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王淑玲 《收藏家》2007,(4):71-74
雍正皇帝本名爱新觉罗·胤禛,是清圣祖康熙第四子,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卒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享年58岁,在历史上被称为“清世宗”。在他统治时期,我国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四阿哥胤禛的"禛"字,意为"以真受福","示字旁"则是康熙希望加增儿子们的福气。康熙对汉文化、文字,研究得全面而细致,选出一个美好的字句作为儿子们的名字,殷切表达了自己对天命的尊崇和家族的一片真心能够得到上天的庇佑。虽然贵为皇帝,却真实体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沉寄托。雍正皇帝登基的三个月后,他就火急火燎地追封孔子先世为王。他解释说,孔子是天地君亲师,持续运用儒家思想的根基不能松动,从古至今的读书人都  相似文献   

3.
<正>出生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13日)的清世宗雍正帝(图1),名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于1723年登基,在位十三年。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735年10月8日)故世,享年五十八岁,葬于清西陵(今河北易县),陵墓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珐琅产生于康熙时期,康熙二十五年(1686)赏赐大臣的内制珐琅日用器物,当是铜胎掐丝珐琅器。康熙朝工匠借鉴西洋方法烧造珐琅彩,康熙五十五年(1716)以降朱批奏折中有关珐琅的记载较多,广州已烧造带有珐琅的时辰表、鼻烟壶等仿西洋物件,内廷也研制出珐琅器。康熙五十六年七月后弃用"法蓝"译名,改为"法琅"或"法瑯"。康熙帝命令工匠制造珐琅器有华洋竞胜的原因存在。《万寿盛典初集》记载皇室成员进献的礼物,可见皇四子胤禛进献珐琅器物颇费心思。康熙帝赏赐宠臣画珐琅鼻烟壶、瓷碗、水盛、砚台盒、圆香盒,被大臣视为宝物,他们感谢皇恩浩荡,奉为家传宝物,表示报恩效忠。清廷制成画珐琅高档奢侈品,成为皇权神圣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清朝初年,爱新觉罗氏家族内为争夺储君之位而结党营私、兄弟阋墙的事屡有发生。其失败者被削爵职、黜宗籍,甚至招来杀身之祸。康熙晚年,诸皇子皇位之争激烈,直至雍正初年,皇权之争仍未停止。雍正四年,当新君政权初步巩固之时,胤禛才将两个政敌,即异母弟皇八子允禊、皇九子允禟治罪,拘捕监禁,并命离宗易名,允禩改称阿其那,允禟改称塞思黑。不久,二人便猝死于各自禁所。近百年来,清史学界对胤禛当年处置允禩允禟一案颇多质疑,尤其对其所易之名阿其那、塞思黑是否即“狗”、“猪”有多种诠释。近年笔者从辽宁省档案馆藏《黑图档》中发现一件官书无载的改易允禟八子之名的满文档案,颇受启发,遂再释阿其那与塞思黑之含义。  相似文献   

6.
雍亲王,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名允禛,康熙第四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被晋封为“和硕雍亲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登基,改名“允禛”为“胤禛”,在位十三年,谥世宗。《黄州竹楼记卷》(图一),绫本,纵46厘米,横256厘米,行书北宋著名文学家王禹偁《黄州竹楼记》。卷子的右首书有文题“黄州竹楼记”,下有“雍王书”名款,以下为正文。此卷无年款,引首有葫芦  相似文献   

7.
正一、性情中人雍正帝的房间挂着一幅写有"恩谕戒急"的四个大字。登基以来,每当处理政务,或召见大臣时,遇有不称意的事情,雍正帝胤禛总是强压怒火,尽量把急躁的情绪降下来,毕竟父亲康熙帝多次对此提出诫勉:"诸事当戒急用忍。屡降谕旨,朕敬书于居室之所,观瞻自警。"知子莫若父,康熙的儿子们性情各异,禀赋不同,加之宫廷特殊氛围成长下,巨大的权力宫墙阻碍了亲情,以至于出现了"九子夺  相似文献   

8.
当“水色”遇到“油色” 1715年,“阅色无数”的中国皇帝康熙,却被西洋色迷了心窍。始作俑者是意大利耶稣会士郎世宁,这一年,郎世宁给康熙带来一箱珐琅器,珐琅器颜色的艳丽,迷住了康熙,也随后在宫廷内点燃了一场西洋色的风暴。  相似文献   

9.
汉轩 《收藏家》2005,(5):76-76
这是一幅与王翠《康熙南巡图》可以相提并论的一幅清宫细绢画卷,此宫中细绢,是典型康熙、雍正时期内廷宫绢,与清代画院的巨作《康熙南巡图》的内廷宫绢一样,此图为清宫旧藏,在《国宝流失录》中记载,此图被末代皇帝携带出紫禁城后存放在恭亲王的北府里,1924年又经郑孝胥之手卖给日本人(日本正金银行),被日本人装裱在二人通屏的屏风上,  相似文献   

10.
乾隆嗣位问题郭成康该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证实康熙确有帝位传承于乾隆的长远考虑。清代皇帝及达官贵人,乃至草野小民,迷信命运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内阁大库档案中有乾隆生辰八字,并附批语,上有今岁壬寅(康熙六十一年)这样的话,这年春天乾隆以皇孙首次谒见康熙,...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幅与王翚《康熙南巡图》可以相提并论的一幅清官细绢画卷,此宫中细绢, 是典型康熙、雍正时期内廷宫绢,与清代画院的巨作《康熙南巡图》的内廷宫绢一样。此图为清官旧藏,在《国宝流失录》中记载,此图被末代皇帝携带出紫禁城后存放在恭亲王的北府里,1924年又经郑孝胥之手卖给日本人(日本正金银行),被日本人装裱在二个通屏的屏风上,已经成为日  相似文献   

12.
“陈四案”是发生在康熙五十年的一桩叩阍案 ,流动卖艺的陈四被告有抢劫等罪 ,最后共有数十人被判流放 ,一人被斩 ,数名大臣被降级处理。与同一时期的其他案件相比 ,清最高统治者对此案的处理 ,超出了常规 ,实在是出于他们对社会流动性加大的担忧。本文试图以这一事件为切入点 ,探讨康熙五十年前后的社会状况及统治者的社会控制动机。  相似文献   

13.
作为常朝制度,康熙每日清晨开始在乾清门听各部院衙门官员面奏政事,以及与大学士、学士等一起磋商重要本章,共同处理国家大事,这是康熙与僚臣公开商讨、决断军政要务的表现。康熙运用这一形式所达到的效果十分显著,为有清一代高效率的处理政务开创了良好的传统作风,也是促成君主集权高度集中的有效措施。本文为作者根据康熙“起居注”册的记载,对康熙御门听政所作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17世纪的最后几十年,是康熙帝与西洋传教士们接触最多的时期,也是康熙帝对西学最重视的时期。这期间发生三件大事:南怀仁改造现象台、康熙勤奋学习西洋科学技术、绘制《皇舆全览图》。由于传教士的活动受到康熙皇帝的支持,使西方科学在中国大地上开始“萌芽”。然而由于“礼仪之争”,康熙与罗马教廷之间,敌意渐生,同时也疏远了传教士。康熙因教皇对中国礼仪的禁令,十分讨厌甚至震怒:“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①“会技艺之人留用”,对其余者“禁之可也,免得多事”。1722年,康熙去世,雍正即位。采取了更…  相似文献   

15.
胡忠良 《中华遗产》2008,(6):158-160
清朝康熙年间,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康熙本人对戏曲十分偏好,且颇有研究,这也促进了戏曲的繁荣。当时戏剧界出了许多名人,其中尤以著名剧作家洪异最为传奇。  相似文献   

16.
晏路 《满族研究》2001,65(4):57-61
康熙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专制主义.是君权神授,这是康熙治国思想的重要方面,清吏治以遂民生则成为康熙的全部吏治思想的基础.康熙对科道官既利用又限制.显示出其政治上的成熟和英明.郭琇弹劾靳辅案中案就是康熙利用科道官郭琇风闻言事,把一起治国问题转化为一场政治风波,从而对明珠为首的内阁大换班,使位极人臣、甚至藐视皇权的明珠永世不得翻身.一直未能再把持朝政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7.
<正>曹寅是康熙皇室豢养的家奴,他与皇室有两笔账,一笔是政治账,正如《红楼梦》第七回焦大所说:"不是焦大一个人,你们作官儿,享荣华,受富贵!"这是一笔大账,一时算不清,不妨搁置在一边。第二笔是经济账,这就是"亏欠"问题。现存的档案资料已不完整,只能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做一些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康熙晚年,清廷开设蒙养斋,动用大批人力物力编纂了一部大型图书《律历渊源》。这部书编纂的缘起、经过、意义及编纂此书中康熙发挥的作用如何?这些问题迄今为止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根据近年出版的清代档案对此进行了考察,认为此次编书既是一次重大的科学活动,也是一种政治行为,同时与康熙和传教士的关系发生微妙变化有关。为编好这部书,康熙花费了大量心血。这部书的问世是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硕果。  相似文献   

19.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清人对台湾地位的认知经历了复杂的变迁。晚清之前,清人思考台湾问题的出发点在于"靖边患",这不仅反映在康熙用兵台湾的战和决策中,而且反映在清政府的治台之策上。但康熙用兵台湾的客观结果却是清朝收复了台湾、实现了统一,这一意义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日见彰显。晚清以降,随着外患的进逼,清人对台湾地位的认知逐渐发生变化。在日本侵台事件的刺激下,台湾地位的重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版图尺寸不敢以与人"的认知成为时人的共识。与之相应,清政府的治台之策也由此前的"番界"政策转变为"开山抚番"。  相似文献   

20.
一康熙中叶,全国完全统一,财力逐渐充裕了。金戈铁马,千里征战不就是换取“宁神受福”吗﹖天下太平,江山已固,皇帝佬儿也该下马清闲清闲,消遣消遣啦。选择风水宝地,大兴土木,安居乐业则是顺理成章。两千多年来,一次次朝代的更迭,一个个皇帝的上上下下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康熙在明代武清侯李伟清华园的旧址上修建了畅春园。雍正做皇太子时,康熙将畅春园西南的一块土地赐给他建园,并定名为“圆明”。还写了匾额悬挂在圆明园的大殿上。“圆明”二字,按雍正《圆明园记》中的解释是“圆而入坤,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