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鲁塔克《对传》叙述中展现着较为明显的希腊立场,尤以《菲洛波埃蒙与弗拉米尼努斯传》为典型。这篇传记主要取材于希腊史家波利比奥斯的相关著述,但对两位传主形象的塑造表达了更强烈的希腊文化认同和民族立场。普鲁塔克这一有别于波利比奥斯的叙述倾向,是罗马帝国初期希腊知识分子乡愁意识与民族情怀的真实写照,也呈现出当时希腊知识阶层对希腊文化和罗马统治的认知与心态变化。  相似文献   

2.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东方”想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腊罗马文明在对“东方”诸民族与文明的认知中体现出一种东方主义特征。荷马史诗记叙的特洛伊战争预示了东西方的分野。希波战争之后,希腊人逐渐把以波斯为象征的东方想像成了典型的“蛮族”,并且以波斯为原型塑造了一个抽象的“蛮族”形象,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关于西方文明的“它者”的话语体系。到古典时代后期,希腊人关于“东方”的“它性”的话语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亚历山大东征并为其提供合法性依据。共和与帝制之交的罗马人接受和利用了希腊人的东方主义话语以实行对东方的统治。东方主义乃是西方文明中一个根深蒂固的悠久的思想与话语传统。  相似文献   

3.
作为罗马帝国初期希腊学者文化观念的样本,狄奥尼修斯的《罗马古事纪》在古典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学界以客观史学标准为依据,将狄奥尼修斯与《古事纪》分别视为史料抄写员和史料汇编,未曾从研究狄奥尼修斯历史构建的角度入手,深入探究《古事纪》塑造的罗马传统及展现的罗马人形象,进而剖析狄奥尼修斯赞颂罗马背后暗含的希腊中心主义思想。狄奥尼修斯以希腊知识分子的视角,将希腊学者所知的罗马历史嵌入对罗马民族的历史叙事中。《古事纪》构建起希腊文化传统与罗马政治文明之间的联系。它与拉丁正统叙事完全不同,是罗马治下的希腊人对罗马历史的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结合时代背景来看,波里比阿《历史》的写作立场具有鲜明的二重性。一方面,波里比阿认识到罗马统治世界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认为罗马人在政治、军事等各方面足够优秀,希腊人应当接受罗马的统治,并且开始从帝国长远发展的角度为罗马社会中的问题反思谏言。另一方面,他保持着对亚该亚同盟和希腊文化的热爱,力求探索罗马治下的希腊人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然而,波里比阿秉持客观、求真的治史原则,以历史学家的心态探究罗马对世界的统治,遂能凭借史家自觉的超然立场使其二重立场在《历史》的写作中达至微妙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司长河 《丝绸之路》2009,(21):66-70
公元79年8月24日,庞贝城附近的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喷发出来的大量石块、石子和火山灰射到高空,像冰雹一样落下来,短短的时间内便把山脚下的三座城市——庞贝、赫库尔兰努姆和斯塔比亚整个埋没了。庞贝古城的位置,在现今意大利西海岸风景如画的那不勒斯湾海滨,据说是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由萨谟奈人(意大利古代民族之一)建立的。后来萨莫奈人被罗马征服,庞贝也成为罗马的殖民地。在它毁灭时,已有近700年的建城历史。古罗马是一个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奴隶制国家,商业繁盛,同希腊、北非、小亚细亚各国都有频繁的航海和贸易来往。庞贝作为一个海港城市,在罗马统治下和平发展了近160年,经济、文化相当繁荣,城市建设颇为壮观。  相似文献   

6.
西方现代语文中的“犹太人”来自希腊文“Ioudaios”。它最初是民族—地理术语,指居住在犹地亚的人。散居海外的犹地亚人日众后,此词的地理含义渐趋弱化,逐渐获得了民族—宗教内涵,这种转变加剧了身份表达的暧昧性。对相关文献、铭文和纸草的考察表明,“Ioudaios”在犹太人、异教徒和基督徒那里呈现不同的内涵和侧重点,它们既生动折射出犹太人与希腊罗马世界的互动,又有助于澄清谁是犹太人这个认同问题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7.
古色雷斯人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雷斯人是古代巴尔干地区的一个重要民族。它是一个泛称 ,代表众多的支系与部落。其分布区域一直漂移于中东欧、小亚细亚一带。其语言则分属两类不同语言体系。色雷斯人的社会、经济生活支撑了早期国家组织一类的政治治理体制 ,而宗教等精神文化生活则展示了其创造的丰富文化成就 ,以至于希腊、罗马古典文明里有这一文化的诸多因子。尽管色雷斯作为一个民族在罗马时代发生了大分裂、大融合 ,没有作为一个整体保留下来 ,但它仍然是巴尔干地区民族文化调色盘上为数不多的底色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罗马”这个名字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和光辉传统,恐怕只有“长安”一词可以相比。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全局看,罗马文明在取得自身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在西方文明传统的形成上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它把极具开创、进步意义的希腊文明继承下来,并在地连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从公元前525年开始,波斯人在埃及先后统治了两个时期,共计130余年。埃及本土人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反抗斗争,并在波斯人两次统治之间建立了独立的王朝,但波斯人的统治还是为古埃及社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波斯人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瓦解着古埃及传统的文化认同,为希腊马其顿人征服和统治埃及奠定了基础,构成了古埃及文明消亡链条上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罗马”这个名字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和光辉传统,恐怕只有“长安”一词可以相比。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全局看,罗马文明在取得自身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在西方文明传统的形成上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作用,它把极具开创,进步意义的希腊文字继承焉,并在地连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范围内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共和国晚期至帝国初期古罗马人的希腊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民 《世界历史》2008,(4):35-46
公元前3世纪初至公元1世纪初,罗马经历了重要的文化转型,罗马文化受到希腊文化的全面影响。在此转型期中,罗马人对希腊的态度非常复杂,用两分法来分析这种态度并不合适。本文从紧张忧虑、反观比较和鉴别选择三种态度分析罗马人的希腊观,认为在同希腊的对照中,罗马人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2.
利古里亚人是一个世居阿尔卑斯山、亚平宁山地区至地中海岸之间的古代族群,素有自己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语言和风习.在古代地中海世界民族关系博弈的棋局中,利古里亚人与罗马的交往最为重要.从第二次布匿战争时起,罗马开始通过持续的武力征服,逐渐将北意大利和高卢东南部一带的利古里亚人纳入自己的版图.在其后罗马优势文化的浸渍和影响下,利古里亚人如同其他部分蛮族那样,不得不走上了一条最终否弃自身的罗马化之途.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丰富灿烂的文化,使我国古代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其科学技术方面的许多成就,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正如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所指出的:“中国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但是,当欧洲的科学技术经历了“由希腊和罗马统治的  相似文献   

14.
新疆,早以“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腹地’话称于世。是中原文化、波斯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基革之地;也是我国古代众多部族和民族南来北往,流动迁徙,融合的通道和聚居之地域,因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人文习俗。生于斯、长于斯的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每年除过“肉孜”和“古尔邦”两个重大节日外,还要过一个叫“奴鲁孜”的节日。“奴鲁孜”,哈萨克语又读作“那吾热孜”。它是波斯语,其词根源于“梵文”,有“辞旧迎新日”、“春雨日”、“岁首日”等含义。这一天,在太阳历的3月ZI日,正好在我国夏历二…  相似文献   

15.
王三义先生认为,以国家起源的“民族模式”代替传统的“部落联盟模式”,易建平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本文认为,王三史先生的观点难以成立,原因在于,他混淆了“部落联盟”与“部落联盟模式”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并且,把希腊人和罗马人国家起源的例子当作了“特例”,而这摩尔根与恩格斯是当作典型例子的。  相似文献   

16.
易建平的文章指出:在摩尔根和恩格斯的理论中,原始社会的最高组织形式是民族而不是部落联盟,故而人类社会是通过民族而不是通过部落联盟最后形成为国家的:传统观点即“从部落联盟过渡到国家”的模式是不正确的。本文主要探究传统观点的来源,结论是:“部落联盟模式”并不是众多学者对摩尔根和恩格斯著作的误读;“部落联盟模式”仍来源于摩尔根和恩格斯的著作,只是忽视了希腊罗马从民族过渡到国家的特殊形式;易建平先生以“民族模式”取代“部落联盟模式”,同样忽视了经典作家关于易洛魁人和阿兹特克人只有部落联盟而未合并成民族的论断。摩尔根提出“在氏族制度下,民族尚未兴起”,这是针对具体考察对象得出的结论,并非“摩尔根在某个特定场合下为强调某种特定区别而出现的一个偶然疏忽”。  相似文献   

17.
孟凡青 《史学集刊》2023,(1):120-131
王后参政频现是托勒密埃及政治的重要特征。这一现象的出现尽管与法老时期王后参政的传统密切相关,但王位继承制度由父子共治向国王、王后共治的转变是促使其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因。托勒密埃及的国王、王后共治大致经历了“名义共治”“平等共治”及王后对国王权威的“超越”三个阶段,他们在共治中多表现为夫妻共治,但也存在母子共治和特殊背景下的三人共治。王后获得王位继承权后,其权威虽不断提高,但并非直线上升,这多取决于她们自身的年龄、政治经验等因素。即使王后凌驾于国王之上或暂时独掌政权,但臣民依然坚守的是国王、王后共治,并不认同其长期的单一统治。从文明交往的角度而言,一向反对女性参政的王国统治者希腊—马其顿人对这一统治模式的接受与认同,间接反映了他们自身的埃及化。  相似文献   

18.
清代满洲人的民族主体意识与满洲人的中国统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试图运用族群理论来阐释清代满洲人的特质及其对中国的统治。作者认为清朝之所以能够将其统治保持近 3 0 0年之久 ,取决于满洲人对中国政治传统的适应能力及保持其自身特殊素质的能力这两个方面。满洲精英集团依靠八旗组织成功地维持了本民族的一致性和民族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9.
在罗马统治埃及时期,处于文明衰落之时的埃及,政治上彻底沦为罗马统治的一个行省,经济上成为罗马的丰裕粮仓,但文化上仍能显现埃及传统丧葬文化强劲而持久的生命力。一方面奥西里斯神的丧葬崇拜在罗马统治埃及前期继续盛行;另一方面,托勒密埃及时期的奥西里斯隐形崇拜——塞拉皮斯神崇拜在此时期持续受人推崇。4世纪末,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取得国教的主导地位后,基督一神教开始排斥其它神的崇拜,奥西里斯神崇拜及其丧葬文化日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作为古埃及文明显性标志的奥西里斯崇拜仍在罗马社会甚至后来的西方基督教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春梅 《史学集刊》2007,(1):88-92,96
以托勒密埃及的希腊移民为考察对象.从婚姻、语育、宗教几个文化层面来探究托勒密埃及的希腊移民文化地位的变迁.对人们重新认识希腊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希腊移民在托勒密王朝早期还能保留文化传统,到了公元前三世纪末以后。希腊移民认同和吸纳了埃及的一些文化因素,出现了“埃及化”的倾向.尤其是在宗教信仰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