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于光华《文选集评》是《文选》评点史上唯一一部以"集评"本身为目的的评点著作。它集录明清三十余家评点,大体涵括了明清《文选》评点著作的主体内容,集中反映了明清《文选》评点的主要精神,是《文选》评点史上的集大成与总结性著作,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虽也有缺点与不足,但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2.
《徐文长文集》的评点部分实属伪作,创作者即是文集的编撰者钟人杰。评点中包含了大量与袁宏道对徐渭作品的评价很不一致的内容.《徐文长文集》评点在徐渭于晚明文坛地位的确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从中可睹评点在晚明文学发展中所起作用之一斑。  相似文献   

3.
张竹坡与文龙就吴月娘、孟玉楼、沈春梅三个人物形象的驳难,寄寓彼此对时世的慨叹,灌注各自的主体精神。在小说评点学史上,张竹坡、文龙都自觉探讨小说评点的内在规律,促进小说评点学的自我发展。考究张竹坡、文龙二人小说评点话语的歧异,他们所处的小说评点学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各自对评点学内在规律的参透程度当为决定二人评点话语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李化来 《沧桑》2012,(2):115-118
金圣叹作为十七世纪的评点家,在解读评点《水浒传》时,提出了与西方接受美学空白与召唤结构相似的观点。金圣叹以自己的评点实践揭示作者是如何设置文本空白,读者应如何来寻找并填补文本的空白。  相似文献   

5.
本文择傅山的评点学典型例之一,通览其评点方法,归结其评点优劣,一可有助集部评点学之参考,二可提示新文选学走向以“阅读作品”为中心的新研究法,此即申论傅山评点学的价值所在。其中包括揭示傅山“主客兼顾”的评点学方法,乃注重阅读作品的“性灵感受”,并加入知识的印证;而其常用的“互见法”,每能见人所未见处,提出重要之见解,有助於《文选》的解读;同时兼用理校法,调和了李善注“释事”与五臣注“释义”的特点。整体而言,傅氏是把《文选》当作文章解读品赏《文选》作品,回归到萧统选文“事出沉思,义归翰藻”的文学标准,符合入选作品的性质。总之,傅山的《文选》研究法是以“评点”形式呈现。但又兼取“注疏学”的特点,故而傅山的评点代表《文选》评点学的里程碑,可视作文选学从“注疏”到“评点”的一次转折关键,启导明末清初文选学研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复旦图书馆藏善本书《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的三色评点,目前尚不为学界所知。其中的朱彝尊评点是更为完整可靠的朱评文字,可以校正己知朱评的大量讹误;以前研究李商隐的学者对杨守知和金介评点李商隐诗,还知之甚少,从这个本子也可窥见杨、金评点的概貌;通过这个评点本,我们可以判断冯浩引录的钱良萚评点,多数是抄录朱彝尊的评语。  相似文献   

7.
《文献》2017,(4)
评点和诗话作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特殊的批评形式,在创体时间、形式体制和批评方法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这是二者可相互借鉴的客观基础。清代杜诗未刊评点家往往身兼批点者和诗话作者的双重身份,这是二者多互为采撷的主体因素。清代杜诗未刊评点与相关诗话著作的密切关系具体表现在:杜诗未刊评点是某些诗话著作或笔记类著作的直接来源;诗话的繁盛为杜诗未刊评点综合评本的形成提供了资料来源。当然,清代杜诗未刊评点所引诗话与相关诗话著作亦存在或增删、或补充、或辨正的相异之处,这些转录过程中的差异或变动侧面凸显出不同诗学研究者诗学理念、取舍标准、关注重心等层面的差异。探讨杜诗未刊评点与相关诗话著作的关系,可管窥清代杜诗评点及杜甫诗话发展演变的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8.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的清代评本有二十余种,这些评点既是"我注六经",抉发了归有光散文的丰富内蕴;又是"六经注我",显示出评点者本人的文学主张.由于评点者们的识见与桐城派的"义法"、"雅洁"等著名论调差异很大,因而,这些评点不仅有助于归有光散文的相关研究,而且对客观评价桐城派的文论观点、乃至全面认识清代的散文批评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瀛奎律髓》不仅是一部唐宋律诗选本,在其评点中也展示了方回的诗学观,二十世纪以来,关于它的探讨持续进行,目前学者们从对江西诗派评点、方回唐宋律诗观、格高论、诗法论、诗人评点、情景论、选诗观、版本考等多个角度对《瀛奎律髓》进行了比较丰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小说评点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中的重要形式。这种形式传到日本以后,为一些日本学者、小说理论家所接受,他们也开始进行小说评点,而最开始的评点对象是中国小说。日本学者的中国小说评点有其独特性,但也存在若干不足。本文通过对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曲亭马琴评点《明板水浒后传序评》"的解析,指出该评本具有如下特点:重解说考订,轻艺术评论;存在因中日语言、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读误解;因当时中日资讯传播渠道欠畅通产生认识错误等。而这些通常也是当时日本小说评点的普遍状况。  相似文献   

11.
楼昉《崇古文诀》是南宋时期颇有文学眼光的评点类古文选本.选文方面,该书选入的记叙文、抒情文、俳谐文以及诗赋铭赞等文学性较强的文本,合起来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这在论体文独领风骚的南宋文章选本中非常难得,显示出楼昉在注重文法示范性的同时,也比较注意文本的文学性.评点方面,就批评方法而言,楼氏一方面知人论世,结合“人”、“世”解析文本,另一方面又因文及人,依据文本逆料其人;就批评话语而言,楼氏评点文字既有精确性又有生动性,话语中常常闪现一种信笔拈来的灵动和性情流露的风味,很有文学意味;就批评范畴而言,楼氏评点常能洞隐烛微,把文本所包蕴的深挚情感与深长意味一一阐发出来,颇富文学批评色彩.该书的批评方法、批评话语、批评范畴、批评风格,对后世评点类著述,越过以辨析文体、解析文法为中心的文章点评层面,提升至以赏析文情、领悟文意为重点的文学批评层面,具有开启先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清朝建立后的数十年时间,对于明朝的灭亡,当时文人士大夫都在不断反省,有人认为空疏的八股文风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这种理论引起他们对古文理论的深入探讨,产生了评点先秦散文的潮流,但是作为进入仕途的八股文又不可能被彻底抛弃,所以将八股文融入古文理论的倾向成为那个时代评点学的特征。而这个时代特征从王源对《左传》的评点中最容易看出。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王源《左传评》的评点思路,展现清朝的时文观念和古文观念共同对古文理论形成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作为一个独立的《西厢记》评点本,在清代出现了诸多的版本,引起了戏曲界和出版界的广泛兴趣,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本文试从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的结构体制出发,分别从其评点的主要形式——总批、节批和夹批,讨论其表现出的艺术特征,并简要分析"金批西厢"评点的思想内容和方法技巧,对其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得失做出了一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胡胜 《文献》2007,(2):188-191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清代手抄本<西游记记>,作为晚出的<西游记>评点本,颇耐寻味.本来<西游记>的评点本极多.  相似文献   

15.
李胜 《文献》2002,(2):286-287
冯镇峦,字远村,约生活于乾隆至道光年间,清代著名小说评点家.其《聊斋》评点,向为论者所重.  相似文献   

16.
严复<庄子>评点分别从研究范畴的转换、近代学术分科体系下对于科学思想和进化论的阐发、"科学方法"的宣扬三个方面促进了庄学近代转换.但是,范畴转换和方法学的局限性使其在促进庄学近代转换方面只具有初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代柳宗元诗的批点本明显增多,除了柳集专集的评点之外,还有不少选本评点,其中包括一些手批本,如汪森所评《韩柳诗选》等;还有以同一选本为底本的不同评点者的手批本,如以汪立名所辑的《唐四家诗》为底本,就有王庆麟、黄二梧与张鸣珂等人的评本。他们的批点注重对柳诗的风格、诗法等的评点,其中不乏精到的见解;尤其是,在手批本中的一些序跋、题识中包含着批点者、刊刻者的诸多批评,且有的批本还录有许多诗话中的批语,它们为我们今天解读、研究柳诗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相似文献   

18.
任轲 《文献》2022,(2):159-177+2
清代吴中词派的后期代表人物潘钟瑞留下了丰富的词学文献。其中藏于国家图书馆的七卷本《百不如人室词草》稿本不仅保存了潘氏早期词学创作的本来面貌,其附带的序跋、题词、评点更呈现了词作被阅读和修改的痕迹。《词草》的阅读者众多,至少有十位读者留下了评点。这些评点多着眼于词序的繁简、文字的雅驯、词律的精稳。而潘氏在结合个人喜好和评点意见的基础上,对于稿本的词作篇目有所遴选,文字有所修改,最后形成了刻本《香禅词》的文本面貌。将潘氏词集的稿本和刻本对读,不仅能够明晰其词集文本凝定的过程,亦可一窥咸同时期吴中词坛的词学风貌。  相似文献   

19.
罗勇 《丝绸之路》2010,(12):61-63
在古代文学评论界对小说漠视的情况下,毛宗岗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增删,并详加评点,其评点反映了毛宗岗对历史小说的认识,即在结构组织上注重连贯,在事件叙述上不排斥虚构,在人物塑造上倾向于奇绝。  相似文献   

20.
《文献》2017,(3)
上海图书馆藏张问陶《京朝集》稿本,收录张问陶从乾隆癸丑(1793)二月底至乾隆乙卯(1795)岁末在京任翰林院检讨时所作之诗,共存诗787首。其中除与刻本《船山诗草》重复者,更有243首佚诗,对于全面了解张问陶这一阶段的诗风与生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京朝集》稿本有大量的清人评点,诸家之中,以陈鳣与陈用光、吴嵩梁的评点最为丰富,两派截然不同的文学观念以批点的形式在稿本中形成了激烈的交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