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吉国秀 《满族研究》2006,(1):99-102
清原镇是一个以满汉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镇内民族对族际通婚的态度经历了从族内婚到族际通婚的转变。其中,满汉间的族际通婚出现的较早,并且广为居民接受,这与满族在满族自治县中的主体位置,人口的规模以及历史上的原住民身份有着一定的关联。相比之下,朝鲜族与回族的族际通婚现象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出现。清原镇的个案说明,宏观结构论可以用来解释民族聚居区的族际通婚。  相似文献   

2.
苏联成立后,俄罗斯人和其他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有了较大发展,并且具有非本土俄罗斯人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比本土多、俄罗斯族女性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比男性多、族际婚姻的稳固性程度不高、混合家庭的后代一般选择俄罗斯族为其族属等主要特点。俄罗斯人的族际婚姻不仅扩大了俄罗斯民族语言和文化在其他民族中的传播,也促进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族际通婚是研究一个国家、地区的族群关系紧密程度的重要尺度。影响族际通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基于新疆族际通婚的现状和重点分析了影响新疆族际通婚的文化因素,主要涉及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  相似文献   

4.
金建国以前及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女真人相继实行氏族外婚部落内婚和部落外婚的婚姻形式,建国后随着占领空间的不断扩大,与契丹、汉等民族交错杂居,女真人开始族际通婚,并受汉文化影响出现新的婚姻形式。  相似文献   

5.
达斡尔族是契丹民族的后裔。远在辽代,契丹的经济文化都有相当发展,已进入封建社会的初级阶段。金灭辽之际,一部分契丹人北徙到黑龙江中上游至外兴安岭的广阔土地上,自称“达古尔”或“达斡尔”(其意思为“原来有国家的人民”或“原来国家宫廷的人民”),在此重建家园,又开始了新的生活。达斡尔族是历史悠久和文化发达的民族。他们在北徙黑龙江流域的时候,也把契丹故国  相似文献   

6.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宇丈部。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给等。其含义众说纷纭,通行说法为“镔铁”之意。契丹兴起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这里也是我国古代北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芩文主要介绍了契丹民族起源的传说“白马青牛”,契丹的起源地,契丹的族源,以及契丹的族称。  相似文献   

7.
契丹族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宇文部。契丹,汉译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给等。其含义众说纷纭,通行说法为"镔铁"之意。契丹兴起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这里也是我国古代北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契丹民族起源的传说"白马青牛",契丹的起源地,契丹的族源,以及契丹的族称。  相似文献   

8.
评《契丹族文化史》张国庆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颇具影响的北方民族,兴起于元魏,消亡于蒙元,历千余年。契丹人曾建立辽、西辽和后西辽三个王朝政权,活动范围达及西域、中亚及西亚地区。契丹民族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考察契丹民族的种种文化现...  相似文献   

9.
《攀登》2017,(3)
文章以青海省两市六县婚姻登记档案为例,通过1994-2015年间城镇居民民族通婚的登记结婚与离婚数据,尝试分析青海省世居城镇居民的"互嵌"情况,并附以田野调查数据加以验证,研究当地居民的民族通婚情况与意愿,以期对当前青海省主要世居民族城镇居民的族际关系质量和族际社会整合程度作一判断。  相似文献   

10.
回汉民族的族际通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在出现了很多的民族融合现象,特别是在内地民族的杂居地区,这种现象就更加的明显了。本文笔者仅仅从山东泰安地区选择一个小村落进行研究,该村落的显著特征就是回族和汉族共同居住,而且只是从族际通婚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以此为研究点来说明民族融合的现象,并且简单分析出其原因和特征。  相似文献   

11.
罗康隆的《族际关系论》从民族、文化、生境的关系出发,通过对族际关系中文化的调适、互动进行理论研究,向人们展示了一副由各民族的文化网络所组成的复杂族际关系网络图。本文认为该书充分把握了族际关系的发展规律,灵活运用体现时代性的研究方法,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有深刻的启迪,有助于人们用发展的眼光对文化进行全新的认识,并充分掌握族际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述律杰是元代著名的契丹儒将,其人与多族文士有所交往,而且友人层次高、情谊笃,以他为中心,构成了较为庞大的多族士人圈。多族士人间的互动丰富了元诗的内容,影响着诗歌的美学风格。时人对述律杰"诗书名将"的定位,亦可窥见契丹这个行将融合消失的民族在元代之文化流衍与契丹人在中国多民族文化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北方由契丹族建立的辽朝(916~1125年)在中国封建王朝和民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契丹族金银器动物纹饰的研究 ,深入阐述了它的种类和特点 ,并将契丹金银器的动物纹饰与匈奴、鲜卑、突厥金银器动物纹饰进行对比 ,论证了契丹族金银器动物纹饰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揭示出草原文明鼎盛时期的契丹族在文化上所占据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以第四代隶横帐季父房为分界线,辽代玉田韩氏家族的婚姻对象有了质的变化,前三代是以普通萧氏为主要联姻对象,自第四代起,韩匡嗣家族基本上只与国舅萧氏拔里氏通婚,韩匡美、韩匡胤子孙的结婚对象则逐渐以汉人世家大族为主。契丹皇族与后族是两大稳固的通婚集团,各汉人世家大族也彼此互相联姻,再通过玉田韩氏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结,契丹皇族、后族与汉人世家构成一个庞大的姻亲集团,统和二十三年契丹统治者纳玉田韩氏入横帐季父房的深层目的即在此。这个姻亲集团同时又是把持辽朝政权的政治联盟,其对于辽政权国祚昌绵的作用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6.
论契丹民族华夷同风的社会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契丹民族的历史观、民族观、社会观、道德观等方面论证了契丹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辽政权是属于南北对峙时期的北方民族政权。契丹王朝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教育诸方面,基本上继承了中原汉制并有所创新,体现出中华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及契丹族华夷同风的社会风貌。而日本学者所宣扬的“契丹王朝是胡族国家”,“辽朝是在中国史系列之外存在的国家”是完全不符合契丹族历史发展的实际的  相似文献   

17.
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建了契丹政权,后改国号为辽。在辽朝管辖境内的居民,有作为主体的契丹族,还有汉族、渤海、回鹘、奚、女真等民族。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不朽的文化,尤其是最初以狩猎、畜牧为主要经济的契丹族,在与汉人的交往和杂居中,学习了许多先进经验,不断丰富、发展和壮大自己,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中原王朝封建史家所谓以汉族为主体的正统观念作祟,对少数民族历史记载不多,且多加歪曲。更因为辽朝统治者书禁极严,流传文献较少,以及元代所修《辽史》时间仓促,疏漏谬误甚多,致使研究辽代历史,尤其是契丹族史倍感资料困乏。因此,考古资料便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墓葬壁面装饰,即墓壁、棺壁等各部位的绘画、雕刻、仿木结构建筑等,是其它资料不可比拟的最形象、最确切、最真实的资料。故笔者选择了建国以来发现的辽代契丹族重要壁面装饰墓葬进行研究,限于篇幅,本文仅就13座墓葬的族属及分期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契丹王朝官方叙述中的建国前史与历代中原文献的相关记载在空间、时间两方面均存在巨大矛盾,其背后隐藏着罕为人知的历史本相:阿保机家族是在唐开元年间才加入契丹的后来者,该家族取代契丹旧部建立王朝后,以自身家族史作为民族集团的历史,自然与此前500余年间契丹的实际衍变过程大相径庭。在政治体研究的视野下,从来没有哪个家族天生就是民族集团的统治者,但他们获得最高权力后总热衷于将本家族的历史打扮成整个民族史的模样。发掘统治家族史与民族集团史间的区别与断裂,对于重新审视北族王朝的历史记忆具有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族之间互助合作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新疆塔城地区各民族杂居分布、经济互补、文化频繁交流,构成了族际互动结构性特征,族际合作的主要类型是自发合作.伴随以定居为核心的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转型,牧民生产生活从传统社区向公共领域转变,传统自发合作也向现代社会契约合作类型演变.辽宁对口支援塔城地区,既是一种扶助政策,更是在政府引导下的族际合作过程.  相似文献   

20.
在二战以后频繁的族际冲突中,一族男性集体地对另一族女性进行性侵犯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种特殊的族际性暴力有其复杂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它是极端民族主义和男权性别歧视混合交织的产物,其目的是要摧毁敌对方男性群体乃至整个民族的自尊。对异族妇女的强奸也常被用作强制性的民族同化或种族灭绝的手段,通过操控或毁灭对方民族妇女的性和生育行为来征服这个民族。在这种民族主义非理性化的场景下,女性的身体和形象作为民族的象征而承受着敌对双方男性群体的双重压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