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950年,我和老胡结婚了,之前我并不认识他,是组织上给介绍决定的……”没有人告诉我什么叫恋爱那一年我19岁,在部队的宣传队工作,老胡30岁,我不认得他。但是老胡在政治处,正好管我们的宣传队,所以他对我有印象。当时就提出说战争结束了,很多同志年龄都大了,都在30岁左右、需要成家的很多。总参的一个参谋长做的介绍人,我们就这样结婚了。  相似文献   

2.
罗章龙 《神州》2008,(3):42-47
李守常同志英勇就义以来,每当忆起和他朝夕相处、共同战斗的岁月,他那谦虚、持重、英姿勃发而又气韵沉雄的音容笑貌,总是使我激动不已。自从我进入北京大学起,就亲聆他的教导,直到1926年9月我离开北方止,前后历经4年之久。我与他谊兼师友,肝胆相照,所受教益,终生难忘!我在中学时代,就从《新青年》杂志上读到过李先生的学术与政论文章,心仪其人,却又无缘晤见。1918年9月,我考入北京大学后,在办  相似文献   

3.
我因病在外休养,获知大年同志不幸去世的消息较迟。我回忆,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他80大寿的纪念会上。次年我自己就患病住院了。后来我外出休养,行前向他电话告辞,他嘱我好好养病,并问及手头有什么工作。此后就没有联系了。今春得知不幸的消息后,感触很多。大年同志从事和领导近代史研究数十年,他在学术和学科建设上的建树很多,但我手边没有任何字材料,所以只能就记忆写一点与我有些关系的他对近代史学科建设的贡献,以表示敬意和怀念。  相似文献   

4.
王尧礼 《贵州文史丛刊》2013,(3):F0002-F0002,F0003
三年前年的夏天,忽得北京罗怀祖先生电话,说:"您在《〈石语〉与黔诗人》中说到陈田的诗稿抄本不知是否尚在人间,我告诉您,还在人间,就在我手里。"我与罗先生素不相识,他在互联网上读到拙文,然后搜索我的名字,找到了我的新浪博客,获知我的单位,打电话到单位询得我的电话。我问陈田诗稿何以在他手里,他说他是陈田的外孙,罗振玉之孙,前些时候整理其父遗物时,见到了这册诗稿,其中就有拙文提到《茨棃十六韵》。陈松山与罗雪堂是亲家,我还不知道呢。"这本诗稿上百年了,没想到还会有人在寻找它!"罗先生不无感慨地说。罗先生今年六十六岁。我问除此诗  相似文献   

5.
交融中西戏剧的顽强探索者丁扬忠我认识黄佐临有些年头了。因为在我国介绍布莱希特的缘故,60年代初我们就开始书信往来。但初次见面却是1979年,他应中国青艺的邀请,来京与陈合作导演我译的《伽利略传》。在那段时间,我们朝夕相见。有时排练结束,他不愿坐为他准...  相似文献   

6.
忆亦侠同志     
1998年9月14日,吴亦侠同志逝世的噩耗传来,令我极为惊愕。没有料到亦侠同志竟这么快就走了,我深深地陷入了悲痛之中。霎时,他的音容笑貌,他与我们共事的情景,他与我相处的一些往事,不由涌上心头,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亦侠同志是1996年7月从农业部调到贵州工作的。他调贵州不到二个月,我就到中央党校学习去了。恰好,农业部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宋树友同志与我是党校同学,并同在一个党小组,他多次向我讲起亦侠同志。他说:“亦侠同志政治上强,很有工作能力,为人朴实、正直,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工作既很有魄力,又非常踏实,农…  相似文献   

7.
我最后一次拜访陈永贵,是1984年的初冬,11月下旬的一天。这时的陈永贵,已经是没有任何领导职务的一个平民百姓了。他住在北京木樨地的一座公寓楼房里。作为农家子弟,我从幼年时起就崇敬劳动模范。直到退休之时,仍然如此。看看他们那憨厚、淳朴的笑脸,听听他们充满泥土芳香的庄稼话,就感到亲近。对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劳模,总觉得他们就是自己的长辈。而陈永贵,我还没有看到他作为一个普通农民是什么样儿。从1972年夏天开始,十几年间,我多次采访他,1974年在大寨、昔阳住过一年时间,与他有一些交往。可惜,那时,他已经不是一般农民,政治上正处在节…  相似文献   

8.
一向觉得,他是一个与我水火不融的人。在体育上他胜我一筹;在学习上,与我针锋相对;在人际上,人气旺过我。想我小雨也是一代才女,跟他一起度过艰难的三年,越想越发毛,真害怕他抢走所有的老师。哼,我才不跟他好呢!  相似文献   

9.
刘大为 《收藏家》2004,(8):i002-i005
周尊圣是二十世纪未崭露头角的青年画家,自1994年以来就经常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他的作品,199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举办了“周尊对天山山水画学术研讨会”他的作品也频频出现在全国各大美展上。2000年10月他的天山山水画要在新疆展出请我撰写前言,当我得知他的作品要展示给天山之麓的人们时才意识到,这个破釜沉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1938年5月上旬,在武昌,我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看秘书长张厉生,没有经过通报,我就直接进了他的办公室。张穿着灰色花呢中山装,同另一个穿着草黄色军装的人,像似已谈完了工作随便谈谈的样子。张就把我向穿草黄色军装的人介绍说:“里特,他姓陈。”(我在留法同学中,年龄比较小,他们都叫我的名字。)张接着说:“他也是20年代的老加马拉的”(留法老同学之一),接着他又向我介绍说:“他是周恩来,政治部的副部长,他的名字是为我们老加马拉的所熟悉的。”我就同周恩来拉拉手说:“久仰,久仰。”周问我:“你是什么时候去法国的?”我说:…  相似文献   

11.
刘玉权 《丝绸之路》2013,(20):23-23
我是1959年来到莫高窟的,可以说与段先生相处了50年。这50年可以分三个阶段来讲,每个阶段都有些对我教育比较深的事情。 第一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我在美术组,段先生是美术组组长,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深厚的壁画临摹功底。我因为搞临摹,听周围老同志介绍说,段先生经常在纸上练习线描,最困难的时候在玻璃板上练习。听了这些,我感触很深。  相似文献   

12.
师哲  师秋明 《纵横》2008,(12):26-30
毛泽东的情愫我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18年,同他接触越多,了解得越多,也就越加敬佩他。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他都是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领袖,而我从他那里得到的教益是深厚而广博的。他的言行,他的音容笑貌、神采韵味,都在我的眼前,永不离去。  相似文献   

13.
正一我出生于1932年10月,祖籍是湖北,从族谱上看是陈友谅的后代。爷爷叫陈金波,老家在湖北黄冈,自幼学做裁缝。他来南京的时候先是做帮工,后靠手艺创业,他有一个干妈家里很有钱,给我爷爷钱去做生意,所以后来在中华门那一块开了一个估衣店(专门出售旧衣服或原料较次、加工较粗的新衣服的店铺)。那时候我爷爷三四十岁了,要成家,朋友把烟台一个有钱人家家里岁数大了的丫鬟介绍给了他,爷爷就把她一家带到了南京。讲到这个也很有意思,我爷爷没文化不会写字,但结婚有一项程序要签字。朋友就给他刻了个  相似文献   

14.
温柔与保障     
亲爱的木木:几年前我与前夫离婚,自己带着孩子过日子。但爸妈年老多病,想让我有个家。朋友介绍了一位大学老师,我很满意,觉得大学老师一定会有很好的思想境界,在做人方面一定自重自爱。恋爱一年后我们结婚了。这段时间我们相处得很好,他在生活上工作上对我都很关爱,我已从独立自主慢慢变得依赖他。  相似文献   

15.
戴爱莲 《神州》2008,(2):70-72
1941年秋天,中国电影制片厂厂长郑用之在家里宴请客人,在座的有:郑用之和他的夫人、叶浅予和我,还有郭沫若和一位周先生。我被介绍给郭先生和周先生。周先生坐在我右边,郭沫若坐在我对面。我告诉郭先生,我回中国前在伦敦遇见远房表兄陈伊范,他说我回中国后必须接触的第一个人就是郭沫若。当时重庆在国民党统治之下,我推想:在我  相似文献   

16.
我祖籍福建,1916年生于开封。祖父龚秉彝,是清朝官吏,由福建调往河南开封任道台。开封鼓楼上的“声震天中”四个字就是他写的,一个字有一尺多高,写完这几个字不久,他就累死了。父亲生在开封,后与一浙江女子成婚,生下了我。从此,家就安在了开封。  相似文献   

17.
三峡,三峡     
去宜昌旁听一帮大坝专家的会议。飞机上,坐我旁边的是个日本的大坝专家,我问他:日本的大坝,设计寿命有多久?他说:一般就100年吧。旁边一位专门评估大坝安全性的中国专家的意见却与他不同:存在了百年的大坝,周围  相似文献   

18.
说起“老郭”这个人,我就像打开了话匣子,怎么也关不上。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介绍”他吧! 打排球 记得某个星期五,正值我们上体育课,只见“老郭”笑眯眯地朝体育场地走来,手里还托着几个排球。眨眼间他竟然和我们的体育老师打起排球来了!我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不时地瞥他们一眼。  相似文献   

19.
<正>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著,郑绍宗同志主编的《明蓟镇长城1981—1987年考古报告》即将问世,他要我为他这部大作写一序言,因为我和他是老相识,又都是文物战线上的老兵,有近60年的业务交往,感情至深,我难以推辞,除了祝贺之外,也就欣然应命了。建国初年我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工作,负责古建筑这方面的事情。他是1952年文化部、文物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年纪最轻的学员,那时也就相识了。1953  相似文献   

20.
《河南文史资料》2011,(3):109-115
1982年3月,我回到老家新野,不少亲属前来看望。4月15日,我大姑的外孙女薛玉才(40多岁)告诉我,她家有一位90多岁的邻居,姓蔺,曾在马云卿部下当过兵,昨天在路边晒太阳时说到了马云卿和我祖父罗飞声的事。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高兴,第二天上午就约请这位老人到薛玉才家面谈。老人叫蔺明章,年已91岁,驼背,身高约1.78米,红脸膛,留小胡子,耳背,但记忆、思路都很清楚。他说,他上过三年私塾。他家住在新野城南关原罗家糟房①对面,从小就认识我祖父。他讲的是方言,由薛玉才在一旁大声帮助我翻译。我们的谈话持续了近两个小时。看到他累了,我就请他先回家休息,准备过几天和二哥鸿范一起登门拜访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