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濛 《神州》2013,(21):282-28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增多,农村养老问题成为新时期农村和谐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农村养老面临的症结,探索新型养老模式,为解决我国农村养老提供合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面对当前中国沉重的"未富先老"养老压力,人口老龄化,高龄化以及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我国的养老机构与老年人的赡养需求矛盾凸显,现有的赡养机构不足以容纳并充分满足城市老年人的赡养,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问题亟待解决。在这种形势下,文章以英国社区照顾模式为鉴,探讨发展"社区照顾与服务"养老模式是中国城市养老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赵飘飘  吴春宝 《攀登》2011,30(3):43-46
本文立足"百村观察"的数据平台,通过对全国20个省68个村1942户农户的调查,探讨了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对于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认为年龄、健康状况、家庭居住地、家中子女数都影响了农民对养老方式的选择,并由此看到,传统家庭子女养老的方式正在被社会养老所改变。  相似文献   

4.
毛俊雪 《区域治理》2022,(5):213-216
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流、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互助养老模式因其地缘优势、成本优势、资本整合优势和情感优势成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可行之策.然而这种新型养老模式尚未发展成熟,在现实中面临着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宣传不到位、服务水平较低和资金不稳定等诸多困境.推动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必须加强法制化建设、弘扬互助文化、提升...  相似文献   

5.
贾艳红  李水霞 《旅游纵览》2022,(21):149-151+164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传统养老模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旅居养老模式作为旅游需求和养老服务的结合体,逐渐成为老年人新的选择。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旅居养老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发现桂林市发展旅居养老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可以为桂林市大力发展旅居养老产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留守老人家庭养老模式主要有三种:依靠土地的家庭养老模式、分而不离模式和居家养老模式。但现有的三种模式不能对农村留守老人进行全方位的照顾,理想的模式应从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维度同时兼顾留守老人的家庭养老,因此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养老立法,充分发挥家庭的养老功能;家庭成员为老人提供养老的全方位支持以及重视社区在农民养老中的作用,以保障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使留守老人能够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7.
社会总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前进,未来将会出现更多的新技术、新理论,社会的发展使得老年人养老居住模式也将有更多的选择。适合老年人的理想养老居住模式和建筑空间环境要靠全社会的努力,建筑师当然责无旁贷,但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投资者对养老居住模式的正确判断同样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8.
在孝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代际冲突日益矛盾和激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解决养老问题,切实保障老年人的权益是我国社会现实的一个问题。我们应通过对国内外养老模式的比较,从中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式来加以借鉴,提高我国养老质量,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理念的变化,从20世纪末中国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提出到政策的落实和发展,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服务方式不断增加,服务资源显著扩展。目前,中国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已经开始出现,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规范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项海燕 《神州》2013,(14):264-264
家庭养老作为我国农村最主要的养老方式,有其存在的基础。它对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家庭养老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养老日益成为我国必须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罗海平  凌丹 《旅游纵览》2013,(10):186-187
高速推进的城镇化和高位运行的老龄化,给我国社会养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政策,大力推动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既是及时应对城镇化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满足广大老龄人口的养老服务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当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也同时迎来了全球规模最大的老龄化人口和范围最广的城  相似文献   

12.
马忠莲  杨生银 《攀登》2013,32(4):69-76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农村人口仍然占大多数,这就是说,我国的老年人口中大多数也在农村,而农村女性相比又处于弱势。在全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差距的情况下,农村的养老尤其是女性养老就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宁夏为例对农村妇女家庭养老问题做必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宫真真 《神州》2013,(11):238
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而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却渐趋弱化,养老服务提供面临日益严峻的困境与压力。民政部提出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完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其中养老服务志愿者组织成为缓解居家养老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河北大学志愿者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为例,探讨高校志愿者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老有所养”是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文章重点研究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养老问题,着重查找和分析日本方面的资料,结合党中央的相关指示精神,做出一些相应的合理化建议,希望对未来我国养老政策的完善有一定帮助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海琳 《攀登》2012,(6):50-52
中国人口已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面临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亿万老人养老的双重压力,但压力面前也有机遇,只要我们积极应对,老龄化速度可减缓。本文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是最佳养老模式,政府应将老人身后的抚恤金逐渐转化为养老预付金,并相应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改变421家庭结构,适度调高失独家庭的养老标准。  相似文献   

16.
试析上海市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养老设施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韬  汤建中 《人文地理》2001,16(3):16-20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上海市人口老龄化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而且具有强度大,向心增值性等特点。由于家庭小型化和中青年的生活压力增大,在充分重视家庭养老的基础上,社会养老设施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上海市社会养老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其老龄化及新的社会形式的发展,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并存在着地区结构性不平衡。但也出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现象,如社会各方力量更多的参与,托老所的兴起和发展等。本文在对上海市社会养老设施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应当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养老设施,在地区布局上应当因地制宜,并应当加强老人福利人员的培训。  相似文献   

17.
陆珊珊  苏中  宋琛琛 《攀登》2023,(4):90-94
“老幼共生”照护模式作为消解代际隔阂、促进老幼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积极做法,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有关研究和实践表明,社区养老设施与其它公共设施(如婴幼儿照护)有机融合,可以取得良好的复合化效果。本世纪初,我国北京、南京等城市出现了“老幼园”,尝试将老年人和幼儿结合同养,老年人和幼儿既有独立的生活空间,又有共同的活动,取得的效果良好。当前,我国老年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出现转向,即研究者开始把目光转向关注“积极老龄化”视野下和“家庭代际交换模式”变革下的老年心理健康问题。这一转向有利于解决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一些突出问题,也为“老幼共养”模式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启示。新时代,开展社区“养老+育幼”融合照护服务,是对我国依托社区开展养老、托育服务政策要求的积极回应。依托社区为老服务平台,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适老育幼化”改造为切入点,开展“养老+育幼”融合照护服务,是促进“老”“幼”融通,推动“老幼融合照护服务”的一个可行做法。  相似文献   

18.
朴柏钰 《神州》2013,(33):277-27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寿命不断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进一步的加快。我国必须重视老龄事业的问题,认识到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如何妥善的解决好老人养老问题,不仅是每一个家庭面对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家庭深受传统孝文化的影响。在传统孝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传统养老制度有其积极作用,且现代农村养老制度的建设又是时代的要求,因此,应正确处理其二者的关系,并据此采取措施,建设传统与现代互补的农村养老制度。  相似文献   

20.
李海峰 《史学集刊》2016,(1):96-104
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不仅在当今社会备受关注,在古代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古巴比伦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的方式来解决老人的晚年生活问题。核心家庭的老人依靠子女或继子女来养老,无亲生子女的老人则主要采取收养的方式,依靠养子女得以养老。妻子则常常依靠丈夫赠予的财产或继承丈夫的财产来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古巴比伦人形成了较完善的、多种模式的家庭养老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