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诗咏青海     
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唐代的咏青诗,在青海诗歌史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页。这些诗篇以多彩的诗笔,描写了高原雄浑壮阔的自然风光、由大好河山激发出的爱国热忱,当然也有将士们久戍不归而思乡怀亲的情怀。从这些诗篇中还可以看到各民族群众的相互关系,以及群众中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等。唐代的咏青诗是唐边塞诗的重要内容。著名诗人王之涣是盛唐时代的边塞诗人,他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诗被传诵千古。据唐人薛用  相似文献   

2.
唐帅  魏景波 《丝绸之路》2012,(20):34-37
唐代国力强大,锐意经营西域,丝绸之路进一步繁荣,诗人游幕入边出塞现象比较频繁。众多诗人希望立功塞外,一展抱负,于是纷纷踏上西去之路,领略大漠风光,感受丝路文化,写下了大量的边塞诗篇。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息息相通,从某种意义上说,丝绸之路也是一条唐诗之路。丝绸之路上的唐代边塞诗,是丝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一个永远值得炎黄子孙骄傲的朝代,单从其边塞诗就可"窥一斑见全豹".唐代诗人有昂扬的精神、坚决的斗志、爱国的思想、开阔的视野……在边塞诗歌中,边城的慷慨悲歌、旖旎独特的异域风光、冲突又交流的民族的交往、厌战和思乡的情绪构成了边塞诗歌的雄奇瑰丽.边城的自然风光、边城景色、边城娱乐、民族关系、异域魅力更使边塞诗歌焕发傲人的风采.  相似文献   

4.
表现边塞战争的诗歌发展至唐代,形成 了边塞诗派。这与丝绸之路的拓通有极大的关系。丝路 的拓通和发展直接影响了唐边塞诗的格调和精神风貌; 唐边塞诗风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衰而变迁。唐边塞诗已成 为唐开拓西域边疆的重要历史进程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5.
在百花争艳的中国诗歌史上,边塞诗以它慷慨激昂雄浑悲状的独特色彩占有重要地位。早在六朝时代就已经有这样的名篇在吟咏了:“箫皱流汉思,旌甲被胡霜”“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但是在当时还未形成一种诗风。边塞诗得以真正蓬勃发展的时期是以诗歌的黄金时代著称的唐朝。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作家,以一曲曲壮丽的乐章构成了唐代边塞诗的基调,它是和唐代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一背景有关联的。但实在说来,唐代的承平时间并不算长,因此有些边塞诗中不免带有某些忧伤情调,如“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属于边塞征战的哀怨诗;“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年  相似文献   

6.
许虹 《纵横》2013,(2):12-13
毛泽东手书《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是毛泽东手书的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中的一首。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岑参齐名,其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和《塞下曲》等。这些边塞诗,  相似文献   

7.
尹忠 《旅游》2010,(9):70-75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被贬龙标所作此诗流传千古,龙标就是现在的黔城。  相似文献   

8.
明诗咏青海     
早在唐代,就有许多诗人写下了大量描述青海的“边塞诗”,但唐代写青海的诗人中,除高适、吕温以及《敦煌唐人诗集残卷》中的马云奇和佚名诗人之外,大多数人并未涉足青海高原,而明代歌咏青海的诗篇就产生在本乡本土,西宁诗人张问仁和从各地来青海的文人学士、官吏将佐创作的诗篇,构成了明代咏青诗歌的主调。  相似文献   

9.
王金香 《丝绸之路》2009,(14):81-82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作豪放明快、雅俗共赏,富有音乐美,从多方面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实际,闪耀着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光彩。  相似文献   

10.
张翠真 《沧桑》2010,(2):229-230
宋词中有一些边塞爱国题材的词,尤其在南宋词中。边塞词可溯源于乐府诗和唐代边塞诗,盛唐边塞诗派对边塞爱国词有重大影响。在中唐出现的文人词中既有以边塞为题材的词,如戴叔伦《调笑令.边草》。这时,以边塞为题材的词,形式上以小令为主,在高旷、流畅的笔致下所描写的边塞生活显得明快、活泼、清新。在宋代边塞爱国词中有一些经常出现的乐器意象如胡笳、羌笛、琵琶、角等。这些乐器意象配合着边地节候风物不但形成了边塞爱国词的独特风情,也含蓄曲折地传递了边城将士的思乡报国的复杂情感和词人深沉的爱国忧国之思。  相似文献   

11.
唐代青年时期的王维,是一个才华横溢、充满理想的热血男儿。他创作了不少以军旅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诗篇,风韵沉雄,豪气凌云,创作年代远在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作家高适、岑参之前,堪称盛唐边塞诗人的先驱,在盛唐边塞诗中占有重要地位。王维青少年时期正是由中宗、睿宗衰世转向开元盛世的历史大变动时代。开元之治使大唐国威复振,开始有能力改变长期受突厥、吐蕃侵扰的局面。蒸蒸日上的盛唐和风云激荡的时代,让具有开拓精神的青年王维胸怀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21岁时,他赋七言《燕支行》,用浑朴自然的诗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卫青、霍去病的无限仰…  相似文献   

12.
谢亚鹏 《文史天地》2014,(11):70-73
正有唐以来数不胜数的诗人中,王绩最得酒中真味,才是"醉里得真知"的典型和代表。大凡说起唐代诗歌,特别是说起初唐的诗歌,王绩总是绕不开、躲不过的一位诗人,就连元人辛文房编撰的《唐才子传》开篇第一人说的也是王绩,说他"弹琴、为诗、著文,高情胜气,独步当时"。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当时著名的神通才子,也不是因为他的特立独行——号称"斗酒先生"。实在是因为他是盛  相似文献   

13.
宋词中有一些边塞爱国题材的词,尤其在南宋词中。边塞词可溯源于乐府诗和唐代边塞诗,盛唐边塞诗派对边塞爱国词有重大影响。在中唐出现的文人词中既有以边塞为题材的词,如戴叔伦《调笑令.边草》。这时,以边塞为题材的词,形式上以小令为主,在高旷、流畅的笔致下所描写的边塞生活显得明快、活泼、清新。在宋代边塞爱国词中有一些经常出现的乐器意象如胡笳、羌笛、琵琶、角等。这些乐器意象配合着边地节候风物不但形成了边塞爱国词的独特风情,也含蓄曲折地传递了边城将士的思乡报国的复杂情感和词人深沉的爱国忧国之思。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陇头水》乐府诗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兼顾含有"陇头""流水"意象的边塞诗,通过对"陇头流水"意象符号的解析,揭示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以陇头水为题材的边塞诗歌,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了人们在边塞戍卫和边塞战争中的文化心理和情感温度,其文化内涵随历史时代演进而呈现多元化,主题日益丰富、深刻,以"悲"为基调的美学特征,更是打动人心,具有情感的震撼力,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大大提升了边塞诗的抒情张力。  相似文献   

15.
王平  杨柳 《丝绸之路》2010,(20):41-42
耶律楚材是蒙元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其边塞诗题材广泛、内容新颖,诗歌多描述边地的征戍生活、讴歌西域的自然景观、反映边塞的民情风俗、展现边疆的狩猎场景等,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耶律楚材边塞诗风格的形成与其生长的文化环境及丰富的生活实践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边塞诗作为唐诗中的一朵奇葩,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唐代边塞诗的划分与唐朝历史时期的划分一样,也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本文通过对盛唐边塞诗与中晚唐边塞诗的比较,有助于我们了解边塞诗的由盛转衰。也有利于我们全方位把握唐代边塞诗,而不是仅限于对盛唐边塞诗的熟悉。  相似文献   

17.
作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宿铁关西馆》一诗几乎所有注家均把"铁关"注释为"铁门关",把"铁关"与"铁门关"混为一谈。其因是对岑参僚属的"安西府"与"安西节度使"二者关系没有搞清,导致解释混乱。事实是唐时的安西节度使驻地在龟兹,行政中心安西府驻地却在秦州属地岷州总管的洮州。"铁关"在今甘肃省定西市岷县铁关门村,"铁门关"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县级市铁门关市,二者地貌气温距离差异太大,诗歌的命题与描述也大相径庭,不可同日而语,需要厘清。  相似文献   

18.
<正>西域的自然风光雄奇壮美,但我更偏爱的是那里的历史遗存,每当走入一座孤城,就好像与唐代诗人岑参有约,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领略历史的苍凉之美。在新疆几年时间,我寻访过不少历史故城,虽然见到的多是残破的墙垣和满地荒草,但在我的眼前时常幻映出高耸的城楼和萧萧车马,而几乎每一座故城的辉煌历史都可在唐代的边塞诗中找到佐证。人们对西域那片辽阔地域的了解,风霜雨雪、铁马冰河的印象多是来自边塞诗中。西域的自然风光雄奇壮美,但我更偏爱的是那里的历史遗存,每当走入一座孤城,就好像与唐代诗人岑参有约,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领略历史的苍凉之  相似文献   

19.
蒲坂桑落酒     
在我国古代璀灿的文化中,酒与诗是紧密相连的。三国建安才子曹植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诗句;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更有斗酒诗百篇的美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由此诗不仅使人们想起了名誉中外的杏花村汾酒。当今在人们心目中只有茅台、汾酒、五粮液等八大名酒,岂不知在古舜都蒲坂,今永济市内出产的桑落酒,源远流长,古今传盛名。  相似文献   

20.
《燕歌行》是高适边塞诗名篇,历来诠释此诗者甚多,但仍有含糊和不够圆融之处。如“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二句中的“瀚海”,或作贝加尔湖解,或作沙漠解;“狼山”,或作“狼居胥山”解,或作河北狼山解。高适边塞诗深受南朝以来有关边塞的诗的影响,而从这些诗歌的用例看,当以贝加尔湖、狼居胥山解为宜。《燕歌行》是关于东北边塞的一首诗,但取道辽西碣石与东北奚、契丹的战争,何以会牵扯到数千里外的瀚海、狼山?联系唐开元年问北方和东北边防的形势,唐朝北方边境突厥部与东北奚、契丹部联合进攻唐朝的战略威胁一直存在,这为高适所深忧,因此高适主张把东北的战争与北方的事态通盘考虑。所以“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二句,可理解为东北的契丹、奚等向西边的突厥求助,突厥首领发兵。也正因为高适如此深谋远虑,使他能成为“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