负两个方面深刻影响了隋唐社会制度与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4.
北朝晚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变,这种转变也体现在了墓葬文化面貌上;而墓葬形制结构作为丧葬礼制的重要表现方面,对于墓葬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墓葬形制结构的角度出发,以区域为单位,对北魏洛阳时代和东魏、北齐时期都城地区的墓葬进行了类型学分析。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与史学研究成果,进一步总结了墓葬形制结构方面等级制度的形成与变迁,并分析了相关的文化因素及其传承与变革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试论楚文化的墓葬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各地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东周墓葬以楚墓最多,估计已达四千座以上,超过目前所知东周墓葬总数的70%以上。西周时期的楚墓发掘的数量不多,特点也不太明确,目前发现的主要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的墓葬。楚文化类型的墓葬主要包括楚国及其所属小国的墓葬,出土地点集中在江汉平原、长沙地区和豫南地区。墓葬在形制、棺椁制度及随葬制度方面,相对于中原地区,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耿朔 《南方文物》2010,(4):80-87
《最后归宿还是暂时居所?——南京地区东晋中期墓葬观察》一文尝试从墓葬的功能角度来解释南京东晋中期墓葬体现的特殊面貌,既有对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组合的详细讨论,也能结合历史背景讨论墓葬面貌发生变化的原因,论据较为充分,论点有一定新意,是一篇较有学术价值和水平的论文。  相似文献   

17.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北部,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大量中世纪以前的墓葬,其中包括被发掘者和被调查者。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未对墓葬形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广泛搜集、阅读考古学报告、论著的基础上,运用考古类型学、地层学、文化因素等研究方法,将发现的遗迹、遗物与该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结合起来,对该地区发现的墓葬进行了形制分析及分期研究。  相似文献   

18.
吕瑞东 《四川文物》2021,(2):108-116
多层墓葬是指在墓葬中构造出多个立体空间的墓葬形制。从层次结构上看,可分为三层和双层两类,以双层结构为主。这种多层构造最早出现在北宋中期,作为一种御赐的"地下石藏"来使用。在北宋晚至南宋初期,多层墓葬的形制和构造均发生一定的变化,隔层的功能也发生改变,但总体上仍可以看作是"地下石藏"的变形。到了南宋中期,多层构造的使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层空间的实用性明显增强,出现葬人或密封防潮等利用方式。多层墓葬的结构和功能随着时代发展,其目的大多离不开对棺椁和尸体的保存。  相似文献   

19.
石结构墓葬广泛分布于东起蒙古高原、西至黑海的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地区,在历史上,这一区域曾是多个民族相互角逐、又相互融合的场所.我们知道,墓葬是划分不同地域文化乃至不同族属文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找出不同墓葬之间形制特征的区别与联系,对判定它们各自所代表的考古学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形制最具代表性的陶鬲为切入点,对罗山天湖商代墓葬出土陶器文化因素构成和墓葬葬俗进行了分析,认为罗山天湖商代墓葬与晚商殷墟类型存在明显差异,而这种差异也正是晚商中心文化势力衰落的一个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