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梅采茶戏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流行湖北黄梅、江西九江、安徽怀宁的长江两岸50余县的黄梅戏,是在黄梅流行的民歌小调、田歌贩腔、采茶歌的基础上,在湖北清戏、江西湖口高腔及汉剧、昆曲的影响下,与黄梅流行的说唱文学、民间舞蹈、岁时风俗、启蒙读物等相结合而逐步形成的民间地方戏曲,它俗称黄梅调、黄梅采茶调及黄梅采茶戏,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地方剧种之一,是长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据黄梅戏老艺人告诉我:1764年,黄梅县洪水泛滥,成群结队的灾民背井离乡,顺长江而下,流浪到安庆地区的宿松、望江、怀宁一带。他们用黄梅县的采茶调挨门叫…  相似文献   

2.
邢秀娘小传     
1962年5月20日至26日,采茶戏老艺人佳友林、海重喜在会上介绍清代至民国年间黄梅县老艺人生平事迹时,说听前辈艺人罗运保、梅金玉、帅师信说:道光年间黄梅有个女艺人叫邢秀娘,戏唱得好,人也顶有名气……时隔20年的1982年春黄梅县杉木乡桂贩树茂匠桂光文说:1961年秋天,他在孔奎及镇郊邢大墩等处,帮人修补蔑器。在墩上和茶馆里喝茶的老年人谈:清朝道光年间,孔垄邢大墩出了个女戏子,叫邢秀娘……根据三位口碑材料,综合整理成文。邢秀娘,女,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人。生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左右。少时跟随兄嫂学唱采茶戏,打连…  相似文献   

3.
柯火英师傅,是黄梅采茶戏民国年间有名的坤旦,生前我曾多次访问过她,听了她的从艺介绍,我觉得她们母女俩,为黄海采茶戏所作的贡献,应当留于后人。柯火英生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黄梅县柯思潮人。少时随父在湖上打鱼,爱唱渔歌和民歌小调。民国4年(1915年),嫁给采茶戏艺人张柏林。家虽贫寒,但夫妻和睦,双双在九江、波阳、瑞昌、湖口等县唱道情,打连厢,靠卖艺谋生。民国12年(1923年),正式拜邓花子为师,搭班唱戏,主演小旦。柯火英身材窈窕,五官端正、秀美,银齿明眸,是一位漂亮的女演员。她性格冷静,平时很少讲话,…  相似文献   

4.
黄梅县在咸丰至同治年间,出了一位采茶戏名优“帅不论”。时隔56年,又出了一位“桂不论”。他就是近代黄梅采茶戏的著名老艺人桂三元,浑名桂瘪嘴。他是黄梅县溜港镇桂坝村人,生于民国3年(191年),出身贫寒,父亲是个佃农,音唱采茶戏,能唱道情。因家里无田可种,于民国23年(1934年)请名五许连喜结桂三元教戏。他严守父训,尊师重艺,在学戏期间认真、刻苦。许连喜在他家传艺时常到深夜,家里无钱买肉招待师傅,他只好到湖塘里捕鱼、钓甲、捉鳝为师傅加餐。桂三元少时营养不良,身材矮瘦,嘴稍瘪凹。但眉清目秀,身体匀称;天资聪慧…  相似文献   

5.
徐长林小传     
徐长林,黄梅县小地镇虞菜园人。生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二年在私塾读书。他对“五经”、“四书”及“八股文”没有兴趣,背着家长和老师“偷”读通俗小说和说唱文学作品,为学唱采茶戏打下了良好基础。民国元年(1912年)开始学戏,师承关系不清。他学戏聪明,一晚上可以学一折小戏,师傅口传,他除心记外,还用笔录。他五官端正,中等身材,眉清目秀,嗓音宽厚,主演小生恰到好处,是民国初、中期黄梅采茶戏著名的小生之一。他的拿手戏有《山伯访友》、《董永卖身》、《白布楼》、《白扇记》、《卖水记》、《吴三保游…  相似文献   

6.
一、广济、黄梅一个调广济县民政局退休干部、原县文化馆文艺编辑陈必生,在他主编的《广济县文化志》油印稿中有这么一章:“在清末至民国初期,大金、四望、阳城等地区均有临时采茶戏班,在逢年过节期间就地自唱自乐。到了民国29年(193年)四望地区采茶戏艺人刘方生、邹金炎等人先后组成各有10多人的采茶戏班,每年在春节期间和插秧、割谷‘上岸’后到全县各地演出。其演出报酬,按天计算,一天为一本戏,戏价为银币20元左右,由筹备演戏的村庄按户摊派。”根据采茶戏艺人代代相传,采茶戏是采茶山歌和民间田间山歌逐步演变而成的。我县…  相似文献   

7.
黄梅采茶戏形成年代的几种说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梅县老艺人对黄梅采茶戏形成的年代,有3种说法:一是起源于唐代,根据有2点:1.黄梅艺人拜师铺堂(办拜师酒叫铺堂)时,要用红纸写上“唐王敕封铁板桥风火院田郭窦老郎之神位”,两边写“清盲童子,鼓板郎君”的对联。有人说:“田、郭、窦是采茶戏小生、小旦、小丑的祖师爷。是他们第一次将采茶戏搬上地台演出。2黄梅采茶戏后台班规:“丑角不发笔,旦角不上妆”,是因丑角的祖师爷是后唐庄宗李存因所致。但以上2点说黄梅采茶戏起源于唐代是不力的。艺人拜师供田、郭、自为老郎,如铁匠崇拜李老君,木匠尊鲁班,酒人敬牵杜康一样,说…  相似文献   

8.
一、黄梅人在涂家埠唱道使江西省永修县徐家埠镇四居委会老居民蔡菱香说:我73岁,生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世居徐家埠。明、清两朝我们县D4建昌县,民国3年(1914年)改为永修县。建国前镇上及全县流行两种戏,一是赣剧,叫饶河调,这是“写”来唱的;另一种就是采茶戏,又名下河调,演唱者多半是湖北黄梅人。他们逃荒到这里,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用道情连厢配合演唱。卖唱方式有几种:①沿门卖唱。他们穿街过巷,沿门敲着道清简、打着连厢,清唱大本戏,如《方卿借银》、《山伯访友》中一、二段,讨点吃的和钱。我从民国13年(1924年…  相似文献   

9.
黄梅戏班中有两句行话,或者说是班规,即:丑不发笔,旦不上妆。其含义是:不管在哪个台脚唱戏,总是由丑角行当的演员先勾脸,其他行当才能化妆,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李存勖在宫中与梨园子弟作场时,唱过丑角,自封外号“李天下”。热爱丑行的能利华师傅以此为荣,向我介绍了他的艺术生涯。熊利华,浑名熊首,黄梅县五祖乡熊必胜村人,生于民国3年(1914年)。民国9年(1920年)至民国14年(1925年)在家乡读私塾。民国15年(1926年)至民国22年(1933年)种田、做小生意。民国23年(1934年)从黎六得启蒙学唱采茶戏。玩灯赛会,逢年过节他都…  相似文献   

10.
据我们的师傅罗运保、帅师信等相传,黄梅采茶戏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高腔与昆曲的影响。与我们一江之隔的江西省湖口县,从明朝中期到民国中期,高腔班子经常到黄梅县小池、孔垄、新开、分路、蔡山等地演出。只要戏班一来,采茶戏艺人就去赶台脚,看他们化妆、表演,对我们采茶戏产生了影响。如《戏牡丹})这出戏的路子,就与高腔本子完全相似;最明显的是演唱形式的人声帮腔、锣鼓过门、无弦乐伴奏,都是从高腔中学来的。高腔的服饰、化妆、表演程式及管理制度在采茶戏中也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清光绪初年,黄梅县有一位知县(姓名不详)…  相似文献   

11.
凡属“花脸”行当的演员,都很注意包公形象的塑造,著名黄梅戏艺人李世寿(1892—1939)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当年黄梅采茶戏舞台上著名的“活包公”,早年项雅颂“铺堂”不久,曾有幸跟他同台唱过二路小生,对其扮演的包公戏记忆犹新。本文根据著名黄梅戏艺人项雅领、余海先、熊利华、桂三元等人的座谈,以及在李世寿家乡调查的材料整理而成。李世寿家住南来岳武穆的四子岳震、五子岳霆避难的“五郎关”(今黄梅县大河镇杨梅岭)附近,从小就喜欢岳飞的故事和岳家兄弟的轶闻、传说,及长学成了岳家拳,是晚清至民国初期黄海采茶戏艺人中唯一…  相似文献   

12.
一、安庆黄梅戏的由来安徽省艺校黄梅戏科教师、黄梅戏名老艺人丁永泉,1960年9月17日对我说:解放前黄梅戏在安庆府6县都叫黄梅调,因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最早安徽艺人唱黄梅戏,其唱腔道白,都用湖北黄梅的原腔、土语,有些唱词因用黄梅话安徽人听不懂,就改为普通话演出。我在《养麦记》、《告经承》、《私情记》等戏中就是用普通话和黄梅话演唱的。大约到了光绪年间(作者注:可能还要早些),黄梅戏传到石牌之后,怀宁、望江、桐城唱黄梅戏的人多了,在道白上就改为怀宁话。黄梅戏大部分剧目,包括一套常演剧目,如《张朝宗告情》、…  相似文献   

13.
一、闽北三角戏与黄梅戏同出一摆1984年5月18日,我访问了福建省邵武市广播站会计、原邵武县三角戏剧团名演员罗火金。她向我介绍了如下情况:·她生于民国30年(1941年),原籍江西省南城,祖父时迁到福建光泽县城开酱园店。1958年她高中毕业,想考大学,由于从小生活在三角戏艺人之家,能唱几段三角戏,在剧团组织和老师们的动员下,她参加了三角戏剧团,唱小生。“文革”中剧团撤销,当了8年小学教师,后调到广播站当会计。她父亲叫罗雪官(1979年3月去世),14岁(1911年)时到光泽北乡从师学戏,是三角戏的名老艺人,除旦行外,小生、…  相似文献   

14.
黄梅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及鄂、赣、皖的采茶戏、三角戏、花鼓戏艺人习称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40年来,我经过向知名老艺人请教,长期、广泛地深入黄梅县及邻县各地进行挖掘、搜集,共获历代艺人演出的脚本230余本、出。其中正本戏103本,小戏、折子戏、串戏127出。黄海采茶戏传统剧目,主要是反映后生与小姐、农民与农民、小商贩与农村妇女等之间的爱情为主的民间生活故事。正本戏中也有10余本反映清官为民伸冤、除暴安良的故事,但没有历史、武打题材的剧目。少量开打的剧目,如《铁笼山》、《刘子英打虎》、《白扇记》、《乌金记…  相似文献   

15.
1952年上半年,我参加了黄梅县小地区戴家坝乡生产渡益工作组。插秧季节的一天在二郎庙桂家吃饭,认识了从九江回来探亲的黄梅戏鼓师桂友林。他是我们房东的堂叔,年约六十四五的驼背老头,我劝他搬回来,他说:“那边也不错。”1958年我正式从事戏曲工作,他也从九江迁回了原籍,我俩接触的机失就多了。从其他老艺人口中得知桂友林是黄梅采茶戏班有名的鼓师。1961年端午节后,我为了向他了解传统剧目的孤本,民国以前名老艺人的生平,以及他个人的从艺生涯,在他家住了7天。当时他的老伴已去世,身边只有一个不满16岁的养女,两间茅屋,几…  相似文献   

16.
我与余海先师傅在一起工作了5年,后来虽不在一起,但他仍是我从事戏曲工作的老师和顾问,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我所搜集的黄梅戏传统剧目,由他提供的将近1/3。尽管我们的工作都比较繁忙,但常在一起谈黄梅县戏曲界的往事和他自己的从艺历史。余海先,艺名“盖三县”,他的确是个名副其实的盖三县,黄梅县濯港镇余世显人。生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农历正月十九日。民国3年(1914年)开始学戏,年轻时唱小旦,中年改唱正呈,从艺50余年。是中国戏剧家协会武汉分会(现湖北分会)会员,曾连选为黄梅县3、4、5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县人…  相似文献   

17.
黄梅采茶戏的特点之一,是载歌载舞,特别是其中的百余出小戏,大部分是歌舞并重,它在萌芽、发展阶段,就吸收了民间舞蹈不少的营养,可以说民间歌舞是孕育黄梅戏的土壤和摇篮。故在传统的戏时节日,当农民们表演民间舞蹈时,采茶戏艺人也能配合表演,而农民们逃水荒到鄂赣皖毗邻地区时,表演戏中的片断歌舞,作为逃荒谋生的手段,也传播了采茶戏。与采茶戏有历史瓜葛的舞蹈,有龙舞、狮舞、采莲船、高跷、跑竹马、蚌壳精、打连厢、台阁、悬条(又名天故事)、推车等。上述民间舞蹈在《夫妻观灯》、《张先生讨学钱》、《闺女自叹》、《懒烧…  相似文献   

18.
一、黄梅采茶戏入典年代和流播198O年5月23日,我访问了波阳县文化馆赵南元同志。据地介绍:池是1959年开始从事文艺工作的,1960年成立波阳县采茶剧团时他搞音乐,后来稿编导,剧团缺演员,也参加演出。1969年剧团撤销,他随团并入县赣剧团,现在文化馆搞创作。他说采茶戏建国前叫三角班,又名“黄梅调”,相传明代中叶由黄梅县传到波阳。解放前黄梅县经常发大水,不少民间艺人,到翻阳湖两岸逃水荒,用道情、连厢等形式,将黄海采茶戏传到了波阳。一般来说事唱一本正戏,再唱“找”戏。正本戏如《珍珠塔》、《罗帕记》、《乌金记》等,小…  相似文献   

19.
我叫海重喜,浑名黄毛爹,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黄梅县孔垄区梅五房墩人。光绪二十四年(1889年)从梁松贵学戏,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式拜梁松贵为师,即在本县铺堂搭班,先唱小旦,后改唱小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与方七天结婚。她在娘家就学了一些采茶戏和小曲,逃水荒时打过连厢、唱过道情。与我结婚后,夫妻二人常年玩班子,真是“妇随夫唱”。我个子虽矮小,但身材较好,生来一幅细脸高鼻,一双双眼皮的大眼睛的女人份相,师傅们称我是“天生的旦角”。我在唱小旦时,主要剧目是《董永卖身》中的七仙女、《山伯访友》…  相似文献   

20.
黄梅县是黄梅戏的故乡,群众性演唱黄梅戏的活动极为普遍。自明、清以来,黄梅县就出现了不少临时性的班社,并一直延续到建国以前,乃至当今的县内某些农村。现就我所知的一些班社,简介如下。一、各种形式的班社1、道情班:是黄梅戏出现最早、延续最长的一种班社,一般是灾年灾民出外逃荒时,由能唱黄梅戏的灾民3人一班,5人一伙,手持渔鼓、云板、车锣所组成。一般是到赣东北、皖西、鄂东地区的一些乡镇,串乡走巷,沿门卖唱,演唱者没有行头,也不化妆,只清唱,其剧目主要是正本戏中的片断和折子戏、小出戏,也有唱全本的。演唱者多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