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亥革命时期的共和宪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时期出现过一些省级的临时性共和宪法,可以说是了解这个时期政治斗争及民主宪政思想水平的最佳材料。可是,过去有关辛亥革命的研究中,这却是较少接触和讨论的课题。本文拟对目前所能掌握的几种辛亥革命时期的省级共和宪法,作一综合的比较与分析,藉以说明当时制定这些宪法的各省革命政  相似文献   

2.
韩华 《史学集刊》2006,10(2):44-49
民初国会对孔教的争论,是中西文化冲突在政治层面上的反映。主张孔教者希望将孔教载入宪法,体现在立国精神中,将民族文化精神与宪政结合起来,忽视了与共和政体对立的因素,在客观上阻碍了宪政的顺利进行;而反对孔教者,则看到了传统与宪政间的对立,加剧了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二者均存不足。  相似文献   

3.
“八二宪法”指全国人大于1982年12月4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是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历经两年多的研究、讨论,包括全民参与的讨论,反复修改草案后形成的。八二宪法公布施行31年来,经过了四次局部修改,在2004年定型为我国现行宪法。目前,社会上对八二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多有争议。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之宪政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一种宪政秩序,一种实现民主、法治,彰显政治文明的宪政秩序。在宪法精神指导下,着力推进宪政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必由之路。宪政与和谐社会有着天然的联系,尤其是和谐社会实现民主、厉行法治,建设政治文明都离不开宪政建设;宪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何兹全先生 :很高兴收到您的手示和大作。由于手头有些紧迫的任务需要完成 ,拖延至今才给您回信 ,十分抱歉。大作提出的问题 ,的确是战国秦汉社会古代说或封建说争论的关键。我也很赞成您在信中所说的 :“这样坦诚的、友好的讨论问题 ,……是推动史学前进的有力的动力”。您是史学界的老前辈 ,是我尊敬的师长 ,用这样平等和坦诚的态度来和一位后学讨论问题 ,尤其令我感动。我刚到经济所工作的时候 (1 981年 ) ,吴承明先生告诉我们 ,已故孙冶方先生说过 :“外交上要‘求同存异’ ,学术上要‘求异存同’。”这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深信…  相似文献   

6.
实行宪政是走向现代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宪政亦称民主政治、立宪政治或宪法政治。具体而言,所谓宪政,就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简言之,宪政即由宪法确认和规范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其实施。近代以来,我国就不乏对宪政思想进行探求的有识之士。  相似文献   

7.
宪政调查及明治宪法的再认识周颂伦被称作“钦定宪法”的明治宪法,是宪法的主要制作者伊藤博文率员在普鲁士进行了一年余宪政调查,以普鲁士宪法为蓝本制定的。近年来,在研究日本近代政治史的过程中,接触到一些资料,发现伊藤一行固然大量地听取了德政界和宪法学者关于...  相似文献   

8.
“八二宪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是治国之大纲。中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通过和颁行的宪法(以下简称"82宪法")和四个修正案。现行宪法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奉行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各个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进步,是中国现状的真实反映。但是它尚未达到理想宪政的应有水平,尚需随中国宪政的历史发展而不断完  相似文献   

9.
吕文增 《神州》2014,(8):196-197
人类社会演进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共同规则的制定,宪法则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根本规范。西方国家的立宪进程深刻影响了宪法理念的演进,民主、法治、人权、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等的这些西方宪法理念植根于西方社会,这些理念的产生和实践绝非朝夕可成。中国自清末以来,颁布了诸多的宪法和宪法草案,但西方那套宪法理念和精神却未在中国生根发芽,中国也未走上宪政之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性与西方是截然不同的,移植西方的那套宪政规则绝不适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10.
五四宪法在其内容中凝聚着丰富的宪政思想,这些宪政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是毛泽东宪政思想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11.
张元雪 《沧桑》2010,(3):49-50
作为两种不同文化形态背景下的中国和西方宪法文化,存在着诸多差异,这种差异性决定了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视阈下对宪政理念的不同理解,影响了各自的宪政实践。此差异主要表现为:性恶与性善的人性预设、个人自由与国家集体至上的宪政理念、社会契约的"契约政府"与家国同构的"父家长制"、现代法传统与官僚法传统等的区别。西方的宪法文化促进了宪政的产生,而中国的宪政运动却缺乏支持宪法存在的文化氛围。因此,中国的宪政建设要取得成效,就离不开移植和培育宪法文化。  相似文献   

12.
薛成有 《攀登》2005,24(5):127-128
通过对中国宪政历史和现状的考察,中国宪政存在的问题不仅在于宪法本身需要修改和完善,需要确立良好的宪法制度,而且在于中国宪政的文化基础尚需筑实.因为如果不能改良传统文化中的非法治思想,不能培养公民的法治精神和宪政道德,则很难彻底地实现宪政政治.  相似文献   

13.
黄炎培与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二次宪政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炎培与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二次宪政运动闻黎明在中国现代史论著中,对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宪政运动的研究还相对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共提出联合政府建议后,社会焦点迅速转移,原本围绕宪政的讨论也随之转变为是否召开党派会议和建立联合政府的论争。从理论上说,第二...  相似文献   

14.
“‘你知道宪政不?’在职工饭堂,我突发奇想问同事。10个人,只有一个学法律的说他听过,可不知道宪政是啥。我成天上微博,政改啊、宪政啊,很热闹,但跟现实生活不沾边,身边的干部和老百姓,谁关心?知识分子说那么多有什么用?就算真要政改,底下人怎么弄啊?我是副乡长,我忙着应付上级,我厌烦透了”  相似文献   

15.
我代表编辑部谈四点想法。第一,讨论会的初衷。今年我们杂志的新年献词是《宪法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我们判断,无论是左、中、右,在落实八二宪法问题上争论不大,因此,落实八二宪法可以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出发点。这个观点的更大的背景是,过去十几年,关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发生了多次争论。大家都  相似文献   

16.
从辛亥革命至今,中国一直面临着"有宪法而无宪政"的困境。在过去一个世纪的漫长历程中,中国历届政府制定了一部又一部宪法;除了1975年的"文革宪法"和1978年受"文革"影响的宪法之外,每一部宪法都罗列了许多公民权利,但在实践中却难以落到实处。如何实现从宪法到宪政的根本转变,已成为21世纪中国面临  相似文献   

17.
战后日本国宪法自1946年11月3日公布以来,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在这期间,日本在和平宪法下,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由战败到复兴、重新崛起。现在,日本正以经济大国为依托,积极向政治大国迈进,成为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的力量。然而,这部新宪法自诞生以来,日本国内各种势力围绕它的斗争,特别是关于“放弃战争”的第九条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且异常激烈。可以说,宪法第九条的历史,就是战后日本的政治史,宪法第九条是战后日本宪法的最大争论点,也是日本国宪法的最大特色。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  相似文献   

18.
宪政审查的世界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改革应该如何为自己设定目标?我以为改革的目标应该是构建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秩序。而文明的社会秩序如何构建?中国近代以来一百多年历史实践的经验,以及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都证明一个结论:要构建文明秩序,只有接受宪政民主,舍此别无良途。因此,深化改革,需从推进宪政着手。而推进宪政,根据中国现实情况,可以走出的一步是建立宪法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宪政思想是一个极为丰富的思想宝库,对中国的宪政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民国时期,孙中山所设计的先制定约法再制定宪法的思想,成为达成宪政的固定的次序.以党治国和政党政治有明显的区别,孙中山主张的以党治国在相当时期内主要是以国民党治国,后期发展为各党派团体联合建国.他主张国民会议是要通过和平统一的方式实现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而在是否坚持训政的问题上曾经出现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继续实现并发展了孙中山的宪政思想.  相似文献   

20.
郭巧华 《世界历史》2007,27(1):127-134
司法审查制度是美国宪政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捍卫宪法的权威性、确保法治的实现、控制权力得以正常运转、防止权力腐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美国行政法学家施瓦茨说:“没有司法审查就没有宪法,司法审查是宪法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二战后,许多国家参照美国宪法和司法审查制度,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司法审查制度。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1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司法审查制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