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本文围绕着陈独秀独特的性格取舍材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生动的陈独秀。陈独秀是怎样的一个人,同时代的人对他有过众多的论说,而与他相知有素的老友章士钊的描述,倒是惟妙惟肖,言之成理。他说陈独秀这个人乃"不羁之马,奋力驰去,不峻之坂弗上,回头之草不啮,气尽途绝,行同凡马踣"。其胸怀俊迈的抱负,奋不顾身的胆略,已经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在大革命失败后被逐出中共中央,对托洛茨基的理论深为信服,从此与中国托派有了长达10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抗战后陈独秀不齿于托派置民族危亡大局于不顾的做法而与之分道扬镳。在《陈独秀与中国托派》一文中,通过陈独秀组织"无产者社"与其他3个托派组织的关系,对中国托派的情况及陈独秀本人那一段特殊的历史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3.
余音 《文史天地》2012,(11):15-19
他的出生地并非"盐店巷";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第一人;他才是朱德的入党介绍人;他参与了南昌起义的策划;他的"关门弟子"是吴敬琏——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陈独秀历史地位的重新评价,像高语罕这样受陈独秀"牵连"、在中共党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历史人物,也拂去尘埃,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作为新文化  相似文献   

4.
正章士钊与陈独秀两人交往密切,早年曾一起革命,陈独秀创建中国共产党后,两人因政见不合而分道扬镳,但在个人感情上仍然彼此关心,诗书往来不绝,私谊长存。1932年,陈独秀被捕,章士钊多次出庭为陈独秀辩护,时人称章士钊"有古义士之风"。章士钊晚年在《与黄克强相交始末》一文中曾说:"吾弱冠涉世,交友遍天下,认为最难交者有三人:一陈独秀,一章太炎,一李根源。但吾与三人都保持始终,从无诟谇。"陈独秀  相似文献   

5.
正直,可爱到不怕揭自己短处,不怕出洋相,对人对己有什么说什么5月26日中午11时,漫画大师丁聪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304医院去世,享年93岁。丁先生"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不留存骨灰"的遗愿令人惊讶,他的老友们却都表示理解。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读书》  相似文献   

6.
麒麟 《文史春秋》2004,(8):17-18
陈独秀5岁时过继给叔父陈衍庶,陈氏家庭因陈衍庶的经营而成为安庆的名门望族。陈独秀虽是陈家的唯一继承,可是,他向来不问家事,视家产如敝履。1909年,陈衍庶因不识外经济协约,中了英商圈套而败讼,不得不变卖财产,家业也因之衰落。如此大事,陈独秀虽通晓英,却如无事人一般,听之任  相似文献   

7.
徐光寿 《安徽史学》2007,(5):117-120
马启民、任纪虎先生认为拙作《陈独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及特点》①在陈独秀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与民主的关系、社会主义需要不断深化改革等三个问题的论述方面,对陈独秀思想予以拔高,不符合陈独秀的本意,提出要与我商榷。其实,这些论述反映了陈独秀的真实思想,也是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中最具理论意义和现代价值之处。另外,拙作并不存在逻辑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郭辉 《安徽史学》2018,(1):162-168
近现代中国思想脉络中的十月革命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和意义,但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性似属后见之明,而非国人的"即时"反应。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陈独秀对十月革命的认知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陈独秀早年关于俄国的记忆,结合时势变迁,以及他的人生经历与心理变化,使其对"十月革命"的认知和态度几经转折,从最初的犹豫与彷徨,到坚定态度诠释十月革命的正面价值,晚年则走向批判。陈独秀对"十月革命"认知之心路历程也是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追寻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困境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徐光寿 《安徽史学》2007,(5):117-120
马启民、任纪虎先生认为拙作《陈独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及特点》①在陈独秀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与民主的关系、社会主义需要不断深化改革等三个问题的论述方面,对陈独秀思想予以拔高,不符合陈独秀的本意,提出要与我商榷.其实,这些论述反映了陈独秀的真实思想,也是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中最具理论意义和现代价值之处.另外,拙作并不存在逻辑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百年潮》2021,(4)
正开风气之先哲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国势一落千丈,给人们的思想带来巨大冲击。16岁的陈独秀,这个遵照"母亲的严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少年再也无心科举,他回忆当年:"天天只知道吃饭睡觉。就是发奋有为,  相似文献   

11.
张家康 《文史天地》2004,(10):16-21
悠悠道途上,白发污红尘。沧溟何辽阔,龙性岂易驯。陈独秀的这首诗,是他独特个性的真实写照。他一生在政治斗争中搏击,雄辩滔滔,轰轰烈烈,可是,最终却曲高和寡,形单影只。晚年,他僻居四川江津时,已是布衣蔬食,贫病交加。昔日的“不羁之马”,虽已是“气尽途绝,行同凡马踣”,但是,这个倔强的老人依然是特立独行,倜傥不羁,穷当益坚,至死不变。  相似文献   

12.
马丽春 《江淮文史》2022,(1):105-112
我重新练习书法五年后,某日路遇我老师,他看过我字后,忽然坐下来和我聊天,临了说,不妨学学陈独秀的字.老师是知名书家,他既这样说,想必有道理. 次日见一书画家,此公年轻时一夜顿悟书法之道,人未老,可字已有斑驳萧散的气息.问他对陈独秀的字可曾有过研究?他说没有.同日见到另一个业内人士,说起书画名家倒也滔滔不绝,独问到陈独秀...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在开除陈独秀的原因和如何开除陈独秀的问题上发生分歧和冲突,主要表现在共产国际远东局想给予尽量多的机会和时间,要求陈独秀承认错误,希望他继续保留在党内;共产国际远东局最后同意开除陈独秀,主要是因为陈独秀在中东路事件上否定了"保卫苏联"的立场,不能容忍.而中共中央政治局则更看重于陈独秀转向托派对本国革命和共产党的影响以及他反对中共六大路线.  相似文献   

14.
<正>陈独秀的一生有着太多的传奇,政治生涯坎坷曲折,情感世界缠绵裂变。他历经四次婚姻,尝尽了悲欢离合。目不识丁的高晓岚陈独秀是安徽安庆人。陈家世代"习儒,而功名俱未显"。陈独秀还不满2岁时,在私塾教书的父亲便去世了,家道败落、生活困难。陈独秀从小敏而好学,17岁那年参加县试、府试、院试,连过  相似文献   

15.
肖甡 《百年潮》2002,(2):12-19
打开过去的史书,大凡将陈独秀看作是一个反派人物,右倾机会主义的化身,大革命失败的罪魁祸首,不一而足.可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就是"这样"的一个陈独秀,从建党到大革命的6年间竟连任中共五届最高领导(一大是中央局书记,二大、三大是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四大、五大是中央执行委员会总书记),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陈独秀处于早期党的核心地位,表面上似乎难以理解,原因谁都不去说.因为陈独秀毕竟后来脱离了共产党,成立"托陈派",只好用他"并不是好的马克思主义者","当总书记是历史的误会",等等,加以掩饰,并希图以此表白,陈独秀不该担任中共最高领导人;他任总书记无非是中共的幼稚.其实,只要尊重历史而不带任何偏见,就不难发现,这种诠释,既缺乏说服力,也是对陈独秀和中共党史的不公正.  相似文献   

16.
正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的历史关系,早为人们注意,且有大量的论证。陈独秀曾说:"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之必然的产物,无论是功是罪,都不应该专归到那几个人;可是蔡先生、适之和我,乃是当时思想言论上负主要责任的人。"(陈独秀:《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重庆《中央日报》,1940年3月24日,第3版)陈独秀这番评论,可谓对蔡先生与五四运动关系的权威定位。但蔡元培本人在五四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建党问题上经历了从反对政党政治到成为中共党创始人的转变。由于他在党的创建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和贡献,中共"一大"当选为总书记。毛泽东对此评价认为",他创造了党,有功劳"。理清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关系,有助于正确评价和深刻认识陈独秀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8.
庞国翔 《湖南文史》2012,(12):38-38
1937年8月,陈独秀从国民党南京监狱中被释放出来。次年,因日本占领了上海、南京等地,他与夫人潘兰珍避难来到“陪都”重庆近郊江津县,辗转于乡下。到1939年5月27日,他迁居附近大户杨家石墙院,据说是受杨氏遗族之请,帮助杨氏整理遗著。陈独秀夫妇有了一个安身之处,但这里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对陈独秀这样一个既关心国家大事,又搞写作的人来说,犹如与世隔绝。外界的情况全然不知,为此,他整天坐卧不安,只好叫伙夫老焦每周去一趟江津县城,将他所订的书报和信件取回。  相似文献   

19.
<正>十月革命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陈独秀作为马克思主义主要传播者之一,其功绩和影响之大,世所公认。值得指出的是,陈独秀在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唯物主义态度和求实精神。他认为马克思具有"实际研究"和"实际行动"两大精神,我们应"以马克思实际研究的精神研究社会上各种情  相似文献   

20.
曲沐 《广西文史》2002,(2):44-47
二十世纪之初,曾是中国思想化界最为活跃的时期。被誉为“本世纪十年代后期中国思想化界的三个巨人”的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不仅都是“新化运动”(胡适称之为“中国艺复兴运动”)的主将,而且对《红楼梦》这部旷世杰构的小说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蔡胡二人都是赫赫红学名家,陈独秀却淹没无闻;其实,尽管他的论红字不多,但其见解却自有其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