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马五蕴     
“风马”,也称作“经幡”,藏语称“隆达rung-rta”。“隆”是风的意思,“达”是马的意思,它的确切含义是:“风是传播运送经文的一种无形的马,马即是风。”“风马”以“五”作为它的基本配伍:它有“蓝、白、红、绿、黄”五种色彩,其上的图案有“狮、鹏、虎、龙、马”五种动物,这五种动物又分别代表“东、北、西、南、中”五个方向。  相似文献   

2.
“风马”也称作“经幡”,藏语称“隆达rung-rta”。“隆”是风的意思。“达”是马的意思,它的确切含义是:“风是传播运送的一种无形的马,马即是风。”“风马”以“五“作为它的基车配伍:它有“蓝、白、红、绿、黄”五种色彩其上的图案有“狮、鹏、龙、马”五种动物,这五种动物又分别代表“东、北、西、南、中”五个方向。  相似文献   

3.
走进青藏高原,细心的游客兴许会看到无。论是在雪山垭口,草原湖泊,还是在寺-院、村庄,藏族人都喜欢在高高的山顶,或是房前屋顶装饰上色彩斑斓、艳丽夺目的五色经幡一风马旗,在高原灿烂阳光和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在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中,呼呼作响,迎风飞舞,亘古不断。  相似文献   

4.
高城 《中国西藏》2013,(3):86-88
巨鸟兀鹫在中国的青藏高原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这种能在蓝天白云间高高飞翔并生性温良的巨型食肉禽类,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并深受藏族人的敬重和呵护,以至于形成了一种神秘的兀鹫文化。这种风俗文化形态,是青藏高原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5.
黑水与华夏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水地望是中国历史地理中的难题,自汉唐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结合青藏高原自然地理,并用语源学藏汉语言文字对比的方法,对《山海经》等经文中关于昆仑墟及其四水地望的记载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历史上考黑水者存在的误区,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二点新说:1.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华夏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2.华与夏不同,华是今日华夏各族祖先的名号,而夏只是华中较大的一支。文中新说不仅从整体上符合历史地解说了经文中昆仑墟及其四水地望,也是探讨炎黄文化源流的一个引端。  相似文献   

6.
寻找白唇鹿     
"天鹿者,纯灵之兽也。"先不说古文中的天鹿指的是何种鹿。鹿在许许多多的影视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都象征着吉祥、正义、美丽等。在我国青藏高原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上,生存着一种健硕但又灵动,威武而又温顺的动物——白唇鹿,藏族人称之为"夏瓦曲呷"。白唇鹿属大型鹿类,体型与水鹿、马鹿相似,因唇周围和下颌为白色,故名"白唇鹿",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  相似文献   

7.
盘古考     
刘夫德 《文博》2009,(2):34-40
"盘古"是我国传说中"首出御世"的圣王,"槃瓠"是传说中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宗族繁衍的始祖,二者在语言上应为同源,其本义应为蟾蜍。此外如蚕马、犬戎、烛龙等故事也应为同一事物所分化的不同传说形态。而槃瓠、蚕马故事中的"蚕"、"马"、"犬"等形象,则应是一种语言学上的谬误所致。槃瓠故事与重黎有关,应该是黎助喾杀鲧后留居在南方的一部,故其故事多流传于南中国。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方志》2002,(3):41-41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的东南部,辖甘德、久治、班玛、达日、玛多、玛沁6个县。1995年底总人口12.4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89.6%。  相似文献   

9.
风幡小考     
升挂风幡自古是藏族人的一大风俗,每逢藏历新年,迁居新房,人们都要在屋顶上挂新幡,新婚嫁娶,新郎新娘及其家人宾客要在房顶举行庄重的升幡仪式。高山、巨石、古木河流更是信教人崇拜之物,遇宗教节日都要祭山祈神,插挂风幡。外出朝拜,甚至出差办事人们都忘不了带上串风幡挂在高山或道旁、寺庙、江  相似文献   

10.
川西北高原的藏传佛教现状张利和素有雪山草地之称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沿地带的川西北高原,总面积82700余平方公里,境内居住人口80余万,其中藏族人口占一半以上,是一个以信仰藏传佛教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这里的藏族群众历来宗...  相似文献   

11.
妇女正常的妊娠期是9个月零10天,但藏族人认为如果一匹马碰巧从怀孕妇女身边走过,或者这位妇女从马下穿过,马的影子投落在她的身上,那么,她将经历“达吉”(“达”意为马,“吉”意为污染、无形的阴影或光环),即,将怀孕13个月。妊娠期之长是十分罕见的,还会发生在暴雷雨之后子宫内的  相似文献   

12.
我的拉萨     
红杏  赵松 《旅游》2001,(7):44-45
1、羞涩 2000年青藏高原国际自行车拉力赛(格尔木-拉萨)途中,这个美丽羞涩的藏女定格在我的记忆中。2、牛皮筏子 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饱经风吹日晒的老筏工,一只牛皮筏子也许会陪伴他们一生……3、信仰 藏族人有这样一个习惯,当收到别人馈赠的高僧大德的照片或佛像时,一定要将其放到自己或家人的头顶上碰一下,这样就会得到这些高僧或佛祖的保佑……4、快乐的姑娘 藏族人天生爽朗乐观,不管生活的富有还是贫穷,他们都会将欢笑挂在脸上。我的拉萨@红杏 @赵松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文化汇聚与交汇的地带,有学者将青藏高原的多元文化称为"华夏边缘",作为边缘属性,不仅意味着地缘上的边缘,同时也意味着文化上的边缘,这一文化边缘既是一种临界状态,又是一种交叠状态。  相似文献   

14.
赵阳 《敦煌学辑刊》2017,(3):109-118
讲经文作为佛教讲经之底本,保存有很多讲经活动的珍贵资料,这在敦煌出土的大量讲经文中多有体现。《俄藏黑水城文献》第四册中有一件被定名为《弥勒上生经讲经文》的文献,在将其与敦煌讲经文比较后可以看出,它于内容和格式上均不符合讲经文的特点,因此将其判定为讲经文似乎欠妥。文末被原书叙录定义为"杂写"的"小石花心动"五字也非为杂写,而应是这件文献实际体裁的标识语。因此,黑城本《弥勒上生经讲经文》的定名并不准确,它更像是作者在念佛之余,以经文为歌辞的一首词曲作品。  相似文献   

15.
第三次采访邬吉成时,邬老将当年随卫江青的事一古脑儿讲了出来。随卫江青到海南1970年11月13日,原中央警局局长、中办主任汪东兴找我说:"江青要去海南,由你陪同她去。"我因对江青喜怒无常的性格很了解,于是对汪东兴说:"我对海南岛情况不熟悉,恐怕跟不好。"汪东兴说:"海南岛那边有人接待,别的都不用你管,你就把安全工作搞好就行了。"江青单独外出一次,就如同搬家一样,要带上一大堆东西:文件、书籍、办公用品、被褥、大便坐桶等,还有大量的摄影器材和十多部电影胶片,要用两部卡车运送。后来我陪江青外出时都是如此,若要是再带骑的马,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上的佛道关系是一个需要研究的永久性课题,也是一个需要从多层次多角度认识的课题.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化过程,是诸多因素造成的,而作为本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道教对佛教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便是在这一视角下,通过对敦煌P.2305<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下文简称<讲经文>)中所反映的神仙信仰的考察分析,来揭示道教对佛教的影响和佛道融合的一些情状.  相似文献   

17.
正海拔6700米的冈仁波齐,和他南侧的玛旁雍错,是阿里最具代表性的神山圣湖。在藏族人心里,冈仁波齐代表着阳刚的太阳,是父神,而玛旁雍错代表着柔美的月亮,是母神,在这片日月生辉的圣土上,普通人即使只作片刻停留,都是神的眷顾。从宗教的角度来说,冈仁波齐是藏族人和印度人心中公认的"神山",这里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转冈仁波齐朝圣,是藏族人由来已久的传统,很多虔诚的印度人  相似文献   

18.
在青藏高原牧区的草地上看到最多,而且最吸引人的是在蓝天下悠闲吃草的牦牛群和追逐玩耍的小牦牛犊,只要是有草的地方就有它们矫健强壮的身影。牦牛占了青藏高原牧区大牲畜(牛、马、驴等)总数的87%,  相似文献   

19.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李公麟《孝经图》卷曾经董其昌收藏,董认为幅上所书经文为李公麟传世书法真迹,并题跋四段,刻入《戏鸿堂帖》。事实上,此卷与文献著录的《孝经图》真迹在多个方面存在差别。经文书体与文献记载的李公麟书风并不一致,绘画风格与李公麟的传世作品也有显著差距,推测可能是来自某个以附益之法创作的粉本。在"董跋本"之外,还有传世《孝经图》数种,作者通过对比,梳理出诸本与"董跋本"之间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20.
拉萨河牧渔     
王郢 《旅游》2009,(7):68-71
"我们是西藏惟一打鱼的村子"——拉萨曲水县茶巴朗村俊巴组的格桑扎西一边扛着他的牛皮筏子一边以外交辞令般的语气说,可见慕名而来的好奇者来过不少。他说的惟一其实也是近二年来他们村庄的标签。因为现代的藏族人是不吃鱼的,所以作为一个近临西藏中心的拉萨如此之近的村庄,居然在打鱼吃鱼,就有了些神奇的味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