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临漳县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的发现与发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成的邺城考古队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邺城遗址抢救发掘了一处佛教造像埋藏坑,获得一批重要的学术资料。一、发掘概况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位于临漳县习文乡北昊庄北  相似文献   

2.
<正> 1964年1月,唐县寺城涧村出土了六朝以来石刻造像一批,计15件。这批石刻造像的特点是形体小,保存完好,一部造像的底座上刻有纪年铭款。1965年2月,在该处的不同坑位又出土了一批石刻造像,计12件,除了少量造像有铭款外,一般形体大,保存不佳。两批石刻造像计27件。原河北省文物工作队,根据这一发现线索,即派员对石像的出土地点,先后进行了两次调查。确认造像出土地点系一古代寺院遗址,造像是由于某种原因,在当时寺院附近做有意识的埋藏。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景县出土北朝造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景县出土北朝造像考沈铭杰1973年7月,河北省景县中学在校舍基建施工中,从距地表一米多深的原"开福寺"遗址中发现一批北朝造像,当即送县文化馆收藏。经初步考证,现介绍如下:(1)、武定四年造太子像残高25厘米。上身及右腿皆残,仅存小腹以下及左腿。...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河间县近年出土两批鎏金铜造像,1982年城上村农民于村西动土时发现11件;1983年北李子口村农民在房基下发现42件。这些造像均无包裹或盛装物,直接埋在一米多深的土层里。造像中有些不仅工艺精湛,而且造型生动,比例匀称,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现分别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5.
房树辉  赵艳龙 《文物春秋》2013,(3):34-36,F0003
在2009年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于平山县东林山发现摩崖造像一处,雕刻于一块天然巨型岩石上,共有造像13龛19尊,从雕刻技法和造型风格上分析,其时代应为宋金时期。在东林山西边有一座万寿禅寺,传为唐时天寿太子出家处,此东林山摩崖造像应与万寿禅寺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平山县西林山千佛堂石窟,开凿于安史之乱时期史朝义显圣元年至二年,由史朝义政权下的平山县官吏和普通民众集体出资建造,是一处民间性公共佛堂。窟内造像保存较为完好,特别是保留了大量造像题记,为研究这一时期河北地区的佛教及开窟造像情况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本文对其内容作了详细介绍,并对石窟开凿年代、主要题材和石窟特点等内容作了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7.
河北武邑出土一件北齐造像沈铭杰1984年7月,河北省武邑县马台乡袁小寨村农民在村北洼地取土时,从距地表约25米的深处发现一件造像,当即报告县文化馆,后送交地区文物管理所收藏。出土时佛像背面向上覆卧土中,周围未发现其他遗物。造像汉白玉石质,为一佛二菩...  相似文献   

8.
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前身原河北省文物工作队、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曾派员在全省各地征集到数量可观的多批佛教造像遗物,时代包括十六国至明清各个历史时期。近期我们在对所藏造像类文物进行整理编目的基础上,已将十六国至北朝时期的早期金铜佛教造...  相似文献   

9.
2020年,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新发现三件北朝石刻造像碑,均镌刻造像记,其中两件北魏造像碑纪年明确,为景明三年(502)和神龟元年(518),景明三年碑为目前泾川所见纪年造像最早者。另有一件无纪年造像碑,推测为北周时期。从造像题材和造像特征来看,北魏造像碑受到了云冈石窟和关中地区造像风格的影响,为考察泾川乃至陇东地区造像演变提供了新材料。造像记表明,三件造像碑由梁氏家族供养或由梁氏作为结社首领参与造像,供养人族属反映出当时泾川的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0.
1986年9月河北省宽城县大石柱子乡村民石宝清在打石条场内挖到3件北魏铜造像,现分别介绍如下。1.太和十二年(488年)张玄姬造像(图一)菩萨像。通高11.3、像高5.3厘米。头戴宝冠,身穿圆领通肩袈裟,右手手心向内置于胸前,左手下垂握一莲蕾,跣足立于莲台上。身后为舟形火焰纹背光。莲台下为四足床,  相似文献   

11.
<正>一河北出土的北朝隋唐石刻造像河北省历年出土的北朝隋唐时期石刻造像集中在河北中南部,以保定曲阳修德寺遗址、邢台南宫后底阁遗址、邯郸临漳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三处最为著称,此外石家庄灵寿幽居寺塔内北齐皇族赵郡王高睿造像亦是极为珍贵的图像资料(图一)。这四处出土石刻造像,纪年明确、时代连续、工艺精湛、数量众多,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河北地区佛教及其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艺术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2.
1953至1954年 ,河北省曲阳县修德寺遗址发掘出土一批北魏晚期至盛唐间的珍贵白石佛教造像2200余尊 ,其中纪年造像200多件[1]。在纪年造像中有两件造像铭文有“真王五年”字样。真王五年杨天仁等二百人造弥勒坐像(图一) ,头缺 ,残高33厘米。像身披袈裟 ,领口低垂 ,露系裙宽带。左手施与愿印 ,右手残 ,推测为无畏印。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袈裟及下著长裙前后分为三层满覆座前。身后背光上部残缺 ,分为内外二区 ,外区浅浮雕火焰纹 ,内区呈锯齿样。其造像风格基本与同遗址出土的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张开造弥勒坐像一致。像座刻发愿文 :“真王五…  相似文献   

13.
邱忠鸣  李轩鹏  王新 《文物》2014,(3):68-71,22
<正>一概况2006年3月,河北省邢台市威县常屯乡横河村村民在拆除旧房时,发现5件佛造像,后上交威县文物保管所,现藏河北省邢台市文物中心。其中,泥质灰陶像1件,汉白玉造像4件。汉白玉造像上均有题刻,并包含纪年信息,其中东魏武定三年(545年)1件,北齐皇建元年(560年)2件、河清二年(563年)1件。其体量最大者高48厘米,最小者残高20厘米,皆属东魏、北齐时期流行于河北地区的小型白石佛造像。现将这批佛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月,春节前夕,在华北平原南部一处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河北省临漳县北吴庄附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建的邺城考古队,在邺城遗址东郭区内抢救性发掘了一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北魏至唐代造像2895件(块)。这是国内出土佛教造像数量最多的一次发现,充分展示了北朝晚期邺城作为中原北方地区佛学中心的历史地位。这项震惊世人的重大考古发现迅速传遍大江南北,邺城——沉寂千年的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伴随着邺城考古队整整三十年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邺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和佛教艺术史上的历史地位正一步步被揭开、展示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5.
河北张家口下花园石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花园石窟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其开窟时代,洞窟形制,造像题材,艺术风格均与云冈石窟有密切关系。本期发表了下花园石窟现状的全面资料。  相似文献   

16.
资讯     
正星云大师捐赠并护送北齐佛首造像回归大陆3月1日,"星云大师捐赠北齐佛首造像回归仪式"在国家博物馆举办。星云大师,文化部部长雒树刚、中央台办主任张志军、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国务院侨办副主任谭天星、国家宗教局副局长蒋坚永、河北省副省长姜德果及两岸有关机构和人士出席回归仪式。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收藏了一批时代较早的出土铜造像,其中17件有发愿文或纪年铭文,时代由北魏至隋。最早为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像,最晚为隋仁寿二年(603年)像。现分别介绍如下。 1.北魏太和年间韩位造像铜鎏金释迦、多宝并坐像。座足、背光残断,已修复。通高14.1、宽6.1厘米,重133.6克。造像通体鎏金,两佛形象基本相同,肉髻,脸型长方,眉目清秀,头后部有五重同心圆头光,下有身光。上身穿圆领通肩大衣,衣纹细密,袖褶刻向下弧线,胸部则作向上斜弧线。双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春节,邯郸市博物馆联合市属8个区县的文物部门,联合筹办了《邯郸古代石刻艺术》陈列。该陈列重点展示了邯郸古代佛教石刻造像艺术的成就,并在首届"河北省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中荣获精品奖。本文对其陈列特色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响堂山石窟造像题材刘东光图一:定光佛并三童子位于河北省邯郸峰峰矿区鼓山的响堂山石窟是北朝末期最重要的石窟群之一,隋、唐、宋、明历代均有续凿。其造像题材,有关文章已有所述及。本文拟对部分尚有探讨余地或需作补充的题材,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北齐造像题材响堂...  相似文献   

20.
陈晓捷 《考古与文物》2012,(3):78-86,113,114,1
2008年我们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西部的小坵镇和照金镇调查了6处石窟与摩崖造像,其中柳家湾摩崖造像、前咀子摩崖造像此前都有记载,其余4处为新发现。柳家湾摩崖造像和前咀子摩崖造像以前被认为是北朝时期的作品,此次根据发愿文及相关特征判断,认为柳家湾摩崖造像为唐代造像,前咀子摩崖造像为北宋造像。新发现的4处均为金代造像。另外还对这6处石窟与摩崖造像的性质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