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宋代类书《太平御览》所引"唐书",对于校勘整理《旧唐书》及其它唐史文献,都有重要价值,但是对其所属性质,各家说法不一,或认为都属刘昫《旧唐书》,或都属唐代旧本国史实录,或认为两者都有。由唐代各种文献和宋人校勘整理的实际情况看,"唐书"应当是一个通名,既包含了《旧唐书》,也有唐国史实录、《通典》、《唐会要》,甚至唐代杂史笔记的内容在内。对于"唐书"性质的考察,还可以进一步深入为对整部《太平御览》征引前代文献的考察,从而进一步认识北宋馆阁校勘活动的特点及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易》是"六经"之一,是儒家经典中极为重要的一部著作。《汉书·艺文志》用"《易》为之原"来概括其地位,可见其对于研究古代文献与哲学思想的重要性。而"阴阳"又是《周易》中一个基础的概念,因而,要想深入研究《周易》,必须先要理解"阴"、"阳"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本文拟初步探讨阴、阳之间的关系,以期对《周易》所蕴含的思想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彭涛 《南方文物》2011,(2):149-153
对于清康熙中和堂款瓷器的认识,早在上个世纪初民国人氏许之衡就给出了论断。他在其论著《饮流斋说瓷》一书"说款识第六"中指出:"有清仁庙、纯庙两代君主,好讲理学,故所命堂名多理学语。  相似文献   

4.
《庄子》文本里隐匿着"庄子"的"意思",读者在创造着《庄子》文本的"意义",而很多时候读者所创造出来的"意义"并不符合"庄子"最初的"意思"。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庄子》文本的全面解读,确定其"意思类型"。《庄子》的"意思类型"主要有三类:一是对于宇宙存在而言,"《庄子》的意思类型"是"道";二是对于社会存在而言,"《庄子》的意思类型"是"无为";三是对于个人存在而言,"《庄子》的意思类型"是"吾丧我"。由此确定其今后的解读是否符合"庄子的意思范畴"。  相似文献   

5.
清华简《厚父》表达了国家治理要在治民而非祭祀的主题,重在探讨民众属性,提出了"民心难测"的观念。其认为民众行为复杂多变,说话行事很难反映真实内心,甚或具有欺骗性。统治者因此难以认识民众本心,君、师等国家机构的设立就是为了治理民众罪行。这种观念与孟子等儒家安民、养民的观念相距甚远,《孟子》所引"天降下民"一段逸《书》不可能出自《厚父》,其中的"宠民"也非"治民"之讹。《厚父》对民的认识与"虞夏书"及"周书"中反复强调的"保民"思想均有重要差异,并非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虞夏书"或"周书"的一种。《厚父》重在探讨"小人之德",其对民性复杂性的认识在先秦文献中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6.
慎于微处     
正古人对于"小"有着极为清醒与智慧的认识,认为"小"是"大"的起源,祸患常由轻微细小所引发,如果任由萌芽状态的小事逐步发展成大事,事情往往就会变得棘手以致难以挽回。"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淮南子》)"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法句经》)所以刘备在临终时谆谆告诫其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无论大德高古,抑或恶贯满盈,都不是三天两早晨的事,一定是由无  相似文献   

7.
<正>一、问题的提出君主论或者说帝王论,是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将君主论单独提出,作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重要问题加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对历史上的"皇帝现象"有进一步认识,二是可以丰富古代历史理论的内涵。较早对这个问题予以重视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瞿林东。在1988年《史学情报》的一篇访谈录中,他在论及马基雅维利的著作《君主论》时指出:"中国封建社会这么长,历代君主这么多,明君、昏君都不少,可是我们史学界就没有写出一本《君主论》……这可能是  相似文献   

8.
正问题由来有一幅在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场馆展览或者介绍中常常出现的照片,就是毛泽东主席在获知南京解放后阅读标有南京解放题头的报纸,它的名字是《毛主席阅读南京解放"号外"》。在众多的书籍介绍或者展览解说词中,对于毛主席所阅读报纸的日期以及报刊名称基本都认定为《人民日报》的号外,具体日期则语焉不详。如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制的《解放战争图志》这样介绍道:"毛泽东在看了《人民日报》关于《南京解放》的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6月,日本山口大学人文学部教授(绞页)缬厚所著《领土问题和历史认识——中日韩三国为何不能携起手来?》~①(以下简称"《领土问题和历史认识》")一书中文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这是继村田忠禧教授的《日中领土争端的起源——从历史档案看钓鱼岛问题》之后,又一部日本学者涉及中日领土问题的力作在中国出版。自2012年"购岛"闹剧上演以来,我们满耳充斥的都是日本右翼政客关于领土问题的叫嚣。诚然,日本学界不乏"御用文人"为日本政府叫好、献计,但不容忽视的是,日本国内也存在着像(绞页)缬厚这样具有自我反省力的学者所发出的黄钟大吕。2012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两部《群书校正》,《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为"清卢文弨撰",其体例类似《群书拾补》,为校记汇编之作。然而,与《群书拾补》被广泛称引不同,此书鲜有学者提及或利用。;因此,有学者提出此书非卢文弨所撰。若此论成立,以此书为依据的研究成果都将存疑。作为清中期重要的校勘学家,卢氏校勘成果向为学者所重,故辨明此书真伪,对于认识此书价值及推动相关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地方,是充满人类经验和意义的空间,每个人都注定生活在地方中,每一处地方自有其孕育发展的过程。因此,格尔兹的"地方性知识"甫一提出,即成为现代学术的共识性概念,也就并非偶然。就人文地理学而言,对于"地方"的发掘乃是其由传统向现代之学转变的关键。在英国人文地理学家Tim Cresswell看来,"地方"既是存有事物的一种方式,亦是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他在《地方:记忆、想象与认同》(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一书中,展现了一个纷纭复杂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每一阶段,人们所追求的历史认识价值现都是特定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由于缺乏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自身的认识,对死亡十分恐惧,于是"灵魂不灭"成为他们的核心观念。古代文明社会时期,人们逐渐认识到神的局限性,开始"重人事轻鬼神","真实的人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一点可以从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到了中世纪,上帝成为一切之中心,人世间的一切都只为论证"神意的真实",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便是最好的说明。经历了文艺复兴,人性的真实"重新得到重视和歌颂。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又一场深刻的思想文化运动,那么这一时期,历史学家著书立作追求的又是什么呢?本文以启蒙运动时期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为代表浅析这一时期的历史认识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正>《让思想飞—我所认识的耆老》:本书记述的人物:周有光、萧克、季羡林、杜润生、于光远、胡绩伟、杜导正、朱厚泽、高华等,他们认同"民主"和"科学",他们的命运都比较坎坷,虽屡遭劫难,但百折不挠,致力追求民主法治。他们都有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他们独立思考,探索真理,对他们所处年代深刻反思,推动中国社会的启蒙。  相似文献   

14.
《炎黄春秋》2012,(7):93-94
今年第4期《五十年代初的上海报业转制:从民办到党管》一文所配发的照片,底部以文字说明:"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发行的各种报纸,其中有《文汇报》"。这幅照片中显示的报纸,除《文汇报》外,还有《华美晨报》《导报》等。《文汇报》《华美晨报》《导报》都是创刊于上海"孤岛"时期的报刊,《文汇报》创刊于1938年1月,1939年  相似文献   

15.
李慧 《黑龙江史志》2014,(14):52-53
每一阶段,人们所追求的历史认识价值观都是特定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由于缺乏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自身的认识,对死亡十分恐惧,于是"灵魂不灭"成为他们的核心观念。古代文明社会时期,人们逐渐认识到神的局限性,开始"重人事轻鬼神","真实的人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一点可以从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到了中世纪,上帝成为一切之中心,人世间的一切都只为论证"神意的真实",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便是最好的说明。经历了文艺复兴,上帝遭到无情的严厉批判,"人性的真实"重新得到重视和歌颂。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又一场深刻的思想文化运动,那么这一时期,历史学家著书立作追求的又是什么呢?本文以启蒙运动时期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为代表浅析这一时期的历史认识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史记》《汉书》同载张骞出使西夷西的史事,然而两书在文本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地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传写讹舛、文义无关的窜改",另外就是《汉书》有意修改。对于《汉书》有意修改的地方,详加分析,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对西夷舆地情况认知不准导致的,如文中所辨析的"西南夷""灵关""通邛笮""出莋"都属此类。另一类,因汉中央王朝对西南夷控制的加强而导致西南交通的演变,使得《汉书》有意对于《史记》进行合理的调整,如"出徙、邛""出僰"都属此类。两书文本上的差异同样也反映出两汉时代对"西夷"认知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正>熊十力言:"汉以后二千余年之局,实自汉人开之。凡论社会、政治,与文化及学术者,皆不可不着重汉代也。"(熊十力:《读经示要》,萧萐父主编:《熊十力全集》第3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67页)与其他时期的承袭制度不同,整个汉代都处在思想家对于"汉承秦制"的批评与改造中。汉代思想与制度的相关性远高于其他时期。深入研究汉代思想与制度的相关性,一是有助于深刻认识汉至清这一中国历史的主要时段中,中国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的基底;二是对中国历史上思想与制  相似文献   

18.
1915年缪荃孙烟画东堂小品本《京本通俗小说》刊版问世以来,六十年间一直被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者所重视,一般都同意缪荃孙在跋语中说的原书是"影元写本",它的九篇话本都是宋人作品。只有少数人稍有疑问。如1930年郑振铎对此书原本为"影元写本"提出不同看法,郑振铎说:《京本通俗小说》"当是明代隆万间的产物,其出现当在清平山堂所刻话本后,而在冯梦龙的‘三言’前"(《明清二代的平话集》,1947年开明书店《中国文学论集》  相似文献   

19.
《文献》2016,(3)
自明代以来,陈鹄一直被认为是南宋笔记《耆旧续闻》的作者,经《四库全书总目》考证以后,广为学界所认同,当代学者大都沿着四库馆臣的思路,从笔记内容、笔记命名出发,考察作者的生平事迹,但收效甚微。然而对于《耆旧续闻》作者晚出这一现象,并没有得到学者的足够重视。笔者从这一现象出发,关注《耆旧续闻》的两种署名方式:"南阳陈鹄录正"、"陈鹄西塘撰",并结合明代沈周《客座新闻》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署名"西塘陈鹄录正",加以对比考证,认为陈鹄是明代人,并非《耆旧续闻》的作者,仅仅是一位抄录者。"西塘"、"南阳"都可能是陈鹄的自号。而在《耆旧续闻》的流通区域内,恰好有一位浙江籍进士陈鹄。进士陈鹄是否是抄录者陈鹄,由于资料所限,笔者不敢妄下雌黄,且备一说。  相似文献   

20.
西方列宁学立足于人本主义化的黑格尔主义立场认为:列宁在1914年《伯尔尼笔记》中对于庸俗唯物主义的"否定性"评注和关于辩证法的强调,意味着列宁从1908年的唯物主义立场转向为公开的唯心主义立场,并在1915年之后的革命中保持着"私人的、隐秘的"黑格尔主义的思想断裂。然而,《伯尔尼笔记》是列宁关于辩证法问题,俄国现实革命策略以及自身哲学基础的一次"自我清算"。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框架始终在列宁思维中占据支配性地位。列宁提出的辩证法的飞跃和十六要素标志着列宁思维的最高峰和关于恩格斯思想框架的继承和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