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雷与母亲     
傅雷的名字是与法国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读者正是通过他的翻译,才得以阅读和欣赏这些文学大师的著作。除却这些大师皇皇巨著的翻译外,他在美术史、音乐理论、文艺评论等方面都多有建树。他身后出版发行的《傅雷家书》,更是一版再版,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欢迎。这样一位至今仍然广有影响力的文化大师,又有着怎样的童年和怎样的母爱呢?  相似文献   

2.
一1966年9月2日夜,著名翻译家傅雷与他的妻子朱梅馥在经过四天三夜的批斗会后,决定不再苟活人世。傅雷一生,以其优秀的文学素养,忘我的奋斗精神,翻译出33部外国文艺名著,将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梅里美、丹纳等文学巨匠的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由于他出色的翻译,使《约翰·克里斯朵夫》、《巨人三传》等作品深入人心,影响了无数的中国人。可是,在当时的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尊严却受到无情的践踏与侮辱。傅雷无法摆脱这样的遭遇,他又是那样一位视人格为至高、性情如烈火般的人,又是那样存有“死谏”之精神、能敏感而冷静地看清这个世…  相似文献   

3.
陈煊赫 《神州》2013,(24):8-8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最重要的作家,而《高老头》也是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法国大文豪,一生创作了91部小说,合称《人间喜剧》,该书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文学史对他的评价很高,说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5.
兄弟未了缘──傅雷与刘海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短短的一生中,傅雷先生共翻译西方文艺名著33部,奠定了他作为中国近代以来杰出文学艺术翻译家的基础,但他作为艺术评论家,与著名画家刘海粟先生之间的交往,却知者寥寥。 1927年12月31日,19岁的傅雷怀着读书救国的强烈愿望,辞别寡母,乘法国邮船“昂达雷·力篷”号离开上海。次年2月3日,抵达马赛港。他先在法国西部城市波安其小住半年,专门补习法语。8月份,他考进巴黎大学,在文科专攻文艺理论,同时到卢佛美术史学校和梭邦艺术讲座听课。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画家刘抗,经常一起去卢佛艺…  相似文献   

6.
脸谱     
<正>"嫉妒"司汤达的巴尔扎克1838年,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开始动笔写作,他只用了短短的52天,就写出了《巴马修道院》这部数十万字的世界名著。这惊人的速度,在世界文学史上极其罕见。同为著名作家的巴尔扎克在  相似文献   

7.
正提起巴尔扎克大家都不会陌生,作为一位著作颇丰的文学家,他留下了大量广为流传的文学作品。《欧也妮·葛朗台》是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之一,小说基于新兴资产阶级对金钱渴望的背景,刻画了葛朗台这个守财奴的经典形象。既然是描写守财奴,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当时使用的钱币。全书对钱币的描写并不算多,但却十分准确。下面就梳理一下书中提到的各种钱币(本文采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傅雷的译本作为  相似文献   

8.
著名的俄罗斯文学翻译家汝龙,带着他一生的执著走完他75年令人钦佩的人生道路,于1991年7月13日在北京去世。 汝龙作为中国翻译俄国文豪契诃夫作品的权威,这是众所周知的。契诃夫与俄国许多大文豪的文学创作,曾作为很重要的精神食粮养育了几代中国知识分子,人们通过汝龙认识了契诃夫的智慧、执著和幽默诙谐,契诃夫通过汝龙在中国人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汝龙对契诃夫的钟爱和执著令人想起莎士比亚翻译家朱生豪,四十年代的朱生豪甘愿忍受贫穷、病痛、饥饿甚至不惜生命而埋头翻译莎士比亚早已经传为文坛佳话。就像朱生豪与莎士比亚、傅雷与巴尔…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人间喜剧》中现实主义精神的历史渊源、作者的创作背景、叙述方式等问题上,主要选取了巴尔扎克最具代表性的《巴黎生活场景》与《外省生活场景》中的部分小说进行读解,研究了现实主义风靡近代法国文坛的各种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同时也探讨了这种艺术手段在文学描写中的实践应用。对于现实主义精神在巴氏小说中的侧重点,则是针对"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分别解读了巴尔扎克作品中的人物刻画,艺术表现手法,思想内涵等方面,意在引起广大读者对现实主义风格小说的兴趣,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阅读切入点,也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现实主义精神在近现代小说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他以俄文翻译家、著作家著称,是解放前国统区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之一。他翻译的《恩格斯军事论文选集》是我国翻译出版的第一本恩格斯的军事论文集;他翻译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是我国最早的审美学译作;他翻译的《原始人的文化》对研究我国史前社会史极有参考价值,深得历史学家翦伯赞的赞许;他翻译的莫洛特夫《在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单行本被上海一杂志社列为1935年国内十大出版物之一;他的著作、翻译甚多,仅出版的就有五百多万字。他就是焦敏之,让我们通过焦敏之故人撰写的《翻译家焦敏之的人生历程》一文,对焦敏之生平作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1.
《驴皮记》是巴尔扎克哲理研究类小说的代表作。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巴尔扎克采用现实主义和神秘怪诞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着重塑造了主人公拉法埃尔·瓦朗坦的人物形象,通过以瓦朗坦为主的人物活动,向读者展示了人生的哲理。巴尔扎克对人生意义的具体理解是什么呢?他站在哲学高度所进行的理论概括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通过对其代表作《驴皮记》中主要人物的分析来了解。拉法埃尔·瓦朗坦是《驴皮记》中的主要人物,他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受到父亲的严厉管教,到二十岁时,还不曾到上流社会厮混过。他有种…  相似文献   

12.
父爱的悲剧     
陈爽 《神州》2012,(21):46-46
《高老头》作为巴尔扎克批判现实主义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人间喜剧》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深刻地反映了复辟王朝的法国社会中,在金钱统治与拜金主义风行下所导致的一幕幕人间悲剧和惨案。《高老头》父爱的悲剧,即是一个典型的悲剧缩影。  相似文献   

13.
大约在十多年前,看过戈宝权先生写的《鲁迅和外国作家的友谊》一文。据戈氏掌握的有关资料,最早译介鲁迅作品到国外的,一说是翻译家曹靖华的俄译,一说是俄国的中国文学研究者瓦西里耶夫(汉名王希礼)。1925年,当时王希礼在河南开封国民第二军俄国顾问团当翻译员,他开始用俄文翻译《阿Q正传》。鲁迅曾应他的请求,写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我一直以为王希礼是译介鲁迅作品第一人。不久前,友人来访,谈到20年代浅草社的发起人之一、新文学早期小说健将林如稷在1976年初,在他生命濒于垂危时,对他儿子林文询讲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亲身经历的…  相似文献   

14.
《百年潮》2021,(8)
正2021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也是茅盾诞辰125周年。茅盾是鲁迅的知音。茅盾于1927年写的《鲁迅论》,立足鲁迅作品评论鲁迅,他的评论客观求实,长期以来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鲁迅研究史上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有相当的权威性,至今仍没有丧失它的价值。为什么写《鲁迅论》茅盾是鲁迅的知音。早在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时起,茅盾便对鲁迅作品产生兴趣。那时茅盾22岁,入职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已满两年,也小有成就,翻译了美国作家卡本脱《衣·食·住》、  相似文献   

15.
胥青云  房永彬 《神州》2012,(34):211
《高老头》是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代表作品,它真实再现了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揭示和批判了法国社会金钱支配下资产阶级道德缺失和人性的冷漠无情,并展现了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可称得上是"法国社会的风俗史"。我将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被恩格斯誉为"现实主义大师"的法国作家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的一生是在贫穷、负债和困顿中度过的;是在"最残酷的困境中,在完全孤单、绝对没有半点安慰的气氛里,从事超过自己力量的工作"。在他51年的生涯中,只有两三年不愁钱,事业上没有困难。一1799年5月20日,巴尔扎克出生于法国西部城市都尔一个资产阶级家庭。1814年,他到巴黎攻读法律,曾在诉讼代理人和  相似文献   

17.
巴一熔 《古今谈》2004,(4):10-13
巴金1928年从法国回来,黄源1929年自日本归国,两个学青年在上海会合,从事写作和翻译。巴金以创作为主,也翻译,后来和吴朗西在上海开办了化生活出版社。黄源以翻译为主,后来到鲁迅、茅盾领导的《学》和《译》期刊作编辑工作。1927年,黄源在劳动大学、立达学园为鲁迅的演讲作记录,  相似文献   

18.
"父亲性格太直,也太天真,他的最大缺点就是不会做人。""新版的《傅雷家书》中,增加了一封父亲写给哥哥的信。"……4月7日,傅雷诞辰100周年,其次子傅敏向本刊讲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往事。  相似文献   

19.
梁实秋作品《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入选新版语文教材,鲁迅作品由原来的5篇减少为3篇,只剩下《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近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的"变脸",再次引发各界热议。如何看待鲁迅作品?近年来鲁迅作品在教材中逐渐减少,原因是什么?本刊就此采访了广东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他是国内民办教育界的先驱之一,已有近20年办学经验。  相似文献   

20.
陈昉 《丝绸之路》2011,(16):85-87
作为翻译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电影翻译为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重视。本文采用法国释意派达意理论的观点,即翻译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选择了三部中国观众熟悉的法国电影《虎口脱险》、《两小无猜》、《阿黛拉的非凡冒险》的中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以它们的中、法剧本为语料库,试图证明这一观点在电影翻译中也是最重要的准则——电影翻译的目的就是传递信息,并通过对电影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声音、画面的分析,提出电影翻译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