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修贵 《沧桑》2009,(2):19-20
秦始皇具有明显的帝王史观,以“五德终始说”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他结束了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具有强烈的大一统观念;秦始皇大一统的法宝以及秦朝衰落的原因之一是其人才观;伴随历史条件的变化,秦朝制度政策也相应发生变化;他又有着进步的变易史观。  相似文献   

2.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途中驾崩,赵高、李斯、胡亥策划沙丘政变,将棺载在辒凉车中,经直道返回咸阳。随后胡亥即帝位。这是秦二世胡亥经行直道的明确记载。秦二世元年(前209),由李斯、冯去疾等随从往东方巡行。"遂至辽东而还""还至咸阳",很可能再次行经直道。致使望夷宫之变发生的"二世梦白虎啮其左骖马"及"斋于望夷宫,欲祠泾"事,或许也与直道交通有关。  相似文献   

3.
关于秦始皇的历史事迹,出土简牍证实了史书的某些记录,但也有不少史书未载的新资料。秦简记载秦始皇、秦二世进行过大赦,秦代赦免制度已经形成。岳麓秦简中有"禁伐湘山"和要求官府"毋苛徭"的律令。北大汉简《赵正书》记录了经秦始皇同意而传位胡亥的内容。这与《史记》等传世文献所记载的秦始皇"久者不赦""伐赭湘山""暴虐天下"以及胡亥改诏诈立等完全不同。《史记》等传世文献遗漏了不少关于秦始皇的重要资料,对秦始皇史迹的记载并不完全真实。研究秦始皇甚至秦史不能仅凭或者偏信传世文献,需要将传世文献与出土简牍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4.
王子今 《百年潮》2003,(10):38-43
毛泽东多次说到“秦皇汉武之业”。秦始皇的历史功业,首先在于结束了战乱纷争的历史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帝国。而秦王朝的政治体制,实际上规定了两千年来中国政治的基本格局。作为关心历史、熟悉历史,特别重视借助历史经验指导现实斗争的政治家,毛泽东在诸多言辞文字中涉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而秦始皇,是毛泽东曾经予以多次品评的人物。因为政治时势的差异和论说主题的区别,毛泽东的秦始皇评价,有不同的侧重点。通过毛泽东对秦始皇的评价,可以了解这位政治家的史学观念和文化性格,也可以窥知他在时代条件不同的情况下有所变化的历史视角和价值取向,或许在一定意义上也有益于真切体会他在某种特殊环境下的特殊心境。  相似文献   

5.
安子毓 《史学月刊》2013,(7):117-121
在秦朝历史人物中,李斯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他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对秦朝的政治稳定乃至中国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根据《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载,他在秦始皇死后与赵高阴谋废长立幼,之后又上"督责之书"谄媚秦二世,纵容甚至协助其胡作非为,最终将秦朝政治推上不归路,自己也被赵高陷害而死。  相似文献   

6.
<正>4月16日,由国家文物局、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北京市总工会承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协办的"知古鉴今——《资治通鉴》"展览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艺术馆开幕。最早是看到相关领导针对复建阿房宫的批示,并建议举办"秦亡于奢"为主题的展览开始进行策划工作的。历史上的阿房宫建而未成,是秦二世灭亡教训的见证。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帝王,代表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但他好大喜功,横征暴敛,传至二世秦王朝就灭亡了。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  相似文献   

7.
李帆 《史学理论研究》2023,(2):70-86+158-159
自清季开始,历史教科书成为立足民族国家立场书写王朝历史的重要载体,其中尤以对清代历史的叙述为典型。清季的历史教科书,既突出王朝特性,又具有民族国家色彩,力求实现王朝国家与民族国家的双重认同目标,但这也导致教科书编写中出现某些不协调。教科书编者尽力在文本中平衡王朝国家认同和民族国家认同,消解两种认同的内在张力,着力凸显两种认同中共通的“大一统”理念,利用“大一统”理念组织历史叙事,使之承担起构建民族共同历史、为民族国家建设铺路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史建刚 《沧桑》2010,(4):110-111,119
秦人自襄公立国始,历经数百年的积极进取,至秦始皇时开创了中国大一统的局面,然秦祚太短,历二世而亡,留给后人无尽的沉思。秦王朝统一后,对东方六国采取的威压政策,以政治力量控制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文化上采取钳制异端思想的专制政策等构成了其速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丁山 《收藏家》2003,(1):14-18
三、藏传佛教的东渐及在北方地区的弘传元朝,是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元朝的统治虽然相当短暂,但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却非常巨大。仅本文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就不难看出:它几乎是在给中原的汉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冲击  相似文献   

10.
李自智 《考古与文物》2003,(2):39-44,55
秦以咸阳为都 ,始于孝公十二年 (前 35 0年 )。自孝公十二年至秦二世而亡 (前 2 0 7年 ) ,咸阳作为秦之都城历时 1 44年。秦都咸阳从孝公的“筑冀阙”开始 1,历经其后的世代苦心经营 ,由最初的诸侯国国都而最终发展成为大一统的秦帝国的国都。较之六国都城 ,秦都咸阳所特有的跨越战国与秦代两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轨迹 ,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 ,以企就其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的特殊地位作出评价。不当之处 ,敬祗指正。一、秦都咸阳对所处自然地理环境的利用及改造较之先秦都城显得更加成熟 ,并为后代都城所效法…  相似文献   

11.
秦于二世而亡,其速亡之因素一直被探讨,原因诸多。而秦的暴政之探讨在柳宗元的封建论中已有概详。中国历史认识对于秦朝速亡的考察基本上还停留在这个层面。但实际上,秦二世而亡在暴政的表象下隐藏诸多线索给后人以警示,而制度层面上的失败是探讨其深层原因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秦始皇以郡县制建立大一统的国家,其后的中国历史即是郡县制国家的历史。在朝廷与郡县纵向的和郡县之间横向的人员、物资、信息资料的交流路途中,设站点供人员以及坐骑、运输的牲口(驴马之类)歇息,或更换驴马,这些站点即为驿站。在需要紧急传递公文、信息或物资时,甚至一站一站地接力传递。可以说,驿路(包括驿站)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流通的动脉。  相似文献   

13.
秦始皇陵幽深的地宫里,墓主尸骨早已化为寒灰;秦王朝帝国大厦仅仅存在了十五年就轰然崩溃、烟灭灰飞.然而,这昙花一现的秦王朝和秦始皇帝威震四海的大名,却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占据了显著而又醒目的一页,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评价秦始皇的功过事非,探讨秦亡之鉴戒,两千多年来一直是统治者和思想家们千古不衰的议题.  相似文献   

14.
闲话诗■     
我国古代的文士诗人在自己所赋的诗词中 ,有时无意中会寓藏着自己日后之事的朕兆 ,这就是后世人们常说的“诗谶”。所谓“谶” ,《说文·言部》云 :“谶 ,验也。”又《说文·竹部》签字 ,亦训“验也”。音虽异而意义相同。今天在寺庙中还广为流传有求签问休咎的形式。求签 ,实则就是求谶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遗言 ,后世却没有人知道签与谶同出一源 ,求签和谶 ,就是因为它所说的内容往往得到应验 ,等于今天所说的预言。在我国古代 ,早就存在谶之类的预言了 ,如秦始皇时有“亡秦者胡”的谶语 ,因此大筑长城以御胡 ,不料最后却亡于秦二世胡亥 ,而…  相似文献   

15.
元朝是12世纪末崛起的蒙古人肇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边疆游牧民族创建的大一统王朝。它的建立与统治不仅非常明显地影响世界文明的进程,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文化的走向。探究并估定元代文化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直是蒙元史研究和中国近世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议题。长久以来,学者们或秉承明清时代的华夷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中国,一个是二十五史里的中国,叫做王朝中国。一个是贯穿了所有王朝的中国,叫做文化中国。  相似文献   

17.
佚名 《文史博览》2010,(5):68-69
历史上第一个造反的皇帝是秦始皇的孙子,秦王子婴。秦二世末年,秦相赵高见秦朝气数已尽,乃搞了一次政变,杀死了秦二世,立他的侄子子婴为秦王。又叫子婴斋戒几天,然后到太庙来领玉玺,再正式立为皇帝。谁知子婴外貌沉厚,心性却机灵。他对两个儿子说:赵高这厮跟我玩的是引蛇出洞的把戏,想把我骗到太庙杀掉。我们不如给他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吧!斋戒完了,子婴没有去太庙。赵高见他不去,  相似文献   

18.
西汉秦中祠祠主是秦二世胡亥,但何以名作"秦中",历来没有疏解。汉人以"秦中"称二世皇帝,另有因缘。笔者以为"秦中"又称"秦仲",乃是因为"仲"是表示次位的序数。所谓"秦中祠",也就是秦二世祠。  相似文献   

19.
佚名 《湖南文史》2010,(5):68-69
历史上第一个造反的皇帝是秦始皇的孙子,秦王子婴。秦二世末年,秦相赵高见秦朝气数已尽,乃搞了一次政变,杀死了秦二世,立他的侄子子婴为秦王。又叫子婴斋戒几天,然后到太庙来领玉玺,再正式立为皇帝。谁知子婴外貌沉厚,心性却机灵。他对两个儿子说:赵高这厮跟我玩的是引蛇出洞的把戏,想把我骗到太庙杀掉。我们不如给他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吧!斋戒完了,子婴没有去太庙。赵高见他不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数次大一统的王朝统治时期。在此时期,两大民族之间关系总而观之是友好和平相处的时期,当然也不乏战争的阴影,但是,主流是和平共处、友好往来。一般来说,和平时期,即中原王朝处于大一统时期,二者关系在不同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本部分分阶段以个案的方式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