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特大城市协调性发展的创新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与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城市现代化与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缓解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城市发展面临的主客观因素复杂,发展协调性问题日益突出。大城市尤其是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城市盲目蔓延,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发展严重不协调。针对我国特大城市发展协调性问题,对其发展背景、挑战、研究的必要性和创新模式构建等根本性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研究,以全面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1949~1957年是新中国城市化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我国的城市化取得显著成就:城镇数量迅速增加,1957年底全国建制市增至176个;城镇人口迅速增长,8年内由5765万人增加到9949万人,年平均递增率高达7.05%,城镇人口的比重由10.6%增至15.4%;城镇规模显著扩大,百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由5个增加到14个;城市建设取得较大成效,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市镇人口规模分布理论,研究了湖南省城市人口规模分布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构造了2000年湖南省市镇序秩--规模分布模型,并利用logistic函数对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预测表明:2000年南省市镇人口、市镇化水平分别约为2174万和32%,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将扩大为长沙、衡阳、湘潭、株洲、岳阳和常德六市。据此对2000年湖南省市镇等级体系进行了规划。  相似文献   

4.
汕头是广东省人口平均寿命较高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随着少年儿童人口比例的下降,人口老化趋势不断加深。1998年末,汕头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就已超过国际通用的老化线标准7%。至2008年,汕头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50万,占总人口的11%以上;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7.64万人,占总人口的7.62%。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0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
浅析福建对东南亚华侨华人旅游市场的拓展林德荣福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有归侨、侨眷436万多人,而在海外的人口,相当于本地人口的20%以上,或在海外的人口超过20万以上的县(区)全省有21个①,这种千丝万缕的亲缘、神缘、文缘联系,形成了广大港澳台胞及海外...  相似文献   

6.
李原 《福建文史》2000,(2):60-61
国土是国家第一资源,海岛为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据1988—1995年全国海岛普查,我国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共计6536个,总面积近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83%;其中450个岛有常住居民,人口4152万(2000年测算数),占全国人口的3.2%。  相似文献   

7.
土耳其共和国地跨亚、欧两洲,东邻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伊朗,南与伊拉克、叙利亚接壤,西北同希腊、保加利亚毗连,跨黑海、马尔马拉海、爱琴海和地中海,土地面积781000平方公里,比我国的青海省稍大,人口6550万(2000年1月),其中95%以上为穆斯林。首都安卡拉,人口370多万。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地理数学方法中的空间分析手段,通过对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在不同地域范围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以及对各旅游区(点)与非农业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分析,揭示了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点)的空间结构整体特征,以及与不同规模客源市场之间的距离分异特征,为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方法。  相似文献   

9.
吴必虎  唐子颖 《人文地理》2003,18(1):1-5,28
本文利用地理数学方法中的空间分析手段,通过对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在不同地域范围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以及对各旅游区(点)与非农业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分析。揭示了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点)的区空间结构整体特征,以及与不同规模客源市场之间的距离分异特征,为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方法。  相似文献   

10.
藏区要闻     
《中国西藏》2001,(3):61-62
西藏公布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主要数据 西藏2000年11月1日0点的总人口为261.63万人,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四普人口为219.6万 增加了42.03万人,增长19.1%,平均每年增加4.07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7%。普查结果显示:10年来,西藏人口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西藏总人口中藏族人口占92.2%,10年中,藏族人口增加了31.44万人。增长了15%.二、从人口的年龄构成看,0-14岁的31.2%,15-64岁的占64.3%。65岁以上的占4.5%,从65岁以上…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中国和东南亚十个国家16个人口 30万以上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4期城市建成用地数据,应用城市土地密度函数和公共边测度方法,计算各时段城市空间增长速率以及用地扩张模式,并简要探讨城市空间扩张与人口、产业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为:①1990-2018年间,广州、万象等城...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小城镇土地定级工作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保平 《人文地理》1999,14(2):65-68
我国小城镇土地定级工作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已形成的技术规范与小城镇土地定级的特点不相适应。本文针对小城镇土地结构的独特性,在定级方法选择、工作程序和计算技巧诸方面提出了实用、科学的修改意见,有助于提高小城镇土地定级工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100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经济地域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受区域环境与经济成本的双重约束。基于100年来东北地区交通网络化过程分析,通过统计分析与现代GIS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作者探讨不同时间序列东北地区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特征,重点分析了37个城市区域的人口、经济等的空间集聚与边缘化特征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城市空间扩展等,揭示东北地区不同时期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化机制,并预测其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4.
皋兰县城郊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郊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地域过程,其与土地利用密不可分。本文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并基于建立城郊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评判指标体系,探讨皋兰县在兰州市城市发展影响下其县域城郊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而且通过指标评判,将全县的土地进行了不同城郊化程度的类型划分。  相似文献   

15.
石河子市土地利用变化及主要地类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黑钢  张雅 《人文地理》2008,23(5):32-36
通过分析石河子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探讨了其土地利用总体变化和各主要地类的驱动机制。社会经济因素是该区域土地利用总体变化的主导性驱动因素。而人口和经济增长是石河子市土地利用总体变化的首要社会经济类驱动因子,其次农业是技术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移是耕地利用变化的主导性驱动因素,而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则是引起建设用地变化的主导性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关于当前土地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国土地管理的哲学思想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从资源管理到资源资产管理并重,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进步,从生存性管理进入生存性管理和发展性管理并重阶段。全国土地管理的战略重点转移到公开公平公正问题、牢固树立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的思想和加快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的进程等,城市(镇)土地规范经营成为热点。在这样的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管理理论与方法创新日益迫切。  相似文献   

17.
杨洋  马学广  王晨 《人文地理》2015,30(5):91-98
基于长时间序列夜间灯光遥感数据,本研究从国家、八大经济区、省、地等四个尺度综合分析了中国1992-2010年土地城镇化水平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在1992-2010年间:中国土地城镇化水平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为8.34%,明显高于同时期人口城镇化水平增长速度;土地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十分显著,东部沿海经济区在八大经济区中土地城镇化水平最高且增长速度最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土地城镇化水平远高于其它省区;土地城镇化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长三角、山东半岛、海峡西岸等11个城市群地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的商业郊区化及研究迟缓发展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罗彦  周春山 《人文地理》2004,19(6):39-43
随着城市人口郊区化、工业郊区化的发展,商业也就不可避免的有向郊区化发展的趋势,中国商业发展状况存在地区不平衡性,大城市商业发展情况较好,一些城市已开始有商业郊区化现象,但是目前商业郊区化的现象还很不明显,相对人口和工业郊区化而言比较迟缓。这与郊区化概念有一定影响外,更主要是因为商业本身的特征(包括发展机制、付租能力、业态多样性等)以及中国的国情等。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商业郊区化的研究,得出商业郊区化的动力主要来自购买力的外移、交通的改善以及郊区地价和租金相对市区便宜等,并在分析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因素基础上,探讨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发展的阶段特征以及阐述商业郊区化为什么在中国发展迟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陈晴  侯西勇  吴莉 《人文地理》2014,29(5):94-100
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是解决统计数据与自然要素数据融合分析的有效途径。随着RS和GIS技术的发展,人口空间化方法推陈出新,但不同的方法各有优缺点,方法选择和精度保证是两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2010年县(市、区)单元人口统计信息为案例,分别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建立1km栅格的人口空间化模型,再分别以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办)为验证单元,比较两种方法模拟人口分布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的人口空间化模型整体优于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人口空间化模型,且前者更适合于模拟人口总数居中的县(市、区),后者在人口密度梯度较大的城镇边缘有更好的模拟效果,在人口较少的地区二者的模拟效果均不太理想。本研究能够为获取高精度的区域人口空间化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密集区航空运输联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朱英明 《人文地理》2003,18(5):22-25
城市密集区间的航空运输联系导致城市间的内聚效应和空间互动。城市密集区间的航空运输联系具有明显方向性。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区间航空运输联系密切,国家级大都市与国家级大都市(区域性大都市)间联系具有普遍性,而与地方性城市中心间航空运输联系具有特殊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城市密集区等为人流与信息流联系密切的、以辐射为主的航空中心;辽宁中南部城市密集区为航空运输联系欠密切的、人流辐射与信息流集聚中心;四川盆地城市密集区为航空运输联系欠密切的、人流集聚与信息流辐射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