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新经济政策是20世纪20年代苏联在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实施的一系列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的总称。一般认为,新经济政策主要实施时间为1922-1928年,其主要内容包括实施粮食税、租让制、币制改革等等,其中的币制改革是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也是保证新经济政策得以顺利推行的关键举措。苏联的这次币制改革从1922年开始到1924年结束,发行了各种功能不同的纸币,基本建构了苏联的货币发行体系。币制改革后的1924年到1928年5年间,  相似文献   

2.
市场问题是新经济政策时期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本文探讨了新经济政策时期联共(布)领导层在市场问题认识上所达到的高度及其明显的局限性,揭示了新经济政策时期市场没有发展起来、没有同社会主义完全联系在一起的人们认识上的原因,指出了20年代苏联在市场问题上留给后人的教训。  相似文献   

3.
新经济政策是苏维埃俄国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所采取的一种政策,是苏维埃国家经济政策发生的一次重大变化。它是在国内战争刚刚结束的1921年初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因国内战争和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处于崩溃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使苏维埃俄国渡过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工农联盟也得到了加强。列宁说:“新经济政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充分保证我们有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经济基础。”①可见,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在苏联历史上特别是在它实施的初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土地改革后新富农产生的规模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地改革结束到农业集体化高潮前夕,新富农的出现从全国范围来看是稀少而缓慢的。在各省之间,农民的富裕程度与新富农比重大小关系不明显,但在同一地区内来看,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同时,在农业合作化程度较高亦即是较早对新富农采取限制政策的地区,新富农的比重并不一定低于甚至高于其他地区。这说明多种因素对新富农的产生、发展发生作用,单因素的分析不能解释清楚新富农这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尤其是1922年《土地劳动使用法》和《土地法典》的先后贯彻执行,苏联农村的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对于完整、正确地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历史内涵,对于深入认识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度内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特色,会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获得了统治地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在土地问题上,照搬当时苏联在农业合作化中消灭富农经济的做法,在苏区实行从肉体上消灭地主、从经济上消灭富农的“左”的政策。在“左”的  相似文献   

7.
二十年代前后苏联的农民问题与社会稳定丁笃本20年代是苏联社会大变动时期。1921年苏维埃俄国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过渡,很快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折。可是到20年代末,苏联又匆匆中止新经济政策,全面火速推行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结果导致在30年...  相似文献   

8.
郑伟 《黑龙江史志》2013,(20):71-74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苏联的实施是苏联共产党和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功范例,这一政策也充分体现了列宁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深度关切。以史为鉴,中国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改革。  相似文献   

9.
20年代苏联对待富农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年代苏联对待富农政策的演变沈志华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曾明确指出:“毫无疑问,富农是苏维埃政权的死敌。或者是富农把无数的工人杀掉,或者是工人把少数反对劳动人民政权的富农强盗的暴动无情地镇压下去。这里不可能有中间道路。”“我们把反对富农的战斗...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8年,汉武帝刘彻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体制,不仅在政治上采取建立中朝、推恩令等政策,在经济上也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称为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出台有其深刻的现实原因和历史背景。本文主要分析汉武帝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一、列宁逝世后的新经济政策 1923年列宁病重以后主持联共中央工作的斯大林,直到1927年底基本上执行了列宁制定的新经济政策。 这一时期,苏联经济恢复很快,到1925年底仅四年多的时间,农业虽然遭受1921、1924年两次严重自然灾害,但已接近战前1913年水平。工业生产也大体相同。人民生活有显著改善。在随后的1926~1927年经济生活中,虽然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但发展仍然可以说是顺利的。  相似文献   

12.
略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对富农的政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土地革命中的富农问题,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对富农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不只是对待富农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巩固地团结中农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问题。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对富农的政策几经周折,比较复杂。具体剖析这个时期党对富农的土地政策的发展与变化,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国土地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力图就此作一初步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史学界对苏联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评价一直是有争议的。多数同志持基本肯定意见,也有部分同志认为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政策,是失败的政策。因此,要正确地评价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除了需进一步研究当时苏联国内的政治、经济情况,运动发生的过程及产生的后果等,尚需弄清苏联“农业集体化”和“全盘集体化”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同时准确地确定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期限。笔者不揣冒昧,提出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14.
新经济政策时期是沙皇俄国变为苏维埃俄国的转型期,就社会变革的规模而言,可与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转轨时期相提并论。在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苏联农民的日常生活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市场、集市、店铺、磨坊、各种副业等保障农户日常生活需求的体系相当完备,出现了村苏维埃、图书阅览室、俱乐部、合作社等一批新型政治、经济、文化机构。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宗教生活相对稳定,但在悄无声息地发生一些细微变化。  相似文献   

15.
张闻天与列宁新经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水自有源头来,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创造,追溯其理论渊源,最早可以归结到列宁在俄国革命胜利后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思想。然而从中共的历史上看,当列宁开始在俄国实施新经济政策不久就在中国传承列宁这一思想,并不断运用于中国实际的一位党的领导人恐怕要数张闻天了。而他在党内提出过的许多关于经济建设问题的深邃见解,可以说都与列宁这一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16.
革命根据地新富农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实施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农村中的封建土地制度被消灭或削弱,农民个体经济得到发展,一部分原来的中农甚至贫雇农在抗日民主政权的扶助下,辛勤劳动。努力经营,上升为新富农。这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它的出现和发展,对于打消动摇封建土地所有制后农民发展生产的顾虑,鼓励他们劳动发家,对于克服根据地由于战乱和敌伪封锁造成的经济困难,起了积极的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新富农经济采取鼓励其发展的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土地改革的过程中,对新富农的政策一度发生动摇,但很快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17.
1921年在苏联历史上是一个重要转折点,由于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过渡,在苏维埃社会阶级结构中。大量涌现出一批个体商贩、大商人、租让者、租赁者、包卖主、私人企业主、经纪人、代销者等等,这些人苏联史上称之谓“耐普曼”(НЗПМАН)。 “耐普曼”是由俄语“新经济政策”的缩写字НЗП加上МАН构成,原意是“这一新经  相似文献   

18.
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认识时代,对于无产阶级政党从宏观上把握世界政情和经济局势,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戈尔巴乔夫上任以来,为了推行新的对内对外政策,苏联对时代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苏共二十七大通过的苏共党纲新修订本中对这一理论作了新的表述。时代理论的变化对苏联的内外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殖民时期、独立建国时期、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国家经济管制淡化时期和金融危机以后五个阶段,分析马来西亚华商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及影响其发展的政策因素。作者认为,华商中小企业一直是马来西亚华人经济的基础,是马来西亚民族经济的最基本成份之一,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的亚太战略与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国政 《人文地理》2001,16(2):26-30
俄罗斯作为苏联解体后的当然继承国,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极。目前俄罗斯承袭了苏联后期的亚太战略,并在某种程度上使其有所发展。本文在分析苏联后期实施亚太战略与政策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俄罗斯目前实施亚太政治经济战略的新东方政策与措施,并对其远东同亚太各国的经济联系的近期态势进行了实证分析;论述了中俄关系对实施其亚太战略的重要性;指出中俄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完全符合两国各自的地缘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