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驰名全国的绵阳汉阙——平阳府君阙,(图)曾吸引过无数金石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关注。它以灵巧的结构、精湛的雕刻、生动的画面,而使人倾倒。尤其是它那几个字迹斑驳、约约绰绰的石刻隶书字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扑朔迷离,充满着神秘色彩。“平阳府君”者,何许人也?自古以来这是一个谜,至今仍有争议。今笔者仅从现有资料作一些粗浅分析,抛砖引玉,以引起各位爱好者和专家学者的关注。据《绵阳县志》载:“平阳府君神道,在绵州。题云‘汉平阳府君神道’凡八字,刻于石阙。”今之人常以“平阳府君阙”称之。“府君”者,古时对地方官员之称谓  相似文献   

2.
汉阙是汉代建筑中封建皇权的象征,关于出阙问题,关于平阳府君阙、边考先阙、成都出土的王君平阙,以及李业阙的真伪问题,历来为学者所关注。文中对这些问题作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四川辽阔的土地上,星星点点地散布着数量可观的汉阙。它们是雅安高颐阙,绵阳平阳府君阙,芦山樊敏阙,忠县丁房阙,夹江杨公阙,德阳上庸长阙,新都王稚子阙,梓潼李业阙、贾公阙、杨公阙和边孝先阙,渠县冯焕阙、沈府君阙、赵家坪东无名阙和西无名阙、王家坪无名阙、蒲家湾无名阙。这些都是东汉遗物。其中李业阙兴建于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是现存汉阙中年代前早的,比著名的河南登封太室阙还早八十多年。渠县有汉阙六处,是全国汉阙最多的一个县。1983年2月,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又发现东汉  相似文献   

4.
剑门蜀道石刻十分丰富.类型齐全,不仅有古代的摩崖造像、碑刻、汉阙,还有近现代的红军石刻、白花石刻。其艺术价值非常高。颜真卿书写的《中兴颂》石刻,绵阳平阳府君阙等已成了稀有的国宝。剑道石刻如此发达有其地理、社会、历史等诸方面的原因。古道地处龙门山区,山岩系侏罗黄型岩,岩质细腻.软硬适度宜雕刻,且岩石资源取之不尽,  相似文献   

5.
双杨府君阙,在夹江县城东南10公里甘露乡双碑村。俗称“双碑”:一为杨宗阙;一为杨畅阙。阙高5.07米,宽1.37米,两阙相距1.29米。由阙座、阙身、阙盖、阙檐、阙顶等组成。形制甚古,风蚀严重,阙面龙虎图案及斗拱等,仅能辨其梗概。  相似文献   

6.
平杨府君阙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平杨府君阙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北4公里的仙人桥西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阙坐西向东,前为宽约50米的芙蓉溪,后隔川陕公路是起伏的小山。此阙双阙均保存完好,南阙檐枋头上原刻"汉平杨府君叔神道"等铭文,因而得名。这些铭文现已风化剥蚀大半,仅余"汉"、"平"、"府(?)"3字依稀可辨。民间传说此阙为三国时期蜀将  相似文献   

7.
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均在河南省登封县嵩山脚下,合称“中岳汉三阙”。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阙,是我国古代设置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的建筑物。它的作用是表示大门。登临了望;悬挂法令、布告,以示国人;朝臣陛见,思缺补遗。太室阙,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此阙  相似文献   

8.
渠县王家坪无铭阙,是四川省第一批物保护单位,始建于西晋,位于渠县青神弓坪六村境内的王家坪,距县城约30公里。历经风雨,该阙保存状况极差。阙体向西南方向大幅度倾斜,主阙阙顶及子阙被毁,现存构件风化严重。经四川省物局批准,1998年3至4月,对王家坪无铭阙进行了维修。  相似文献   

9.
高颐阙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郊成雅公路侧,距雅安市约7公里处的姚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颐阙为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所建,是一对扶壁式的双阙,两阙相距12米。东阙残损严重,主阙斗拱层以上的阙额、阙檐、阙顶和子阙全部散失,不能恢复原貌。西阙现状基本完整,现人们所称的高颐阙,系指西阙而言。高颐阙由32块紫红色中粗粒岩屑长石砂岩,在长2.55米,宽1.65米,高0.45米的船形基石上堆砌成有扶壁的重檐五脊式的石质建筑。主阙13层,子阙7层,由于阙是建筑在未作基础的地面上,加之地震等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造成阙基下沉、阙体倾斜和开  相似文献   

10.
高颐阙位于四川雅安市郊姚桥乡汉碑村。汉故益州太守高颐墓阙,建于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颐阙现为一保护整体、有墓、兽(圆雕雌雄辟邪一对),阙为双阙,均为子母阙。墓阙相距160余米,两阙相距13.2米。东阙残,只剩座和阙身,阙顶为后世仿制,两阙完整。阙为仿木结构石质建筑,由台基,阙身、阙楼、阙顶四部分组成。母阙砌  相似文献   

11.
1、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县城西北六公里的嵩山南麓。该塔建于北魏,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平面十二角形,高约四十余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我国现存最早的庙阙——嵩山三阙(即登封县城东四公里中岳庙前的太室阙、登封城西五公里的少室阙、登封城东北三公里万岁峰下的启母阙):均建于东汉,距今一千八百多年。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座阙高约四米,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组成,周身雕饰画像和图案,並有阙铭。  相似文献   

1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颐阙,在四川省雅安市东郊的成雅公路侧,距雅安市八公里的姚桥。 高颐阙建于东汉建安十四年(209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是一对扶壁式的双阙。右阙已残,主阙斗拱层以上和子阙均为早年散失。仅左阙(包括子阙)完整。阙的方向是面东南而背西北,它是我国现存的石阙中,保存较完整的汉代石质建筑。阙前左右有圆雕石兽一对,称“天禄、辟邪”,即“天赐其禄,辟除邪恶”之意,兽全长170厘米。  相似文献   

13.
中岳汉三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岳嵩山的三处汉代石阙,是我国现存年代较早的石阙,阙身的画象和镌刻文字为国内外历代金石学家所宝重,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封底)。阙,是建造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的两个对称建筑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工艺上的一项成就。古时“缺”和“阙”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所以,这种成双矗立的建筑物称为阙。这种建筑形式早在二千七百年前的周代就有了。  相似文献   

14.
《敕赠文林郎、河南中牟县知县慎斋李府君传》碑为清初山东著名文人张贞所撰,字迹清晰完整,详细记载了墓主李沁的生平事迹,是研究张贞家族及与安丘峰山李氏关系的珍贵实物资料。碑文可与相关文献互证,订正其阙误,并弥补史书记载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位于河南省登封县中岳庙门前500米处的太室阙,是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由吕常等人在汉代太空山庙前建造的神道阙,阙高3.92米,东西两阙相距6.75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岳汉三阙”之一。太室阙阙身用长方石块垒砌而成,阙身除刻有文字外,阙身四面用减地平雕法雕刻有人物、车骑出行、马伎、舞剑、龙、虎、玄武、羊头、斗鸡、犬、避免、赡蜍、猫头鹰、建筑物、长青树等画象五十余幅,是研究汉代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阙”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是古代在宫廷、祠庙、陵墓前布局的一种左右对称的独特建筑物。由于两阙之间有空隙,故名缺,与“阙”相通,其形高大巍然,象征主人的尊严与高贵。“阙”始于商周,兴盛于秦汉,衰落于两宋,有3000多年历史,在甲骨文中有“阙”字。商周的“阙”多为夯土,立于宫廷之前,属于“宫阙”。战国时期多为“城阙”,在《诗经·郑风》中有记载。自东汉开始,墓前出现石阙,称为“墓阙”,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可在墓前建阙。汉阙是指汉代石阙,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7.
周绍良 《文献》2007,(1):53-64
十九、<阳济墓志>贞元十二年七月十三日 <唐故鸿胪少卿贬明州司马北平阳府君墓志铭>: 少卿讳济,字利涉.……拜大理少卿.西戎叛换,又加御史中丞,持节和蕃.宣王猷于绝漠,俾狂虏而来庭,干戈用寝,公之力也.噫!独立者危,孤高失守,出为潭州刺史,转衡州刺史.遇观察使被害,公以贼臣逆子,罪之大者,遂率部兵,遽临叛境.俄辛京杲至,靖谮害能,贬抚州司马.……  相似文献   

18.
霍州窑是金元时期山西地区的一处重要的窑口,又名陈村窑、霍窑、西窑、彭窑等。其烧造的白釉瓷近似定窑,而义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部分作品与定窑器相比电毫不逊色,故献记载多有述及。明人屠隆《房清玩》曰:“元时彭君宝烧于霍州,往往为牙行指作定器。”明人曹昭《格古要论》云:“霍器出山西平阳府霍州。…元朝戗金匠彭均宝效占定器,制折腰样甚整齐,故名曰彭窑。土脉细白,与定  相似文献   

19.
笔者近日在乡宁搜集整理《罗河村杜氏家谱》时,发现族人杜喜龙家中保存有祖族清·道光年间的份单、清·光绪年间的契约、民国年间的土地证和大清同治十年平阳府儒学正、副堂王、耿二人送杜秀的题匾一块。匾额书题“年登花甲”,上款撰“敕授文林、修职郎平阳府儒学正、副堂王、耿为”,落款为“乡饮耆宾杜秀立”。时间为大清同治十年岁次辛未孟冬吉日毂旦,匾额上中部加盖“平阳府儒学堂”印鉴一枚。题匾为一张黄色宣纸,长76厘米,宽26厘米,黄底黑字。同年仲冬,杜秀之子瑞林(九品)按宣纸原型将匾复制成木匾,悬挂于大门门额。惜历…  相似文献   

20.
《文物》1979,(8)
阙,是我国古代建造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的两个对称建筑物,两物之间空缺,作为道路,故称之为"阙",古时"缺"和"阙"二字是通用的。阙的建筑形式早在距今二千七百年前的周代就有了,《诗经·郑风》中就有"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的记载。阙的用途主要是表示大门。城阙还可以登临瞭望、察看敌情,所以也有把阙称为"观"的。宫阙和城阙多置于皇宫门前和交通要道上,统治阶级还常常把封建王朝的法令、布告悬挂在上面,用以昭示国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在东海边上立石,以示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