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若冰 《民俗研究》2023,(1):111-116+159
礼与俗,都是人们物质生产与社会交往实践中的产物,因而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不同群体、不同阶层,并贯穿于人类整体意义上的社会生活与意识形态之中。礼与俗的关系,在不同族群中有不同的表现,但在其要素置换和价值转换中趋于价值同构,则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事实。中华文明历史上的礼俗互动传统,体现出和谐共生、家国一体等深厚内涵。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如何准确把握礼俗重构实践的矛盾统一律,实现对礼俗互动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价值融通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当代学者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中国的复杂社会系统中,"礼俗互动"奠定了国家政治设计与整体社会运行的基础,并在"五四"以来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有所延续。礼俗互动的核心要义,是借助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将国家政治与民间"微政治"贯通起来,保障社会机制内部的脉络畅通,以文化认同的方式消除显在与潜在的社会危机。在全球化、信息化急速发展的今天,我国面临着国际规则、国家法权与民间治权等方面的多重考量,礼俗互动所寓含的传统政治智慧与社会运作机制或有助益。  相似文献   

3.
4.
试图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寻找应对现代性问题的资源,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议题。基于学术传统与问题意识,民俗学的传统礼仪研究尤为关注礼俗互动,在田野调查和史籍考辨的基础上,探讨传统礼仪与民间社会、日常生活之间的复杂关系。唯有反思"礼""俗"等本土概念,梳理礼俗传统,深入观察传统礼仪在当下的传承与实践,才能更清晰的思考传统礼仪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意义,找到延续传统的可能路径。我们对人生礼仪传统及其当代重建与传承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立场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5.
6.
7.
礼俗互动不仅是存在于外在的行为方式,更是一种内在的文化理念.不同长度的历史时段会影响观察者对礼与俗的判断.先秦两汉时期丹朱古史传说的配角人物,其存在的功能性、理念化远大于它本身的叙事价值,导致常有互相矛盾的文献记载,单是结局就有偏居一隅、诛杀、囚禁三说.丹朱与商均、不肖子等同类配角人物形成固定的理念组合,体现出王官之学、诸子私学乃至民间传说的不同样貌及其相互博弈.随着汉武帝独尊儒术,这类异说逐渐被主流意识形态所统摄,《史记》所载丹朱古史传说成为后世的通行版本.其间从礼到俗、又从俗返礼的过程,不光展现了一则古史传说的存续机制,更充分说明礼俗互动并非只是两端互渗,还包含了复杂的中间动态.  相似文献   

8.
2013年10月20日,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重点项目"礼与俗:近现代民间儒学传统与传承——以山东百村田野考察为中心"为依托,由张士闪教授召集,山东大学举办"田野中国·礼俗互动中的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论坛。本期选刊的北京大学教授赵世瑜、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和山东大学教授刘铁梁等作者的三篇文章,由山东大学2013级民俗学、民间文学专业硕士生根据论坛演讲录音整理成稿,并经过本人审阅。  相似文献   

9.
《丝绸之路》2010,(24):92-92
<正>礼学与胡学的互动互补。唐代君臣,特别像"贞观之治"时期的李世民、魏征等这样一些明君贤臣,多以周公礼学中的"以礼治国"或"以德治国"的管理思想来指导其建国、治国方略,并且更将西周时期的礼乐文明  相似文献   

10.
门巴族,约四万人。主要分布于西藏藏族自治区南部门隅地区。少数居住于墨脱、林芝、错那等县。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一半以上人口懂藏语,通用藏文。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牧业和狩猎,有小量手工业。人民能歌善舞,多信喇嘛教。 门巴族的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无论是宗教节日,还是岁时年节,都有许多有趣的礼俗和活动,这里主要介绍主巴法会和年节礼俗活动。  相似文献   

11.
藏族的礼俗禁忌,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产生于社会生活,继承于先民遗风,受宗教和政治制度的影响,部分吸收了周边国家和民族的民俗影响。它一经产生形成或被人们接受后,就成了藏族人民在社会生活中必须普遍遵循并用以判断或评价好坏善恶、文明野蛮的行为准则。它不仅体现着藏民族社会和阶级对人们行为的共同要求,而且也有约定俗成的法律属性。因此,要了解和研究藏民族,就必须懂得藏民族的礼俗禁忌。  相似文献   

12.
《民俗研究》2021,(5):95-108
作为一种政治文化传统的"礼俗互动"话语及其实践,建构了传统社会的统一性。顾炎武的风俗教化观是传统"礼俗互动"的缩影,他认为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的风俗是全民性的,论世必考其风俗,历史兴衰与风俗美恶联系紧密。整顿风俗必然要以礼乐教化为纪纲,"民德厚而礼俗成"是其风俗教化观的主要宗旨,其风俗教化观对当下的礼俗互动话语具有一定的现代启示意义。新格局下的"礼俗互动"话语及其实践方兴未艾,传统礼俗的现代性转化及其互动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发挥这种本土思想资源在国家治理与民间自治上的社会整合功能,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在以家族为本位的中国,婚姻有着重要意义,围绕着婚姻也产生了一系列礼俗,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随着辛亥革命狂飙席卷全国,剪辫易服废缠足……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风俗的变革,中国传统的婚姻习俗同样受到了冲击,新的婚姻价值观念和新式婚俗逐步流行起来,从而使辛亥革命后、民国初期的婚姻礼俗,呈现出"新旧对抗"的局...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11月28-30日,"礼俗互动:历史学与民俗学的对话"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美国欧亚大学及山东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15位学者,从"礼俗互动的历史视角"、"礼俗互动的当代观察"等专题出发,形成跨学科对话。"礼俗"问题在两千年中国历史进程中素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礼"与"俗"或一而二,或二而一,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成为勾连官方、文人精英与普通民众的重要机制。此次研讨会基于山东大学  相似文献   

15.
郑土有  谢思岚 《民俗研究》2024,(1):38-49+157
民国时期兴起的“礼俗学”可谓“礼俗互动”研究的先驱,不少学者受孙末楠《民俗》一书的影响,或在其指导下对中国社会的礼俗文化展开考察,或结合本土语汇对其进行解析。由此产生的丰硕成果表明,孙末楠的民俗学说具有极强的普遍性。在“礼俗互动”研究成为学术热点的当下,再次检视孙末楠建构的民俗学理论体系,结合中国实情对其中的核心概念及内在理路作进一步阐发,有助于丰富“礼-俗”关系认知的学理逻辑,从方法论层面推动“礼俗互动”研究范式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6.
李向振 《民俗研究》2023,(1):79-91+158
新时期以来,中国学界一直有着强烈的学术本土化建构意识,而多学科学者围绕“礼俗互动”的持续讨论,则是其中值得关注的学术动向。礼俗关系是中国社会自身建构之根本,而“礼俗互动”则是中国社会礼俗关系中的基本面向,具有成为中国社会研究范式的学术潜力。近年来的“礼俗互动”研究,逐渐指向关于中国社会的总体性分析框架,并在三个层面显现出学术活力:第一,探究传统中国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与运行机制;第二,理解大一统观念何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性意识形态并显现出强大活力;第三,描述中国社会结构与基本性质。关注这一学术潮流,进一步辨析礼俗关系和“礼俗互动”概念,有助于激发其作为研究范式的学术潜力,为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类食品的名称,"茶食"一词的出现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大金国志·婚姻》记载:"婿纳币,皆先期拜门,亲属偕行,以酒馔往,酒三行,进大软脂小软脂,如中国寒具,次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1"《北辕录》中亦云:"金国宴南使,未行酒,先设茶筵,进茶一盏,谓之茶食。2"从这里看,所谓茶食,最初应是指佐茶的点心。女真人是以肉、奶为主食的游牧民族,非常喜欢消食除腻的茶。而  相似文献   

18.
《攀登》2021,40(3)
随着慈善组织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功能不断凸显,关于慈善文化的研究也成为当前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基于国内不同案例所呈现的多元场景,拟探究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二者在不同环境下的互动机理。研究认为,慈善文化与社会资本之间的有效互动具有正向性、持续性和实效性特征;二者之间的无效互动具有间断性、非理性和异化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牛科锦 《区域治理》2022,(10):76-79
在国内经济发展与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土地储备随之而来,对保障土地资源、发挥土地集约功能体现出了至关重要的制度价值.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规划与土地储备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的重要关系,对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价值和作用.尤其在城市规划土地储备中,两者之间的合作日益频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土地储备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到进...  相似文献   

20.
《神州》2012,(1):14-17
当下,人们为送礼而忙而累,只是尽可能地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现代理念和文化规则,做到不拘小节、无伤大雅即可,而不太会品读或追究民俗文化的陈年往事,对于年有哪些礼和俗便是鲜有人问津了。那些被遗忘的年的礼俗,其实是庞大的民俗事象群,有着极其厚重的文化内涵,如果说过年是让中国人找到心灵密码的话,那么重温过年礼俗就是真正享有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