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西走廊     
前几年有篇近乎弱智的报道称,美国宇航员在太空中能看到的标志性地面建筑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同样近乎弱智的人们为此奔走相告,很是欢欣鼓舞了一阵子。现在我们知道,那是条假新闻。科学告诉我们,在太空中回望万里长城等于在2000米之外看一根头发丝,相去何其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这是台湾中华物学会丝绸之路考察团一位成员在结束陕西、甘肃段行程之前,发自内心深处的一句话。或许,他们随手记录下来的字,更能表达他们对丝绸之路的理解和感悟。特此刊出几位成员的笔记,以飨诸位。  相似文献   

3.
安海东 《黑龙江史志》2013,(19):234-234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古生物化石资源种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但是古生物化石修复与保护的工作和研究中面临着很多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社会认识度低、非法交易和出境现象较为严重等,甚至部分地区还存在着严重的违法挖掘现象。本文就古生物化石的修复与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保护要点。  相似文献   

4.
何志霖 《丝绸之路》2003,(12):25-26
临夏是古生物种群繁衍生息的乐土。上世纪初,临夏境内的临夏、和政、广河、积石山、东乡、永靖等县,陆续发现了古脊椎动物化石,既有整体的头骨、下颌骨,也有分散零星的肢骨、趾骨、脊椎骨、牙齿等,当地老百姓把这些古生物化石笼统地称  相似文献   

5.
张行 《陇右文博》2006,(1):12-25
古生物学的特点是以化石为依据,要了解古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古生物的地理分布、古生物居群结构等问题,首先要从研究化石入手。因此,化石记录与所代表的生物群落在组合面貌、数量、种类等方面是否一致就成为上述研究工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化石群是由古代生物群通过死亡群、埋藏群等,在相当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历史过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在如此多变的化石形成过程中,现在的化石群与当时生物群相比,多数已面貌全非,已很难全面的反映出当时生物群的整体情况。化石记录与实际生物群之间所产生的偏差,无疑大多数是在埋藏过程中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陇右文博》2001,(2):14-14
甘肃省博物馆自然部主任、副研究员张行《甘肃古生物化石与旧石器时代考古》一书,于2001年11月由甘肃化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我省目前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全省各地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和出土的旧石器时代化遗物的作。作20余年一直从事甘肃古生物化石的征集和研究工作,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历经7年成该书。  相似文献   

7.
贺延军 《丝绸之路》2012,(6):108-109
“甘肃古生物化石展”是目前甘肃省博物馆三大基本陈列之一,曾荣获2007年度全国“十大”陈列精品。本文通过回顾该陈列的前后历史进行,重点对推出陈列的目的与意义,起初选题、内容,陈列特色、特点,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使受众通过对这些背景资料的了解,加深对该陈列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珍贵标本的科研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行 《丝绸之路》2010,(4):105-109
"甘肃古生物化石展"集中陈列展示了甘肃境内发现的珍贵古生物化石标本,它们再现了甘肃古代生物的演变和进化。通过对重点化石的介绍让观众了解其科学研究意义,进而将古生物学、博物馆学的新发现、新理论传达给观众,引导他们走近科学,理解科学、提高观众对身边科学的关注程度和理解能力及认识过去、判断现在和选择未来的能力,从而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甘肃古生物化石展”的内容设计和陈列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行 《丝绸之路》2009,(18):87-91
“甘肃古生物化石展”是甘肃省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专题陈列展览,而且是甘肃省博物馆建馆50多年来首次以古生物化石为题材的大型基本陈列,也是国内除了专业博物馆以外最大的陈列展览。此展览展出面积1900平方米.陈列各类化石标本600余件。本文对其内容设计和陈列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0.
《陇右文博》2002,(1):77-79
甘肃省博物馆编、张行先生主编的《甘肃古生物化石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已由甘肃化出版社出版了。这是甘肃博科研成果的又一体现,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长期以来.综合性博物馆科研工作如何开展,以怎样的形式和方式展开困挠着博界.本书的出版和书中透露出的治学门径及作的学术精神无疑将会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对能源、交通建设领域投资的倾斜,以及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建筑施工场地发现古文物、古化石的情况越来越多,仅采用传统的开挖探沟、探方的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合建设施工的需要,且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河西走廊     
<正>河西走廊是夹峙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的一块狭长平坦地带,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全长1100公里,最窄处数十公里,因地处黄河以西,史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不但是一条地理上的走廊,更是一座纵贯历史的长廊,自西汉开通丝绸之路至今,河西走廊已走过了2000年的历史。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两关是嘉  相似文献   

13.
关城怀古     
晏苏 《丝绸之路》2004,(1):56-58
看到关城,你不由地想到了两个字:职守。关城就是职守。千年百年,巍然矗立着,始终钉牢在那片绿洲上,展示难以磨灭的生命价值。请仰视这座关城吧!一人们是深为这座关城自豪的。在312国道上,你可以看见一面石碑傲然挺立,上面赫然书写着六个大字:天下第一雄关。这石碑有理由倨傲,几百米之外,昂然屹立着雄伟身姿恢弘气象的嘉峪关。有这等景象和气势作背景,再小的石碑,也给你气宇轩昂的感觉。更不必说,十几公里之外,隐约可见的一座现代化城市,同样也衬托着关城,衬托着石碑了。那座城市,就是以这座关城而命名的。作为古代关城的嘉峪关,作为现代工业…  相似文献   

14.
嘉峪关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自古有多元文化的特点。本文从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入手,解读砖画反映的历史。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民族交流融合、商旅往来频繁,各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互相依存,在经济、文化、语言、习俗乃至宗教信仰方面差异逐渐缩小,呈现出多民族共存的多元复合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酒泉市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领导小组签定的协约,2006年7月30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酒泉市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化民领队,深入肃北马鬃山区呼鲁斯特里以北戈壁无人区进行为期24天的艰苦考察发掘。  相似文献   

16.
敦煌的长城     
方健荣 《丝绸之路》2004,(10):23-23
当我有幸走向这一片向往已久的长城遗址.不得不从内心里说.我来得实在是晚了。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2008,(1):79-79
为切实保护在宁夏同心县发现的1200~1500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宁夏回族自治区将于2008年在当地新建博物馆以保护展示化石。同心县古生物化石具有埋藏浅、分布集中、保存完整的特点.大部分属于新生代第三纪中新世地层,于上世纪50年代首次发现,已定名的化石有22属24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这些古生物化石的考古价值没有被认识,同时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止血功能,被大量用于制作中药材。  相似文献   

18.
我最初与丝绸之路有缘,是1957年去敦煌的时候。日本考古学代表团应中国政府的邀请,于二战后首次访问中国时,我也作为代表团的一名成员参加了。那时,非常希望去敦煌的水野清一先生在北京病倒了,所以我就代先生去了敦煌。当时,我是宁肯去安阳殷墟的,只不过是遵从了先生的意思。可是,一去敦  相似文献   

19.
河西长城     
胡杨  王金 《丝绸之路》2003,(9):29-33
长城是河西走廊无处不在的象征。河西长城有代表性的可以分为疏勒河流域的汉长城、嘉峪关以东的明长城。自汉以来,河西就是古代中原王朝西北边防的战略重地,因此有“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的说法。从那时起,伴随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凿通,河西广阔的土地上,就开始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天,一名放羊娃百无聊赖地坐在一片草地上,他随手在身边的草窝中掏挖着,突然,草丛中出现了一根根骨头.这些质地坚硬、色泽如玉的骨头深深地“长”在赭黄色的沙土中,在阳光下显得十分醒目.年幼的放羊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拔出了其中的一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