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攀登》2016,(5)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从互联网发展的全局观("一观")出发,围绕互联网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互联网+"思维推进创新创业热潮,学以致用体现"获得感"("三维")来论述"定力、活力、动力、推力和合力"("五力"),逐步形成党的网络政治动员思想。党的网络政治动员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对正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呼斯乐 《民俗研究》2017,(1):110-115
蒙古语"猴"——"bein"("mein")源于古印欧语系的梵语,经由佛教的传播曾经广泛流传于匈奴、突厥部落,最终以不同的形式在蒙古语和古代汉语文献中得以保存和记录。由于源自佛教的"bein"("mein")一词具有神圣性,故蒙古族十二生肖纪年法采用了该词汇,而没有采用作为物种属性的"■"(猴)一词。  相似文献   

3.
国民参政会召开与抗战前以中间派为主体的宪政运动分不开。第一次宪政运动以"五五宪草"为背景,围绕开放党禁、强化国民大会议政会权利问题;目标与内容是战前宪政运动的延续,更多体现了中间派的政治主张,也体现中间派对国民党、对国民参政会态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八二宪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是治国之大纲。中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通过和颁行的宪法(以下简称"82宪法")和四个修正案。现行宪法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奉行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各个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进步,是中国现状的真实反映。但是它尚未达到理想宪政的应有水平,尚需随中国宪政的历史发展而不断完  相似文献   

5.
《今日评论》与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日评论>是活跃于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前后的一份中间势力的重要刊物,其作者集中了当时宪政理论水平很高并一直关注中国宪政问题的知识分子,以钱端升、罗隆基、王赣愚、傅斯年等为代表.他们不但是这次宪政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还以<今日评论>为阵地,围绕这次宪政运动的主要内容,如政党、国民参政会、国民大会、五五宪草、期成宪草、地方自治等问题,积极阐发自己的看法,对时局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吴春明 《南方文物》2012,(3):144-150,129
就中国航海技术史而言,郑和下西洋"过洋牵星"被看成我国古代先进天文导航术的重要标志,但"过洋牵星"的文化起源却在国际航海技术史学界长期争论。吴春明先生《从南岛"裸掌测星"到郑和"过洋牵星"》一文,对比研究了太平洋南岛语族与华南航海民族志上共存的"星象罗盘"("观星法")和"裸掌测星"技术,探讨传统王朝史学背景下,作为"华南民间历史失忆"的土著航海术在中华海洋文明史上的肇始地位。  相似文献   

7.
《文物》1975,(5)
一、"宗盟类"注释 [题解]在盟辞的约辞中,凡有"事宗祀"("以事其宗")和"守清庙"("守二宫",即宗庙之亲庙和祖庙)之誓言者,均属于"宗盟类"。此类盟书文字清晰可辨者五百一十四篇,分别出土于三十四个坑中。约辞内容除了参盟人姓名不同以外,其余均相同。其中有一篇内容特殊,中有主盟人追述受命的词句和十一月甲寅等于支纪日字样,这一篇当为"宗盟类"盟书的序篇。此类盟书约辞的特点是参盟人表示要遵守以下几条誓约:一、不敢不诚心事其宗  相似文献   

8.
杨豪 《文物》1983,(12)
茅岗遗址是一处水上棚居类型的遗址,其经济结构以渔猎为主。这种居住方式及经济结构,在今天岭南水上聚居的"疍家"("疍"音"但",与"蛋"通,古籍习惯称作"蛋"或"蜑")仍有保留。据陈序经《蛋民的研究》中载;其栅棚"后面接近堤岸或矶围,全部基础都用杉  相似文献   

9.
抗战胜利后,民社党人追求和平民主,希望在中国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宪政制度。为此,他们在参加制宪国大前后,积极促进国共和谈,努力阻止内战的爆发和进行。他们批评国民党坚持采用的《五五宪草》,是以贯彻孙中山提出的五院分权制度为名建立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他们所草拟的改良的宪法草案,吸收了各党派的意见,成为1946年底制宪国大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的底稿,这是他们对中国宪政制度的极大贡献。在《中华民国宪法》中,作为人民代议机构的立法院权力较大,能代表人民对于掌握行政权的总统和行政院进行比较有力的监督和制约,成为与总统并立的国家权力机构,且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的权力基本上保持独立。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民国宪法》基本上是一部民主宪法,具有明显的历史进步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明确地以欧洲"文明"来衡量世界各国的国际行为及法律权利,从而在国际法中形成了一套规范国际关系的"文明"标准。按这一标准,世界上的国家被划分为"文明"、"野蛮"和"蒙昧"等不同类别,不同类别的国家获得不同的国际承认,具有不同的法律人格和法律地位,在国际法上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野蛮"和"半野蛮"("半文明")国家被排除在国际法适用范围和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社会"之外,从而建构出一种国际法意义上的等级性世界秩序。这一秩序是西方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时为其瓜分世界和殖民统治寻找法理依据而建构起来的,通过西方列强与非西方国家的互动而形成。就其思想渊源而言,是欧洲国际法传统中"自我"与"他者"二元思维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张骞出使西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进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对后世军乐有很大影响。然从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及宋郑樵《通志略》将其视为两曲的记载看,其时人们已不明该曲名之本意,后世学者亦有不少歧义。"摩诃兜勒"为一由"摩诃"和"兜勒"组成的梵语词,合为"大吐火罗"("大夏")之意。该曲或同西夏王朝《也葛倘兀》曲("大夏")一脉相承,其工尺谱在明清宫廷中可能依然流传。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四日,以张百麟为首的贵州革命党人(主要系自治学社成员),响应武昌起义,策动新军,推翻了清政府在贵州的反动统治,成立大汉军政府。未及一月,全省光复,并由都督杨荩诚率一旅之师出兵湘、鄂北伐。一九一二年三月,在宪政派、耆老会的策动下,刘显世等引唐继尧滇军入黔,夺取了贵州军政府的政权。贵州省起义之先,即有“自治、宪政两派,素不相能”的情况,宪政派  相似文献   

13.
清末,任可澄同唐尔镛在贵州办学及组织宪政预备会(即宪政党),与张百麟、周培艺等所领导的自治学社(即自治党)作尖锐的斗争,宪政党的中心人物,就是任可澄。武昌首义,湖北都督黎元洪通电各省,请派代表去武汉共两国事,贵州当即推举平刚、高文崇为代表。而任可浪、刘显世认为这是在自治党占优势的情况下决定的,但又无法争取,乃私用军政府名义,由云南都督蔡召代选在演之黔人熊范舆、刘显治为代表。肪、刘到武汉后先与我会面。当时我任湖北都督府一等参谋,由我介绍他们见黎元洪。我和熊。刘原不认识,但知道然是前清进土,宣统年间…  相似文献   

14.
正民国初年,一系列乱象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有了另一种思考,既然中央权威已经衰微,北洋军阀政府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不如通过地方自治谋求民主宪政和最终统一。袁世凯去世后,当时没有哪个政治人物再有实力和威望一统江山,各省相对独立,为省宪运动提供了良机。这时的省宪运动、联邦主义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也深深打上了当时的历史烙印。一、湖南开地方自治风气之先省宪运动首先发生在湖南,与当时的政治格局有直接关系。介于南北军阀之间的湖南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的创伤尤其严重,人民改变现状的愿望尤其强烈。  相似文献   

15.
美国学界关于越南战争的著述极其丰富,争论之热烈被称为"无休止的战争"。自由-现实主义学派的正统诠释认为,越战是悲剧性的巨大错误。修正派则为美国的越战政策作道义辩护,总结越战"教训"。正统派批评越战的目的,在于树立一种统一逻辑的正规思想。修正派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这是它无法撼动越战正统史学地位和影响的原因所在。结束辩论,达成越战共识,这是未来美国越战史研究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贵州辛亥革命是自治学社和宪政预备会两派携手合作的结果。贵州辛亥革命爆发的关键时刻,蔡岳为调合两派之间的激烈冲突,为贵州辛亥革命和平光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有明以来,书法流派之风日盛,论地域,尤以苏南为重。其中吴门、云间两大书派,几乎左右了整个明代书坛。如果说,吴门书派是文、祝合力,那么云间书派就是一"董"擎天了。吴门之中,文、祝尚可匹敌,但云间之里,却无人可与董氏争锋。与吴门书派的自然形成不同的是,云间书派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享誉朝野、名动海外的董其昌理论上的大肆鼓吹和实践上的身先士卒而被主观构  相似文献   

18.
大学教育之目的在于增进人类之福祉,使人类离苦得乐。但在现代大学教育的价值中立论的原则下,却造成了"事实"与"价值"两分的现象,于是知识成为商品,大学成为知识的工厂,教师只是贩卖商品的店长,学生成为购买商品的顾客,这种教育常常导致学生迷失自我,难以使学生"离苦得乐"。超越困境的策略则在于教师与学生的转化,其中更以经典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最为关键。东亚儒家经典研读是一种体验之学,经典阅读的中心问题不在于"如何了解文本",而在"如何受文本感化",从而转化读经者的生命。这种以解经者的身体体验作为基础的经典诠释学,可以称为一种"体知"之学。"体知"的目的是要"体现"经典中的学问,"体现"才是读经的目的。东亚经典阅读以"经世"为目的,所以作为认知方法的"体知",必然落实在作为道德目标的"体现"(embodiment)之上。21世纪经典研读的方法除了经由"出乎其外"("etic")研读方法而确立经典的"涵义"(meaning)之外,还必须采取"入乎其内"("emic")的研读方法,分析经典对"我"的意义(significance),使经典中的"价值"进入身心之中,转化读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对沈晓敏《也谈浙江省自治运动》一文的回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筱才 《史学月刊》2004,(7):112-117
沈晓敏《也谈浙江省自治运动——兼与冯筱才先生商榷》一文对冯筱才的《理想与利益:浙江省自治运动新探》一文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沈文虽然在史实上对除九九省宪外的浙江自治运动的经过有所补充,但是其结论反驳并不成功,反而加固了冯文的观点。沈文对冯文的“定性”判断有悖基本的学术批评规范。在细节上,沈文的批评多数可以再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家社会党与中国民主宪政党,同源于康有为、梁启超在世时的创党活动.经过较长时期的商谈,1946年8月两党在上海合并成中国民主社会党.中国民主社会党自身有重要特点,影响到其自身民主宪政主张的实现,影响到中国当时的民主宪政道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