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一段时间,随着苏联档案解密,朝鲜战争成为历史学界关注的热点。从朝鲜战争爆发到中国出兵援朝,其间事态发展变幻多端,中国出兵经历也曲折复杂,涉及到国际关系的变化、中共高层的决策以及具体的部队组建和派遣等。本文试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对中国出兵朝鲜前的战争准备工作作一研究,从而为研究朝鲜战争史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1950年6月中国出兵朝鲜以后,印度、英国等联合国成员国就开始酝酿停火谈判问题,朝鲜战争历时三年半,其中两年半的时间是在停战谈判或边谈边打中度过的。所以,在朝鲜战争历史研究中,停战谈判同战争起源问题一样,也颇受国际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在出兵朝鲜的问题上,曾经有一个底线,那么,这个底线究竟是什么?朝鲜战争爆发之前,在朝鲜问题上中苏两国又有着怎样的共同立场?战争爆发后,为了促使中国直接派兵支援朝鲜,斯大林曾答应出动苏联空军掩护中国军队,为何却在中国决心出兵朝鲜后出尔反尔,拒绝出动苏联空军公开入朝作战?围绕抗美援朝,中美、中苏、美苏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外交博弈?今年是抗美援朝60周年,本刊特选编了这组文章,以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4.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杜鲁门立即下令麦克阿瑟派遣海空军部队增援李承晚。总统杜鲁门甚至都来不及向国会打招呼,便匆忙作出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出兵决策,这在美国历史上极为罕见。表面上看,出兵朝鲜是美国对战争形势、国际格局的战略误判,但往深层次分析,我们或许会发现这其实是美国基于争霸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A.沃洛霍娃是俄罗斯外交部外交研究院主任研究员。历史学副博士。这篇论文发表于《远东问题》2000年第2期,主要以俄罗斯外交档案为依据。论述了朝鲜停战谈判的过程及谈判中主要分歧和争论,由此可看到目前俄罗斯史学界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某些看法,对于深人研究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当然。论文中有些观点值得推敲,如认为中国出兵朝鲜是在斯大林的压力下才决定的。这就有失于客观公允。事实上,中国高层内部当时虽然在出兵问题上有分歧,但作为主要决策者的毛泽东审时度势,还是主张坚决出兵的,而且不管苏联是否出动空军,中国都决定出兵。诸如此类,读者可加以鉴别和分析。运用多方面材料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更为科学地评价这一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6.
关于1950年中国出兵朝鲜的原因,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由于美军越过三八线对中国的安全造成威胁,中国才决定出兵援朝。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确信和美国的较量不可避免,从而对出兵始终持着积极态度。最近新公开的档案表明,朝鲜战争爆发前后毛泽东本来持消极态度,但美国迅速介入朝鲜战争并宣布派遣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引起中国国内政治和思想上的动摇,使得毛泽东试图出兵援朝迅速结束战争,金日成也希望中国尽早出兵提供援助,但由于斯大林的消极态度,未能实现。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以后,中国对出兵朝鲜的态度日渐消极,当斯大林与金日成要求中国出兵时,毛泽东甚至告知中国不准备出兵。在出兵问题上毛泽东考虑的根本因素并非美军是否突破三八线,而是是否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以及具备战胜的条件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互动     
<正>【编辑小语】抗美援朝对大家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但多年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对这场战争为什么会爆发,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为什么会出兵朝鲜,以及朝鲜战争对世界  相似文献   

8.
1950年6月,朗鲜战争爆发。 深深卷入这场战争的美国,密切关注着朝鲜的近邻、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这场战争的态度,采取多种情报侦察手段.试图判明中国动向。中国面对美国的刺探行动,也采取了有力回击措施。围绕中国出兵朝鲜,双方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情报战,最终.中国取得了情报斗争的完全胜利.出其不意.秘密出兵。  相似文献   

9.
从朝鲜战争爆发起,中国领导人就高度重视这场战争,密切关注这场战争的进程。中国领导人对这场战争的估计,以及逐渐意识到有可能需要中国出兵援助,到最终做出出兵决策,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朝鲜战争初期,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为研判苏联动向而拟定的NSC73号系列文件,从全球战略视角出发,既明确了要避免因朝鲜战争而引发世界大战,提出了战争局部化的战略目标;又强调要夺回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主动权,为越过三八线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从而迫使中国出兵朝鲜。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出兵朝鲜和苏联的牵制作用,对朝鲜战争走向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麦克阿瑟被撤职的前前后后杨彪韩鲜战争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突然撤换了远东美军统帅麦克阿瑟。这不仅是朝鲜战争史上,而且是战后世界历史上的一次意义深远的事件。其过程和背景值得评述。1950年10月后,朝鲜战场局势成为中国和美国最重要的问题。中国毅然出兵后,...  相似文献   

12.
现今有人提出的抗美援朝得不偿失论、中国政府在当时还有更好的选择等观点在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就已经出现了.然而美国占领朝鲜不会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观点不能使中国政府信服.因为美国占领整个朝鲜半岛本身就是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美国政府作出的不会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口头承诺无非是为了掩盖其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战略企图.美国政府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使得中国政府领导人不能相信美国的口头承诺.中国政府领导人主要是从国家安全这一出发点作出出兵朝鲜的决策的.出兵朝鲜以后,又特派伍修权到联合国申述了中国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不得不出兵朝鲜的理由.对于中国政府和人民来说,抗美援朝是捍卫国家安全所能做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3.
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苏联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由于俄国历史档案的大量解密和公布,苏联在朝鲜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已经逐步为各国研究者所了解。中国的参战,即抗美援朝战争,从本质上讲是中美之间的战争。同时不能忘记,这也是自冷战爆发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第一次真正的军事较量。因此,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整个进程中,特别是在历次战局转折的关键时刻,苏联的因素是不容忽视的。本文拟对中国出兵朝鲜以后,苏联在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学界同行。在关于朝鲜战争的俄国解密档案中,最大量的是莫斯科与北京和平壤之间的…  相似文献   

14.
中苏联盟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对中国和俄国文献资料的比较研究沈志华1950年2月14日毛泽东与斯大林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6月25日朝鲜半岛爆发了战争,10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派出志愿军赴朝作战。中国出兵朝鲜与中苏结成同盟有什么直接和内在...  相似文献   

15.
于光 《炎黄春秋》2004,(1):50-53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和朝鲜战争爆发后,应中国政府的要求,有大批苏联专家和军事顾问来到中国,数量之大,涉及领域之广,可以说是空前的。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由,关于这一段特殊的历史,很少资料积累,一些史实或被扭曲,或被淹没,更没有公开报道。笔者在朝鲜战争期间,曾在中朝人民联合空  相似文献   

16.
董兴华 《沧桑》2013,(4):82-84
1592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对明朝主导的东亚朝贡体系公然发出挑战。明朝出于对朝鲜的"字小"之义和保护自身的现实考虑,出兵援朝抗倭。经过中朝两国的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历时七年的国际战争对中朝日三国历史的发展和16世纪及其后的东亚国际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抗美援朝,介入朝鲜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参与处理国际事务、解决周边重大危机的第一次尝试。它不仅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更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但毛泽东的出兵之路却充满荆棘。先是,斯大林不同意中国出兵,以致错过出兵的最佳时机;再是苏联空军"无法参加战斗",政府决策一波三折。毛泽东该如何取舍,最后面对不利条件又为何坚定出兵之路。搞清楚这些问题可以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朝鲜战争、认清当时的国际形势、更好的了解冷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越过三八线:美国扩大朝鲜战争的战略决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越过三八线:美国扩大朝鲜战争的战略决策沈志华朝鲜战争中敌对双方的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都是围绕三八线展开的:沿三八线开始的军事冲突引发了朝鲜内战;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向北进击迫使中国出兵朝鲜;中国军队援助朝鲜人民军打过三八线而被联合国扣上了“侵略者”的罪名...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一个新生政权的国家领导入而言,国家安全无疑是最重要、最敏感的国家利益,但是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的介入以及战争的不断升级,导致中国领导人的安全感逐步丧失,不安全感不断加深,并最终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从中国领导人对国家安全程度的主观感受及思路来看,中国决定出兵朝鲜实属情理之中的决策。  相似文献   

20.
白江之战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唐朝出兵百济后,各方利益矛盾冲突的演变结果。唐朝以臣服高句丽作为重建东亚国际关系秩序的关键,这场战争引起东亚各国关系的重新分化组合,反过来又影响了唐朝对朝鲜的决策,造成唐朝出兵百济的新发展。唐军占领百济之后,新罗想统一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想在朝鲜南部获得利益的目标,同唐朝国际战略的矛盾日益显现,唐、罗联盟出现罅隙,而日本更是大规模出兵朝鲜,与唐朝决战于白江口。从日本出兵的政治和军事战略分析,可以看出其欲控制朝鲜南部的目的,但这也造成了日本指挥上的失误,大败而归。东亚各国均参加的朝鲜战争,却成为东亚世界最终建立的一大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