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申风江 《神州》2011,(5X):100-100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强调的就是作文要讲究真实,“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但作文仅做到真实还不够,还要有情感。我们在批改作文时,认为有的作文写的很真实,但缺少一种味道,实际上这种味道就是“情感”。缺少了这种“情感”,就好像生命缺少了灵魂。“真实”是小学生作文的基础,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的文章才是最好的文章。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  相似文献   

2.
真实是记叙文写作的生命,这种真实不仅仅是生活真实,也可能是艺术真实,其中,重要的方面就是情感的真实。特别是记叙类文章的写作。记叙类文章的写作就是为了鼓励同学们展现个性,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事实上,近年来,作文教学与命题的改革,都为同学们抒写真情实感提供了最大的鼓励和方便。  相似文献   

3.
晓君  蔡雄辉 《南京史志》2011,(19):20-22
【中考真题】两选一作文:作文(一):给自己一个拥抱作文(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个性也可以说是自己的一张名片。例如,豪迈奔放是苏轼的名片,婉约清丽是李清照的名片,坚贞不屈是文天祥的名片……那么,什么是你自己的名片呢?请以"是我的一张名片"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⑴文体限于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600字;⑵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⑶卷面整洁,字迹清楚。(50分)  相似文献   

4.
正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谈几点认识。一、阅读教学紧密联系写作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矗1.丰富语汇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词语的基础上,才能写出自己要说的话来。所以,教师就要加强词语教学,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学会将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文章。2.理解词语小学语文大纲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培养阅  相似文献   

5.
正近几年,为了落实"真实、新颖、生动、深刻"的写作要求,我在高一年级倡导写"本真、原创、在场"的作文,尝试"3×3母题写故事训练",效果较为明显。稍加梳理,形成了以下的提纲:提纲一,学生习作急需打假,习作指导急需赶山。如今大多数中学生,习作不是抄袭就是套作。平时习作以抄袭为主,动动鼠标翻翻手边书,从网上或优作选上截取;考场作文依赖于套作,生吞活剥加巧取豪夺,现场烹烩出一锅光怪陆离的"羊杂  相似文献   

6.
吴会勉 《神州》2012,(21):68
一、营造写作氛围,激发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在全班营造一种写作的氛围,作文教学自然就事半功倍了。那么如何营造写作氛围呢?1、以身示范,潜移默化。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倘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使得学生如沐春风。那么,学生自然会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兴趣,开始萌发出表达的欲望。同时在学生作文过程中,教师亲自动手写作,将现实的生活变成文字,可以是班内、校内的真人真事,可以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将作品拿到班内与学生分享,可能自己的水平不是很高,但在学生的心目中,你会变的很伟大,学  相似文献   

7.
正"好生活,好作文,作文和生活一同进步!"这是生活作文的宝贵经验。"作文和生活"怎样才能"一同进步"呢?笔者试用"五步法"训练,怕写作文的学生,找到了作文的源泉,作文不难了,既能轻松完成,又能从生活和作文中分享种种乐趣。以下,是"五步法"作文训练的基本过程及成功经验:第一步:选读一篇佳作,透视文中的生活故事。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的充实与作文能力提高并行。"学生怕写作文的首要原因,是生活体验不足:想写景,没看清;想写人,没熟识;想写事,没参与。怎么办呢?引导孩子乐于走进生活,在生活中长见识,这是第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8.
刘秀芳 《神州》2012,(15):63
作文的生命是真实,血肉是感情。中学生作文就是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看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语言文字恰当的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9.
考场作文,可谓是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决定着考生的语文成绩。但考场作文不同于平时作文,要解决写好作文与时间紧张的矛盾。其实,只要你发挥自主意识,按照一定的步骤认真构思行文,就能解决矛盾,就能拿下这"半壁江山"。一、仔细"扫描",跨好"门槛"中考作文降低了审题的"门槛",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无视"门槛",从而"天马行空"。需要我们在面对题目时仔细"扫描",即扫描题目的中心概念、中心概  相似文献   

10.
正"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流程长,结构散,主客倒,反馈少,忽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学生作文都是"奉命而作",因而"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才能使师生在愉悦的写作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相似文献   

11.
正"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流程长,结构散,主客倒,反馈少,忽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学生作文都是"奉命而作",因而"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才能使师生在愉悦的写作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在激情满怀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作文教学富有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2.
任万忠 《神州》2013,(8):117-117
笔者在从事作文教学的过程中,经过长期实践和积累,在培养学生写作习惯方面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实效明显,现总结如下。一、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习惯,要立足于"观察",落实到"积累"。没有"观察",无从"积累";只有"观察"而不及时记录和积累,天长日久,素材尽失,"观察"已就白费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何况记录的过程就是消化材料  相似文献   

13.
张叶 《神州》2013,(10):73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它不仅体现了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基本观点,而且体现了教书育人辩证的教学思想,也符合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规律。那么作文指导该如何从内容入手呢?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一、丰富生活,指导学生获取作文的材料叶老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难,老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  相似文献   

14.
谭志翠 《神州》2012,(4):174-174
而今,各种各样的作文书籍比比皆足,相似或同样的命题作文更是随处可见,拾之即来。于是乎,普遍的学生便踏上了仿写甚至抄袭他人作品的写作之路。可以说,小学生作文是通往写作的大门,那中学生作文就是进入写作的殿堂了。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让小学生仿写他人优秀的作品,从中找到写作的方法,不仅是可以的,而且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我们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就是写作的很好的范文。  相似文献   

15.
倪东梅 《神州》2012,(18):80
提起语文教学,最让自己头疼的莫过于作文批改了。面对那一张张写满文字的作文纸,自己的评语可以说近乎公式化,不用说学生就连自己都感到厌烦了。可是即使这样,我也从未想过去改变这种评语的方式。因为从我上学开始写作文的那一天起,老师的作文评语几乎就都是一种模式,不是"中心明  相似文献   

16.
代景芝  代春风  肖天和 《神州》2012,(19):312-312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小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要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把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7.
刘铁军 《神州》2012,(34):89
我常听同仁们说:"作文难,难作文",但我同样也觉得"阅读难,难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可以说是与作文教学并驾齐驱的"拦路虎",对语文教学来说也是一大障碍。怎么让学生写出好作文呢?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我们现在的这种教育教学现状中可以说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时代的要求我们不可以说不的。那怎样才能有效持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  相似文献   

18.
【总论】近几年,在全命题和半命题中考作文中,以"自我"为中心命题的作文题目较多,一直占主导地位,成了中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话语"。其原因是:第一,这符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写作目标的要求——"表述自己的思想","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进行作文;第二,抒写自我,表达自我,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其  相似文献   

19.
实,包括真实与实在。真实,就是不虚假:实在,就是不虚飘。这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中考作文更要求如此。在南京市中考作文评分细则中,就有这样的表述:感情真挚、内容具体充实。  相似文献   

20.
张琬淋 《神州》2011,(9S):124-125
如何进行作文教学,一直是大多数语文教师甚感困惑的问题。 所谓“写作”就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形诸于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