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明时期刘家港的地理条件分析马湘泳江苏太仓县的刘家港在元明时期是我国最大海港之一,为当时我国海外贸易、海上漕运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航海基地。在古代航海史上有其光辉灿烂的一页。元明时期刘家港的地理条件有如下特点,分述如下。一刘家港地处通江达海的枢纽刘家港...  相似文献   

2.
汪放 《郑和研究》2008,(2):4-11
太仓港的辉煌,得益于海头江尾拥江蹈海的刘家港。 刘河,亦作浏河,古名娄江,其出海口,即名闻天下的刘家港。刘家港位于长江口与东海的交汇之处,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天然良港,郑和七下西洋就在此起锚,也是个曾与上海港争雄百年的商贸港。为此,《上海港史》的开篇,有这样一段记述:  相似文献   

3.
太仓港,“海洋之襟喉,江湖之门户”,古称刘家港,因元时漕粮海运而隆盛,又因郑和七下西洋始发于此而名扬天下。时历六百载,古港叉起雄风,仍然是在这片江海交汇的土地上,太仓人民秉承着郑和的探索精神、开拓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续写了“以港兴市、以港强市”的华彩乐章。  相似文献   

4.
太仓地处长江人海口岸,位于我国东部海岸的中心地带,它曾于元明二代两度崛起,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海运和对外通商港口。据文献和碑志记载:太仓刘家港在元代由于海运被称为“六国码头”、“天下第一码头”。在郑和下西洋时代,太仓刘家港由于“七下西洋”出海始发港的特殊区位条件,其经济发展、港口建设和造船、航海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湘江古镇群是望城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有"小汉口"之称的靖港自古商旅繁华,曾国藩曾在此与太平军鏖战;有世界陶瓷釉下多彩发源地之称的铜官,记载初唐以来手工文明进程;有"长沙十万户、乔口八千家"之称的乔口,渔耕商埠文化繁荣;新康戏乡剪纸、皮影戏等民俗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是花鼓戏名剧《洪兰桂打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结合元明鼎革之际东亚海域的大背景,以中国史料<卫职黄志>和朝鲜史料<李朝实录>为基础,来描述明初海运的主体"运军"的来源、构成及就役状态,以求揭示明初海运体制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俗话说:老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旧时镇江的酱醋业,通称酱园,又称酱坊、酱园店,以制作和经销酱油、酱菜、豆瓣酱、香醋、豆腐乳为主,有的还兼销黄酒、麻油、食盐等调味品。老百姓开门七件事中有四样由酱园经销,可见旧时的酱园店对老百姓的生活是多么重要。旧时镇江酱园遍布城内东西南北,设于大街小巷。据《镇江市志》记载:"解放前,镇江先后有数十家酱园,20年代有9家,30年代有28家,到抗战刊号前有30余家。"如大西路上的恒顺酱园、万美酱园、人和酱园,迎  相似文献   

8.
丘濬在其重要著作《大学衍义补》中提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海运构想",表面上从运输漕粮的经济角度出发,力主恢复"河海并运",以海运来补充河运之不足,实质则为基于国家战略层面的设计。对于已停罢海运多年的明朝来说,这种表面谨慎的提法已然是一种突破。随着《大学衍义补》在朝野产生巨大影响,此构想也成为此后朝廷"海运之议"的重要依据,为"海运"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体现了明代"四书学"中的"经世致用"精神。然而"海运构想"终未实现,失败原因颇为复杂,既有弘治朝政治环境与现实需要之制约,又有国家决策中各集团利益博弈之扰动,且在义理上的弱点与技术条件上的不足也多为反对者所诟病,而究其根本则为明代国家发展重心之限制。  相似文献   

9.
有"楠溪第一村"之称的枫林古镇,自晋室南渡以来,一直是世家大族择地安居的桃花源。这里诗书礼义之风浓郁,民情风俗之气纯美。透过沧海桑田的背后,我们仍然依稀可见它的昨日繁华。  相似文献   

10.
汪放 《郑和研究》2004,(3):74-78,70
元统治者选择海上漕运港口在太仓,虽有人为机缘的因素,更主要的是,此时太仓具有良好的港口地理条件。南宋末年,太湖的泄水大道“古三江”已塞东江和吴淞江,仅存娄江。娄江承载着浩瀚的太湖水,从吴县鲇鱼口流经富饶的江南经济腹地吴县、苏州、昆山、太仓,倾泻人海。当时刘家港口外即是波涛滚滚的长江入海口,一日二汛的海潮,可达太仓城东的半泾和张泾。娄江潮头到明代还十分壮观,高宗本记娄江潮云:“惟八月中秋四、五日,潮平地涌起十余丈,雪山横江,雷霆震耳,变怪百出,如钱塘然”。在潮头的冲击下,刘家港“水面宏广”,“近海口处,阔有二里许”,“潮汐两汛,可容万斛之舟”。江海之汇的太仓拥有当时江南仅存的深水港,又处中国东部海岸线之腰。集散粮食、货物十分方便。因此,元代选择太仓刘家港作为漕粮海运的起始地,应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文物》2015,(11)
<正>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甪直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地处苏州市东南部,西距苏州城区18公里,东距上海58公里,全镇总面积72平方公里,古镇区域面积1.04平方公里。镇外湖、荡、潭、池星罗棋布,素有"淞江甫里村"、"五湖之汀"(澄湖、万千湖、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1]、"六泽之冲"(吴淞江、清水江、南塘江、界浦江、东塘江、大直江)之称。此镇是太湖流域保存完好的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图一)。2003年,古镇被住建部  相似文献   

12.
正寨英古镇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部,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东南麓,始建于明朝初年,是梵净山下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寨英古镇是迄今为止贵州省保存较完整、梵净山区域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有"梵净古都"之称。寨英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风景如画。2003年,寨英被  相似文献   

13.
正袁家骝,华裔美国物理学家,袁世凯次子袁克文之子,是我的堂伯父。我的大伯婆樊碧英,是袁家骝博士之妻吴健雄母亲的姨母,由浏河嫁到太仓北门陈家。樊家当年在浏河开(棉)花行,陈家在太仓开木行,堪称门当户对。土改时大伯父已过世,大伯婆被套上地主帽子,所以大伯婆在"文革"中作为"地主  相似文献   

14.
犍为罗城古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犍为县罗城古镇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成形于清代。因地处边陲,古镇明、清两代皆为屯兵制夷(西南少数民族)的“军事铺”,故罗城又称“罗城铺”,镇西的营盘山就是当年的屯兵之地。  相似文献   

15.
太仓港,古称刘家港,乃“海洋之襟喉,江湖之门户”。元代,刘家港因漕运而勃兴,外贸而发达,迅速成为我国南方漕运中心,江海航运枢纽,最为重要的对外贸易门户,时称“天下第一码头”、“六国码头”。明初,又因郑和于此起锚七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国与东南亚、中亚、西亚的交流与合作,拉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而闻名海内外。十五世纪中叶之后,随着明清两代的闭关自守,推行禁海政策,刘河口横沙的形成,刘家港逐步沦落为单一性的区域渔港。  相似文献   

16.
朱巍 《大众考古》2022,(5):29-35
<正>太仓,是一座具有4000多年历史的港口城市,春秋时吴王于此置仓,故名“太仓”。域内河网密布,通江达海,自古为长江通海之门户。元至元十九年(1282),朱清、张瑄以太仓刘家港为始发港,开通了漕粮海运的新路线,加之元廷开放对外贸易,太仓番商云集,外通日本、高丽、琉球等国,号称“六国码头”。  相似文献   

17.
瑶里古名"窑里",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这里既出产高岭土,又出产釉果,再加上瑶河(瑶里的母亲河)贯穿全境,水运便利,加之境内遍布上等的窑柴,具有发展制瓷手工业的得天独厚的环境。元明两代瑶里窑业兴旺,遗存下来的窑址主要有绕南古瓷窑址、瑶里古瓷窑址。除了制瓷业,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茶叶之乡,而留存至今的明清商业街、程氏宗祠等古建筑记录着古镇曾经的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18.
基于《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等中文古地图与元明各种海运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后,可以对元代海运地名"万里长滩"做出详细考证,对《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前人观点进行修正。元代万里长滩的性质为海底浅滩,位于长江口北翼陆嘴顶端的料角嘴东侧,主体呈东西向,东端不超出东经122°20′。明清间长滩西侧与料角嘴涨连,演变为长江口北翼陆嘴边滩的主体部分。万里长滩主要是由长江泥沙沉积而成的,其初成年代应当在北宋中期东布洲涨连当时长江口北翼陆嘴之前。  相似文献   

19.
秋高气爽的季节,我们来到有"川中第一龙镇"之称的古镇四川资中罗泉。依山傍水的罗泉镇,一色青石铺就的五里长街,一面靠山,一面临水,靠山一面为骑楼,临水一面多为吊脚楼一楼下是波光粼粼的珠溪河在静静流淌。  相似文献   

20.
李玉祥 《旅游》2012,(10):70-73
在太湖与钱塘江之间,有一富庶的平原——杭嘉湖平原。这里被人们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南浔古镇就坐落在这片土地上,它地处浙江北部湖州市东北角,与江苏省吴江市接壤,是江南现今六大古镇之一。南浔建镇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明代万历至清代中叶是南浔古镇经济最繁荣鼎盛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南浔又是一个巨富之镇,它还有另一个称呼叫"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都是指当时南浔因经营丝业而发家致富的豪富阶层,用动物来做比喻,是对拥有财富多少的形象概括。经济的富庶,带动了文化的繁荣,加上江南地区历来就有崇文重教的传统,这里人才辈出,书香不绝。现今还有名为"嘉业堂"的藏书楼,著名的"小莲庄"园林与多处中西合璧的大宅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