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申珂瑜 《神州》2014,(17):264-264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三十多年以来,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失独家庭这一特殊家庭形式的出现并逐渐壮大。而失独家庭中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大也面临着与同龄人一样的养老问题,但由于其家庭的有特殊性使得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面临着多重的困境。本文将分析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并从优势视角的角度出发提出解决对策,促使失独老人个人优势与社会环境的整合,使其走出养老困境,安享幸福晚年。  相似文献   

2.
数字     
《南方人物周刊》2013,(5):16-17
据中国之声报道.春节假期结束,有一些特殊的家庭却因为永远等不到子女回家而黯然神伤.他们被称为“失独家庭”。人口学家预计。我国失独家庭未来将达到1000万。民政部表示.失独老人将参照三无老人的标准,由政府来供养。  相似文献   

3.
王昱斐  李龙 《神州》2014,(15):272-272
我国于2013年11月15日正式放开“单独二胎”计划,这是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也是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这意味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数量会逐渐减少,失独家庭数量的增加会逐渐缓慢。但失独群体依然存在,失独群体的数量依然会缓慢增加,针对失独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依然不够完善,社会各界对失独群体的认识仍然不够全面。如何让“失独”群体老有所依,是我们正在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浅析城镇地区失独老人的精神困境和精神自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凌波 《神州》2013,(6):257-258
随着名为《活着》的中国失独老人调查视频的播出,失独家庭的境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悉。失独老人不仅面临着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困境,更面临着难以走出的精神困境。因此,文章将从精神自养入手,先介绍失独老人现状,再分析失独老人面临的主要精神困境,最后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朱林明 《沧桑》2010,(2):86-87
日常照顾和精神慰藉是养老不可或缺的内容。对中国农村单身老人而言,家庭养老、集体养老、社会养老以及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均难以满足老人精神需求。针对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再婚养老的提出具有一定意义。但是,再婚养老的实行面临至少五方面的障碍。障碍的消除需要国家等各方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日常照顾和精神慰藉是养老不可或缺的内容。对中国农村单身老人而言,家庭养老、集体养老、社会养老以及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均难以满足老人精神需求。针对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再婚养老的提出具有一定意义。但是,再婚养老的实行面临至少五方面的障碍。障碍的消除需要国家等各方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施汴彬 《神州》2012,(17):264-266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空巢老人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特殊群体。本文通过调查东阳市城区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和基本情况,探求这部分人群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分析现在空巢老人养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城市空巢老人养老的对策,使空巢老人享有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值得社会探讨和关注。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留守老人家庭养老模式主要有三种:依靠土地的家庭养老模式、分而不离模式和居家养老模式。但现有的三种模式不能对农村留守老人进行全方位的照顾,理想的模式应从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维度同时兼顾留守老人的家庭养老,因此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养老立法,充分发挥家庭的养老功能;家庭成员为老人提供养老的全方位支持以及重视社区在农民养老中的作用,以保障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使留守老人能够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9.
张海琳 《攀登》2012,(6):50-52
中国人口已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面临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亿万老人养老的双重压力,但压力面前也有机遇,只要我们积极应对,老龄化速度可减缓。本文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是最佳养老模式,政府应将老人身后的抚恤金逐渐转化为养老预付金,并相应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改变421家庭结构,适度调高失独家庭的养老标准。  相似文献   

10.
每个社会都有一种适当的方式赡养老人。在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欧洲人用"退休"协议的方式,规定了老人获得赡养的条件。老人的赡养呈现出与大多数传统社会不同的情形。退休协议是老年人与其财产继承人兼赡养人之间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它既意味着财产的让渡,也是对老人的一种生活安排。与老人签署协议的人不一定限于老人的子女,老人也可以与非亲族关系的人订立协议。老人获得什么样的养老条件,基本上取决于他自己所掌握财产的多少。这种养老方式与历史上欧洲人独特的婚姻和家庭制度有关,也影响到人们对生育、财产积累的愿望和态度,有利于社会化养老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海峰 《史学集刊》2016,(1):96-104
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不仅在当今社会备受关注,在古代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古巴比伦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的方式来解决老人的晚年生活问题。核心家庭的老人依靠子女或继子女来养老,无亲生子女的老人则主要采取收养的方式,依靠养子女得以养老。妻子则常常依靠丈夫赠予的财产或继承丈夫的财产来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古巴比伦人形成了较完善的、多种模式的家庭养老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燕 《沧桑》2009,(5):121-122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中涌现出来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特殊。在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健全、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障碍做了阐释并提出其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不仅在当今社会备受关注,在古代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古巴比伦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的方式来解决老人的晚年生活问题。核心家庭的老人依靠子女或继子女来养老,无亲生子女的老人则主要采取收养的方式,依靠养子女得以养老。妻子则常常依靠丈夫赠予的财产或继承丈夫的财产来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古巴比伦人形成了较完善的、多种模式的家庭养老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农民工返乡子女"是不同于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的一个特殊群体。研究"农民工返乡子女"在返回家乡之后的求学、生活状况,进而在政策层面和学校教学活动层面进一步关注这一群体,是精准化帮助这一群体的需要。对留守儿童和返乡农民工子女的精准帮扶,当前有两个方面尤为重要。一是在政策设计上,减少留守儿童,尤其是因城市入学、升学障碍而产生的"新型留守儿童"(返乡农民  相似文献   

15.
恤刑制度是指我国古代封建国家在诉讼中给予老、幼、残、鳏、寡、孤、独等社会弱势群体特殊保护的法律制度。恤刑的对象主要是70岁以上的老人、未满10岁的未成年人、妇女、残疾人等。恤刑制度体现了统治者的仁政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定罪量刑、诉讼程序、刑罚执行等方面。我国已出土的《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书令》记载了汉律对于老年人、残疾人及其他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的法律规定和部分案例。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区有老人家庭居住需求与居住分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褚劲风  唐燕  王文华 《人文地理》2003,18(2):45-48,44
上海是我国第一个进入老年型人口结构的城市。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状况的变化,老人对住宅的需求有一定的特殊性。居家养老模式下,老人的居住状况直接影响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以老人与子女居住空间距离为标准,可分为共居型、网络型和分离型三种居住类型。受经济、社会、文化及健康状况的影响,上海市区有老人家庭存在居住地段、住宅类型、住宅环境、社区为老服务等方面的分异。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许多青年农民为了生计外出务工,农村出现了一个留守老人群体,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多种原因,他们面临着收入来源不足、生活照料缺乏、精神生活乏味等诸多困境,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该问题的日益严重造成了一系列政治社会后果,已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并瓦解着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亟需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戚忠娇  包虹 《神州》2013,(3):26-26
在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对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孝"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断发展的今天,"孝"被作为当代家庭的道德规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美德,也是维系人们正常生活的纽带。事实上,大多数子女在生活中仍然坚持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孝顺老人,是建立良好、和谐的家庭关系的重要保障。因此,在现在,大力弘扬传统孝道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文化成绩不是太好,性格方面也会存在一些缺陷,而在这个群体中的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更是难上加难。在提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化费更大的精力去关注单亲家庭问题子女的教育问题,以更理性、科学的方式去对待他们,以期使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20.
周会  代黎明 《神州》2012,(24):176-177
近年来我国的农民工群体数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这种现象就直接导致了农民工群体在城乡之间的流动的频率不断的加快。但是我国目前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存在、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较低、社会保障制度还不是很完善以及各个地区都有各自的政策,因此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度体系。这些都给我国的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带来了不小的阻碍。本篇论文就从我国关于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转接政策现状、问题入手,探讨背后的原因,再探索解决的路径,探寻适合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