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历史记忆”“历史-记忆”“历史与记忆”以及“记忆史”等概念或议题看似相近,实则有着不同的意涵。“历史记忆”最初是莫里斯•阿布瓦赫在《集体记忆》中提到的概念,意在强调历史带有记忆的性质。随着后人对此术语的发展,“历史记忆”的含义被拓宽为“人们对过去的记忆与表述”。“历史-记忆”是皮埃尔•诺拉提出的术语,用于指称现代之前“历史与记忆”的联合体。“历史与记忆”是西方历史学家辩证地看待历史与记忆之间关系时所讨论的核心议题。面对记忆研究的挑战,西方历史学家之所以讨论历史与记忆的关系,其目的是为历史学正名。“记忆史”则是将记忆作为历史研究对象的领域,研究记忆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历时性变化。因此,在涉及这些概念的时候应认真加以区分,避免误用。特别是在翻译、引用西方学者的观点时应力求准确,以免造成误解。  相似文献   

2.
壮族"刘三姐"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主体"与想象空间的社会记忆相交融的文化符号。"刘三姐"被不同的记忆主体记录和想象,在不同的时空语境中拥有不同的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文化角色。不同记忆主体的不同历史心性保留或舍弃不同的文化元素,建构了"刘三姐"的不同文化意象。而想象主体隐含的人类审美感知、审美体验与审美记忆的复活,是壮族诗性传统得以延续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3.
三、哈尔滨文化发展趋势 哈尔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未来文化发展趋势如何,是我们每一个冰城人都应该关注的,愚以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建设日趋同质化的今天,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所特有的历史文化记忆和城市文化品格日渐丧失。如何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历史文化记忆且在当下语境中建构城市历史建筑的现代价值,是一个实践上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将伽达默尔的空间艺术理论应用于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开发和有效利用等实践之中,借助对历史建筑"偶缘性"特征的阐释,让历史建筑与生俱来的原始生活目的延续传承,成为城市历史记忆的生成者;借助对历史建筑"装饰性"特征的阐释,让历史建筑"反作用"于当下空间境遇,完成对城市文化品格之当代构建。在哲学诠释学空间艺术理论解读之下,历史建筑就能够承担起记忆城市历史文化品格、弘扬城市文化精神价值之重任。  相似文献   

5.
全球史:民族历史记忆中的全球史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全球化呼唤着全球史。但是,就如同不存在“文化全球化”一样,也不存在“全球化”的全球史。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全球史的多样性,即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心灵中的全球史。历史是一种记忆的形式,在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历史研究和历史著述的基本功能是保存和传承自己的历史记忆。全球化和“全球史”并没有中断每一个民族自己的历史记忆的延续。任何一个独立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历史记忆。这种记忆既包括对本民族历史.也包括对其他民族及整个世界历史——全球史的认知和判断。  相似文献   

6.
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凡  朱竑  黄维 《人文地理》2010,25(4):60-66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总结了景观、记忆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指出景观、记忆与地方认同联系密切,而且景观与记忆的研究大多与历史文化景观相关。由于集体记忆所体现出的社会性,通过物质的和象征性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去探究其集体记忆的认知空间和情感空间更具有现实意义。文章探讨了GIS和认知地图方法在城市集体记忆研究中的应用,并对佛山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集体记忆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在全球化、城市化趋势下,从地理学视角,透过对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分析,将有助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持续性地保护和塑造城市地方感。  相似文献   

7.
宁文忠 《民俗研究》2011,(2):147-154
在考察了甘肃洮州民间十八位龙神祭祀的民间信仰形态,并在解释相关历史文献与分析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认为民间神祗信仰是有挖掘和研究价值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能在某种程度上,辅助印证当地先民们迁徙、戍边的历史足迹。  相似文献   

8.
文化记忆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的文化研究进展及框架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旅游地的文化研究一直是旅游地理学关注的重点领域,而乡村文化的恢复与重构更是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内涵、文化表达与测度、文化保护利用、地方认同、乡村记忆及文化重构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提出文化记忆理论和旅游人地关系理论视角下乡村旅游地文化的研究框架、内涵和内容。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将乡村文化记忆作为分析乡村旅游地文化时空过程的逻辑起点,立足于文化记忆理论关注的文化记忆识别、地方身份认同和文化连续性等核心内容,构建了“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社会维度”的三维研究框架,并据此提出了乡村文化记忆在时间、空间和社会维度的研究内容。为今后进一步丰富文化记忆与旅游地理学的融合,深化乡村旅游地文化研究的理论构建和方法创新,寻求乡村旅游地的文化研究新视角、新方向和新方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张勇 《史学理论研究》2012,(1):57-66,159
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一种重要的集体历史记忆,祖源传说反映了一定社会情境下人们的族群认同。本文以巴蜀祖源传说为文本分析对象,解读了其中传递的华夏认同、本土记忆、异族认识等族群情感及其产生的社会情境,并结合其他材料探讨了周秦汉晋时期中原华夏人和巴蜀本土人对巴蜀族群认同发展的三个阶段,旨在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将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文化整合与时空变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英语出版界普遍认为加洛林史学的崛起是加洛林法兰克人史学创造力提高改善的结果.本文则拟从书写材料的视角探讨这一问题的原因,加洛林法兰克人主要使用的书写材料——皮纸对于他们保存历史记忆的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皮纸材质的不易腐烂,使得加洛林法兰克人建立在“加洛林文艺复兴”基础之上的史学成果——原创性的史作和誊抄的前代史作能够以较大的数量留传至今.  相似文献   

11.
"Documenting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Memory: Oral History in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 provides an overview and assessmentof the current state of oral history projects and programs within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 Oral history has long been a particularlyvaluable resource and tool for the Park Service in preservingcultural and historical memory. Its rangers, interpreters, historians,archaeologists, ethnographers, and cultural landscape specialistsuse oral history to document the history of individual parks,as well as the events and people the parks commemorate. Theyuse oral history to create interpretive exhibits, movies, andvideos and to record perspectives on major events, figures,and movements. The Service initiates and manages a large numberof unique and significant oral history projects and programs. However, too often the value of its oral history projects andcollections has been diminished because of funding shortages,poor equipment, insufficient training, inadequate preservationmeasures, or other problems.  相似文献   

12.
AtthecrestoftheRedPalaceinthePotalaPalaceistheSasumNamgyalHall-theL1ivinqchamherofthe7thDalaiLamaGalsangGyaico.InthecenterisenshrinedaportraitofEmperorQianlongoftheQingDynasty(1644-1911).Infrontoftheportraitstandsanelegantlycarvedmemoriallongevitytabletto…  相似文献   

13.
犹疑照颜色     
张汉 《收藏家》2010,(1):74-74
惊闻著名学者王世襄先生辞世噩耗,心情无比悲痛。想起去年夏天,在王老寓所聆听教诲的情景,历历在目,未想竟成永别。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 number of biblical scholars have shown that the Hebrew Bible contains both the collective memory and amnesia of ancient Israe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ortrayals of Saul in the books of Samuel and 1 Chronicles have long been explained in terms of redaction history, inner-biblical exegesis and other intertextual reading strategies. Using the insights from the fields of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cultural memory theory suggests that it was the dynamics of structural amnesia that made it necessary to suppress the memories of Saul that were not useful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st, and that the new “master narrative” in the Book of Chronicles may be seen as a post-trauma solution to the Israelites’ painful retrieval of memories of guilt and trauma.  相似文献   

15.
One way to recast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explanation in historical inquiry is to distinguish two conceptualizations involving culture: (1) cultural meanings as contents of signification (however theorized) that inform meaningful courses of action in historically unfolding circumstances; and (2) cultural structures as institutionalized patterns of social life that may be elaborated in more than one concret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This distinction helps to suggest how explanation can operate in accounting for cultural processes of meaning-formation, as well as in other ways that transcend specific meanings, yet are nonetheless cultural. Examples of historical explanation involving each construct are offered, and their potential examined.  相似文献   

16.
赵榆 《收藏家》2008,(8):89-90
最近我从一位收藏家处发现一帧王时敏为陈定生所绘的肖像画,设色纸本立轴,宽39、高91.5厘米。绘一位眉清目秀的长者,头戴蓝色风巾,上穿红色上衣,下穿白色长裙,腰系黑色腰带,足蹬黑靴,为明代贵族仍然沿袭着宋代官家服饰的装束,手持九节细竹杖,五缕髯须,陡显文质彬彬,正气凌然。题款为:“壬辰夏日,为定生词兄写照,  相似文献   

17.
18.
作为一种独立的博物馆类型,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纪念馆的独特性予以阐述。纪念馆作为国家治理术的重要形式,从"仪式性"视角来看,纪念馆的参观实际上是一场仪式性的文化展演,其仪式内涵与价值便体现在了对国家叙事认同和集体身份的构筑过程中。纪念馆的仪式性特征贯穿于进馆、参观和出馆这一动态过程中。基于仪式理论,纪念馆序厅的设计要具有体验性,突出参观者的参与主体性,而且从仪式情感性来看,纪念馆的叙事文本要有故事性,营造一种高情感卷入度的感性氛围。  相似文献   

19.
王世贞是明代杰出的史学家 ,本文从治史目的、态度、方法、史学批评以及历史观等方面 ,阐述其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他主张博古通今 ,崇尚直书实录 ,重视史料考辨 ,具有发展史观 ,其务实求真思想影响尤为深远 ,反映了明后期史学思潮的一些特点。他的史学思想既有积极因素 ,也有局限性 ,必须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五代以降,史家重视历史记载的前后相承,并有目的地记录周边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相互交往的现实内容,文化认同进一步拓宽;辽金元时期重视对前朝史和本朝国史的编纂,这不仅说明编纂者拥有历史传承的明确意识,而且体现出他们对于中原文化的一种自我认同。总之,通过历史经验的总结,发挥了史学的鉴戒功能,彰显了史学传统与文化认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