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我国人祭和人殉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祭和人殉,是古代两种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社会现象。根据考古、民族学资料和历史文献的记载,人祭是杀人来祭祀人格化的神灵和对山川等的自然崇拜。它是原始宗教的迷信活动。人殉是用人来为原始社会的氏族首领、家长及奴隶制社会的大小奴隶主陪葬。世界人类历史上各民族都存在过这种野蛮残酷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在我国究竟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是怎样发生的?人祭和人殉的形式、性质是什么?人祭的种类、  相似文献   

2.
郎晓玲 《民俗研究》2004,3(2):64-69
在西方文化起源时期,深深滋养于超自然之泉的古代人相信精灵世界的实有,他们感到自己就处在其中。上帝、天使、魔鬼和死人的灵魂是凡人用眼睛可以看到、用耳朵可以听到的。人们相信在另一个世界的存在秩序,因为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总是遇到它的代替品。基督教兴起之时,它从文学、哲学及社会现实中汲取古希腊、罗马的幽灵观念,从中寻找可利用的方面,为基督死后幽灵现世和最终复活寻求有力的论据,从而使人们转而相信基督,皈依其教。  相似文献   

3.
人殉,又称殉葬,是用活人为死者殉葬,或杀死后殉于墓坑,或生者闭于墓道内。《说文》无“殉”字,古籍多通用“徇”。“殉,从也”,即跟从,跟随。故以活人随葬死者日“殉”。人殉一般盛行于原始社会解体,阶级和国家出现的初期,是一种同人类的原始信仰特别是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联系在一起的极其野蛮残酷的陋习。人们为了让死者的灵魂有所寄托,将他们“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都与已死的占有者一起殉葬到坟墓中,以便他在幽冥中继续使用”。可见,殉葬,特别是人殉,在奴隶制时代的原始信仰的基础之上,又反映出阶级压迫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很难想象在美国这样一个高新产业的发源地,居然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坚持着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不用电,没有手机电视,坚持农耕,不相信高等教育(大部分人到14岁就不再接受教育),不相信现代交通工具,只穿最简单色系的衣服。他们是现代世界中的另类分子:阿米什人。  相似文献   

5.
马颖 《文物天地》2021,(4):58-60
丧葬制度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体现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有力佐证,兼具多样性、复杂性和神秘性的特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丧葬习俗之间有共性,亦有个性。“毁器”葬是形式各异的丧葬制度中的一种,其流行时间长、分布地域广。历史、考古资料证明,在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墓葬中就已经发现有“毁器”习俗的现象[1]。鄂温克族至今仍保持着若干原始形态,“不论死者是男是女,其随葬品一律都要砸坏一块,因为传说不砸坏随葬品,就将对活着的人不利”[2]。  相似文献   

6.
陶俑是一种随葬品,但又是人物雕塑艺术品。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诸如阶级关系、等级制度、风俗习惯、服饰装束以及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它也反映了一个时代雕塑艺术水准的高低。是研究古代历史最直观、最形象的实物佐证。俑的制作由来已久,它是从奴隶社会人殉、人祭制度演变而来的。据考古材料得知,人俑的制作殷商就已经开始,在安阳殷墟第十五次发掘时,曾发现三个带手枷的奴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征,是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的理论,它经历了"史前探索"时期和两次历史飞跃,这是由中国的历史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发展所决定的;它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和理论原则,将继续贯彻到中国未来的历史当中,继续塑造中国未来的历史,这种塑造的当前任务,主要是法律制度的建构与人的生活意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正>古时,人们相信死亡不是终点,灵魂会继续存在。为了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存乃至享受生活,产生了"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之风。明器是专为死者制作和使用的随葬器物,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其中俑是较为常见的品类。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西周晚期墓葬中已有以俑随葬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一、原始社会史在世界通史中的地位世界通史的任务,是就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具体历史事实,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恩格斯说:「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一)显而易见,人类的历史,是自人类一出现就开始了的。就生产关系说:「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二)就时间说,人类历史共经历了大约有百万年的时间,其间原始社会占时期最  相似文献   

10.
《文物》2017,(6)
龙山—二里头文化时期是中国历史乃至东亚历史的一个关键时段,此前和此后的中国处于两个世界。此前的世界体系在东亚,东亚的文明中心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此后的世界体系为欧亚,原来的新石器时代文明在核心地区衰落,处于欧亚接触地带的半月形地带兴起,在与豫西和晋南这一唯一没有衰落并保存了新石器时代以来复杂社会的区域互动中,形成了随后中原地区的青铜时代文明新格局。可以说,没有欧亚全球化带来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没有新石器时代核心区域的衰落,就不会有夏商周三代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1.
抗战前十年,民族银行业内部再度发生明显的新旧交替现象,我国传统银行的另一支重要力量——钱庄也随着新式银行业的创新发展而出现了整体性的衰落趋势。传统银行的衰落,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同时也是民族银行业近代化的必然结果。钱庄业的整体衰落表明,公司制银行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方向,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民族银行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2.
人殉,即以人从葬。兴于殷周时期,秦汉以后基本改用偶人或器物了。明初,曾再度发生。至明英宗时,下令废止人殉。然而,清初满族却仍实行人殉,特别是在清前三朝中,统治者为达到死后“事死如事生”的目的,死后用一些生人殉葬。殉葬者身份有高贵的妃嫔、官员,有低贱的婢女、女仆。主要对象是女性,兼殉男性。由于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影响,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在男女之间、主仆之间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妇女成为殉葬的主要牺牲品,即使是身份高贵的后妃,也逃脱不了殉葬的可悲下场。一、爱情殉葬品清朝历史上,最早生殉的记载,是太祖孝慈高皇后…  相似文献   

13.
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一个短命王朝,如何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秦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抛开千年评议之定论窠臼,站在一个宏观的高度纵观中国两三千年的历史长河,就会发现历史发展有其必然规律。史学家们往往钻入历史表象的迷魂阵,而文学家罗贯中倒颇看破一点门道,《三国演义》开篇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话虽不可称作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倒也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中国每一次较长时期的大分裂、大动乱之后,必然会出  相似文献   

14.
辩证唯物论认为,因果关系指的是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本质的联系。承认客观世界(包括社会历史现象)普遍地存在着固有的因果联系、因果规律,就是坚持唯物主义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史学领域来说,是否承认历史因果律即历史的客观必然性,是区分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一条标准。梁启超是审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创始人,曾就历史因果律发表过一系列见解。对他的有关论述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去了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近代国际关系史中极其重要的“东方问题”,究竟产生于何时?至今中外史学界还论说纷纭,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认为土耳其人出现在欧洲的时候,东方问题就产生了。如英国史学家P·达岗和W·米勒就是这种观点,他们还认为宗教原因具有首要的意义。法国东方问题研究专家Ed·德利奥同样把东方问题的历史溯源到拜占廷帝国时期。另一种认为东方问题产生于十八世纪后半期,结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土耳其当代著名史学专家E·Z·卡拉尔写道:“东方问题对于土耳其是西方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萨满教研究者普遍把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巫术宗教遗迹当作萨满教的早期例证.在这个意义上,萨满教和人类早期宗教具有相同的内涵,它等同于一般学者所说的原始宗教.世界上不同时期考古发现的宗教遗迹,对说明萨满教起源及其特点,有很多珍贵的东西,许多学者愿意选择考古证据来解释萨满教.考古学的优越性在于:它依据考古遗址和古老岩画保留的信息,向人们提供了人类智力机能的进化历史,以及与此相伴随的各种宗教现象的时间证据和宗教遗迹的观念内涵,乃至当时的社会组织情况.这些对于分析不同时期的宗教文化体系,都是极为珍贵的.本文主要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时期的遗址发现,世界各国在原始洞穴画、岩画的发掘成果,来研究萨满教文化的起点与发展轨迹,展示考古学对研究萨满教现象所特有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 满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古老的民族。满族是"满洲族"的简称,满族的祖先早在四千年前就聚居在长白山上。据《山海经》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肃慎人即为满族先民。在满族的众多文化之中,最渊远流长、最具特色的就要数满族的宗教——萨满教了。满族是一个独立的民族,有自己的信仰,就像其他民族崇拜"图腾"一样,满族人信奉萨满教。萨满教为我国的原始宗教之一,所反映的是原始初民时期的认识规律,是与人类社会前进相同步的。它主要分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跳神仪式等。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的古人有着非常强烈的历史意识,其中最特殊之处就是他们在世时就已视自己为未来历史中的一员,这可称之为"预参与历史"的意识。先秦预参与历史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作故"意识,即在世之人要在历史记载中为后人留下值得效仿的正面榜样;其次是"后嗣"观念,即把个人在历史上的永远存在寄托于连绵不断的直系血亲男性后嗣永存上的观念;再次是"入史"思想,即对自己将要以什么身份进入历史记载的明确认识和期待。先秦时期人的"预参与历史"意识与西方寄望于宗教而进入另一个彼岸世界获得"永生"的意识截然不同,对于我们认识先秦时期人的历史意识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八旗制度是清朝历史中颇具特色的一项制度,它是一项集政治、经济、军事等为一体的社会组织,中外史学研究者对此问题均有关注,并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仅就八旗内部的民族关系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八旗内部的民族关系是不平衡的,八旗满洲处于核心地位,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次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经过近三百年的涵化,他们之间的民族界限逐渐消失,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20.
先秦从死从葬制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殉葬制度的产生和流行,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夏王朝的情形现在还不清楚,而殷商和西周两代以人殉葬的现象十分普遍。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因奴隶主身份及社会地位不同,殉人的多寡也有显著差异。少则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