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什么是大事?有党委政府执政的大事、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人民群众创业的大事;有一国大事、一省大事、一市大事、一县大事;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的大事,笔者所理解的大事就是这三种类型的大事、四个层次的大事、五个方面的大事,这些大事同国计民生相联系。虽然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大事,但很难记到志书的大事里面去。什么是大事记?顾名思义,就是记大事,不记小事。  相似文献   

2.
张炜 《神州》2014,(3):183-183
在数学学习中,记忆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记住必要的知识,不是只懂不记,就是只记不用或死记硬背。数学的理论性和逻辑性是非常强的,必须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好记忆,在记忆中深化理解,以"记"供"用",在"用"促"记",本文从学生兴趣,教学方式、策略和技巧等方面介绍了几种提高学生记忆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专记是就某一个专题展开深入记述的一种形式。它是纪事本末体在二轮志书中的具体运用,是修志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产物。专记的内容应是本区域内独有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大事、要事、新事。它是在志书体例的允许范围内,充分地利用背景资料、概括性资料和典型资料,着重记述一特定事物在本区域内发生、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以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所表现出来的地情特色和时代特征。下面就从专记设置的可行性、专记编写的内容、要点和注意的问题谈点初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特载源于报刊和新兴年鉴,专记源于旧志杂记,大事纪略源于志书纪事本末体。上届修志尚无特载体裁出现,专记也不多,而大事纪略体裁则有几本志书予以实践,并得到理论界的重视与赞同。从内容和形式看,特载与专记没有大事纪略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5.
“纪事”或日“记事”是编修史志的基本方法,章学诚将方志内容列为“四体”:“纪”、“谱”、“考”、“传”,将纪事列在首位。纪事在史志中运用很广,史志中“大事记”或“大事纪述”就采用系年纪事的方法。“大事记”与“大事纪述”的区别是,前侧重在编年,只记发生的事情,不讲事情发生的全过程和前因后果,如《春秋》记事和《史记》所列“大事年表”;后虽有编年,  相似文献   

6.
人物简介记在世人物是变相为生人立传,不符合生不立传原则。记在世人物应用以事系人法,在行文中记下密切相关的人和事迹;也可以入人物表、人名录,或在编章中集中较完整地记人。  相似文献   

7.
“特载”源于报刊和年鉴,“专记”源于旧志杂记,“大事纪略”源于志书纪事本末体。上一轮修志尚无“特载”体载出现,“专记”也不多,而“大事纪略”体载则有几本志书予以实践,并得到方志界的重视与赞同。续志出现“特载”、“专记”的体例设计,也有个别志书予以实践,从其形式与内容看,“特载”与“专记”没有“大事纪略”的体载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8.
何谓大事?简单地说,就是一定区域内或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对当时或以后具有较大影响的、关系全局、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大事记就是对这些事件的概要记述。本文就续志军事志中编写军事大事记应把握的属性、体裁问题作些研究。  相似文献   

9.
南朝宋邓德明《南康记》,是成书较早的江西地志,应撰于刘宋元嘉中期,大约亡佚于宋元之交或元代。今《南康记》辑本有涵芬楼《说郛》本、宛委山堂《说郛》本、《汉学堂知足斋丛书》本及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本。4种辑本,或不著作者,或未明出处,或误辑、漏辑。今存邓德明《南康记》佚文32则,其中所载南康地区之山川地貌、物产资源,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所蕴含道教思想的内容、民间传说以及山水描写,又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0.
志与史二者相辅相成,志中有史是地方志发展的必然。在续修地方志中要充分发挥史体优势作用,以史驭志、以史补志,适当增设历史纪要或大事纪略、小序,引用特载、特记、专记,并设前志补遗正误。  相似文献   

11.
朱秀芹 《神州》2011,(8X):89-8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有许多新的变化,他们关心国内外大事,渴望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方针政策;他们思维活跃,面对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和拜金主义问题,在人生价值方面产生诸多疑虑;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求甚高,不满足于背条条、考条条,希望教师能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情理交融地解除自己的思想疑惑。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首轮志书中存在的四个弊端:一是重经济轻人文,二者比例失当;二是重宏观轻微观:三是只记成绩,不记失误,只记经验,不记教训;四是篇幅过大,面面俱到。作者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并提出在第二轮修志过程中加以避免。  相似文献   

13.
萧志善 《福建史志》2006,(5):23-24,52
一、要掌握大事记的记录范围和标准 所谓范围.含义有二:一是时间范围,就是起止时间。二是空间范围,即地域性,超过地域(含所辖县市)范围的事不记.但对于这个地域里的人在域外的大事要记.如中国烟草总公司派员参加在津巴布韦召开的年会。  相似文献   

14.
卜辞■(■、■)、寻(■、■)、谭(■)诸地,尽管读音相近,但所指实不相同。■地在鲁中泰安东南,或与商周时期的姒姓斟寻阝氏相关;寻地在鲁北章丘附近,殆为子姓寻阝氏的族居地;谭地在鲁东沂水县北部,即《春秋》经传所记谭子国的所在地。此类卜辞地名的考定,有助于武丁时期军政大事及商代民族等重大问题的重新梳理,过去所论定的西部族群,如土方、■方和方方等,都应该在殷墟以东区域寻找。  相似文献   

15.
<正>笔者曾在《中国地方志》2003年第4期上发表了《特载、专记与大事纪略》一文,反对志书使用“特载和专记”,得到志坛有些新朋老友的赞许,《新疆地  相似文献   

16.
明人士、商互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十六、十七世纪的明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异于往昔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的表现是那样明显,已不必象有些学者所探讨的:“风起于青萍之末。”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异于传统的变化早已在十五世纪、甚至早于十四世纪晚期即已发生。进入明代,这种变化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有长足发展。当时的人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到这种变化,并由一些敏感的知识分子表达了一些被世人目之为“怪诞”或“异端”的想法和议论。而社会中人,则在他的行  相似文献   

17.
1939年天津租界危机期间,英国根据欧亚局势的演变和美国态度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其远东外交政策.本文通过对英国在天津租界危机中的外交折冲的研究,展现危机中的英国既不甘于放弃其在远东的权益,又不愿与日本走向军事对抗,因而推行了一种既支持中国抗战(主要是道义上的支持),又对日妥协的双重外交政策.这一政策从表象上看,充满着矛盾与反复.但在这一复杂表象的背后,则是英国试图以最小的代价在远东获取最大利益的现实主义考量,也是英国外交传统中的民族国家利益至上这一核心原则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米冠军 《收藏家》2009,(5):47-50
在汉代画像石、砖中,常见到由圆环(或璧)与十字(或菱形)相组合的装饰图案,为了行文方便,我们统称其为“十字穿环”图案。若从艺术构图的表象上考察,这些简明、对称、均衡、美观的几何图案似乎仅仅是一种装饰.  相似文献   

19.
部分志书、志稿在一些具有关联性的问题上,因把握不准,造成应记内容的缺漏和不应记内容的重复.为改进提高,谈以下意见供志界同仁参考.一、境域变化与行政区划境域变化与行政区划,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记述时就应各有侧重,错开角度记述.境域变化,着重记面积  相似文献   

20.
方志所记是一方之事,是限定在一定地域内的,非己之事不写,境外之事不记。这是方志的特征,但我以为记事守界也应辩证地对待,应根据本区域内存在的实际情况具体对待。 塔城市是地区机关所在地,我们在制定《塔城市志》篇目时,最初认为,《市志》只能记述本市管辖的各方面的事业,对于外界之事一律不反映,后经反复斟酌、讨论,认为如只记述本市管辖范围内的事业,反映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