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南京明城墙砖数量众多,砖文内容庞杂,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科技和文化艺术信息,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南京明城砖铭文具有固定的格式,一般而言,砖文中既有府、州、县各级提调官的本职和姓名,也有农村各级基层组织人员与具体烧造人员的姓名。以黄  相似文献   

2.
南京明城墙砖文中保存的信息有助于对明初役制组织的研究.从已发现的"均工夫"纪年砖可知,明初筑造城墙所需工役人员主要以均工夫役的方式获得,早期组织形式并不完备:约洪武十年后发展为推行以"甲"为建制的基层组织,从官吏到基层的组织形式巳基本完备;至洪武十七年停止.与凤阳中都明初砖文比较可知,这一基层组织形式可能借鉴明中都军工...  相似文献   

3.
曾经一时雄奇伟岸的古代城墙,大多都没能经受住岁月的考验,最终湮灭于炮火或风雨中。在中国古代的城墙中,朱元璋亲自监理的南京明城墙,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坚固的城墙之一,历600多年风雨而未倒,今天依然固若金汤。南京城墙安若磐石的秘密,就在于它修建过程中严格的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统计明初南直隶、湖广、江西三省的城墙包砖情况,考察了明初城墙包砖的基本面貌,并根据明代各级城市所用城砖的烧造与征调情况,探讨包砖的相对成本,指出明初城市包砖与城市的等级、所处地区的军事战争形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与生物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南京明城墙表面的微生物种群。本研究发现地衣、大型真菌、丝状真菌、蓝细菌、绿藻和硅藻在城墙上大量存在。此外,在无地衣及藓类覆盖的城砖上,核心自养生物以石生硅藻(Achnanthes lauenburgiana Hustedt)和北方羽纹藻(Pinnularia borealis Ehrenberg)为主,并伴生丝状真菌。对城砖生物风化实验结果表明,藻类对城砖具有一定的侵蚀作用(53.65mg/m2·yr)。本研究的结果补充了明城墙微生物种群,及硅藻在陆生环境下风化硅酸岩矿物研究上的空缺,并为明城墙对藻类微生物腐蚀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的象征,是冷兵器时代战争防卫的产物。保护城墙是对自身历史的集体记忆和认识的主要工具。在中国,保存和保护得较好的城墙除了长城外,就属南京明代城墙了。历史上明代都城先后有3处:安徽凤阳、江苏南京和北京,其中城墙保存最多、保护最好的是南京。南京明城墙之所以保存保护的好,由杨新华先生等主编的《南京明城墙》(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全书涵盖了当今建筑大家对明城墙的深刻感言、历史上各个时期保护维修城墙情况和开发城墙风光带等内容。阅读该书,你会对保存下来基本完好的25公里长的南京明城…  相似文献   

7.
<正>明初实施大规模城墙建设活动,不仅是凤阳明中都和南京都城,各地府州县的城墙建设也都需要大量的城砖。为保证城砖质量,明代施行以城砖铭文为标识的责任制,也就是"物勒工名"措施,以及比较周密的基层组织形式,多年来学界都有比较系统的研究。具体到"淮安府海州"铭文城砖,在明中都、南京、淮安以及海州本  相似文献   

8.
南京明城墙砖铭文三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京明城墙砖应有指定的烧制地点并有相应的组织机构。  相似文献   

9.
南京明城墙城砖铭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科技内涵,是中华文明的一大宝库。本文就铭文中常常出现的“都”字作一探讨。南京明城墙中含有“都”字的铭文砖可分为三类:一类产地在江西,数量较多。如“南昌府宁县二十  相似文献   

10.
南京明城墙周长“九十六里”(约35.267公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骄傲。南京明城墙自建成之日起,一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为宏伟的城墙,创造了我国城墙建筑史上的多项奇迹。南京明城墙在军事防御功能上,针对当时的攻城器械和火兵器,  相似文献   

11.
南朝画像砖是古代墓室壁面上的图像砖,是继汉代画像砖之后考古发掘中的又一重大发现。其早期、鼎盛期、晚期众多画像砖上的不同图像,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不同的精神风貌和风格迥异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2.
嫦娥奔月神话原始意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嫦娥奔月是中华远古极具神奇幻想的神话传说之一。因现存文献记载十分简略,该神话早期流传中所产生的若干流变版本如何,嫦娥化为蟾蜍所扮演的角色及其社会影响又如何,多未能记载流传下来。为此,本文结合文献,对我国汉画,尤其是巴蜀地区汉画相关图像作了系统考察,试从这些图像的内容特点、组合关系等来探讨奔月神话的原始意蕴及其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3.
本在对多年来搜集的26l例散见于荆州现存古城墙上的勒名砖整理、分类的基础上,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勒名砖进行考证说明,并附有列表及典型砖例的实物拓片,还根据实物材料对荆州有砖城以来的筑城史及城砖的“物勒工名”制度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有助于加深对荆州古城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峡江地区汉晋南朝花纹砖上的车轮纹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君雷 《江汉考古》2006,1998(3):60-68,94
文章对峡江地区汉晋南朝花纹砖上的车轮纹饰进行全面检讨。首先将车轮纹饰分为若干种类,其后以发掘报告为依据讨论各类车轮花纹砖的年代,最终归纳出峡江地区车轮纹饰的演变线索。文章以为,峡江地区的车轮花纹砖大约出现在新莽至东汉初期,东汉中晚期至东晋最为流行,南朝仍有发现。文章同时分析了各阶段车轮纹饰的时代特征,并且简要讨论了与车轮花纹砖相关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5.
Kingston  Ralph 《French history》2006,20(4):405-423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office space dur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It argues that material condition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in configuring the post-Revolutionary state and its relationshipto the ‘public sphere’. In the 1790s, ministry employeesmoved from Versailles to Paris, from serving individual aristocratsto serving the Nation, from a state of operative obscurity toone of contentious publicity. Although an ideal regulation ofspace in new unified ministry buildings would invite the publicin and make government transparent (preventing a return to theOld Regime), Ministers had to balance this imperative with practicaloperational and financial concerns. By the Empire, ministrieswere consciously constructing antechambers to keep petitionerswaiting. Meanwhile, employees also engineered their physicalenvironment to protect their jobs, constructing corridors andmakeshift walls. The disjuncture between the aims and the outcomesof 1790s administrative reform developed out of the physicalimpossibility of making ‘transparent’ bureaucracywork.  相似文献   

16.
南阳汉画像砖鱼纹饰,渊源于纯朴自然的仰韶文化彩陶纹饰并摆脱其稚拙的形象特征,挣脱了沉重威严的青铜纹饰风格的羁绊并吸取其强健有力的用线手法,发展成富有蓬勃进取精神的汉代艺术风格。它所体现出的艺术精神与表现形式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后汉书》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从训诂的角度看,无论是古注还是目前通行的辞书,对这部文献词语的释义还都存在着瑕疵。要给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者提供更为完善的注本,就需要训诂研究者不断作出努力。《汉语大词典》对《后汉书》中出现的"(莫)适"、"将顺"、"简落"、"随辈"等4条词语的释义,都还不尽如人意。我们对这4条词语的释义力求做到追根溯源,着眼于《后汉书》却不局限于《后汉书》,以使释义验之他文而皆合。于其未详则俟有道。  相似文献   

18.
运用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知识对南京明城砖铭文中府、州、县的地名、历史事实、自然人文地理、人文关系进行释读与考证。  相似文献   

19.
西夏文《择要常传同名杂字》是西夏时期流传于民间的一部常用佛经诵读童蒙性质的杂字类字书。借助该书正文第6页的内容,可以补全西夏字书《同义》缺失的篇目代表字。比对甘肃省瓜州县博物馆藏编号为00027的残片,证明了《择要常传同名杂字》至少曾在西夏时期的瓜州地区流传,这一现象应该与杂字字书在唐五代敦煌地区流行的传统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