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位于大运河北端的通州城土坝和石坝是明清时期朝廷专用漕运码头,在漕运史上曾经发挥巨大历史作用。本文首先探讨了京东运河水系变迁与通州城漕运码头的形成,详细介绍了曹运码头的功能设施、转运职能以及转运规模等,重点对漕运码头与运河漕运和京通二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研究。通州漕运码头是体现通州城市形象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北京地区重要的运河文化遗产,值得深入研究并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2.
淮安地区的天妃宫最早建于南宋,来源于福建籍军士征戍两淮的地域流动,此后天妃宫庙在淮安地区的空间展布与当地河道变迁密切相关。山阳、清河的个案研究表明旧城天妃宫曾作为一亦游亦祀的胜境,国家漕粮的转运导致了淮安地区天妃信仰中心的转换,清口惠济祠逐渐成为运河沿线的重要天妃宫庙,从天妃宫到惠济祠的转移,与山阳、清河城市变迁的轨迹基本一致。官方对天妃神灵的标榜和塑造,使惠济祠内呈现泰山娘娘与天妃混祀的信仰生态,而对其庙会的分析则显示出民间信仰意涵的延展。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的通州为北京左辅,是重要的政治与军事枢纽,作为京杭大运河沿岸的漕运重镇,明清两朝中央政府不但在通州设重兵守护粮仓,而且置仓场侍郎、坐粮厅、通惠河郎中、厅汛等官员疏浚通州河道、修筑闸坝、收支税粮,将通州视为畿辅之门户。同时通州政治地位的变迁也与自然地理环境、漕运政策、国家方略密不可分,正是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通州在明清五百余年中一直享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盛名。  相似文献   

4.
近期许多专家提出,应将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使这条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能够再次引起世人的瞩目。京杭大运河与长城一道,  相似文献   

5.
6.
明朝自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军国之需仰给于东南地区,漕河遂为明王朝国家经济之命脉,漕运成为国家大计。景泰初年,明廷特设漕运总督统筹漕务,自此沿至明末,并为清朝所继承。明代漕运总督职责重大,拥有治漕、治吏、治民及治军的广泛权力:催督税粮,疏浚运河;修举漕政,革除漕弊;巡抚地方,赈济灾民;考察官员,整肃吏治;提督军务,维护社会稳定等。漕运总督群体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近半数漕运总督由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籍官员担任。同时,漕运总督的每届任期不长,"非久任"迁转不常"现象突出。明代漕运总督对于确保漕粮按时、足量地运送到京师,发挥了重要作用。漕运总督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漕运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对明清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元代漕运制度至关重要。元太宗时期,燕京漕运继承了金代漕运制度,采用按依限次之法将漕粮运至通州;然后,利用利用金代旧漕河运至元大都。旧漕运河应在朝阳门、呼家楼、白家楼至通州城北一线,与坝河并不是一条河。元世祖时期,实行漕粮海运,在大都地区创立接运制度,设置接运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漕粮运输。最初利用坝河转运至大都,随后开凿通惠河进行转运,皆是创举,提升了漕运效率。  相似文献   

8.
略论金代的漕运吴宏岐女真人建立的金朝,虽然仅据有北方的半壁河山,但对于发展当地的农业经济尤其是清运事业也相当重视。自贞元元年(1153年)完颜亮正式迁都燕京(改称中都)以来的金朝政府,为了将河北、山东等地的粮食调运入京,积极地开展了整修御河清运水道的...  相似文献   

9.
元代的黄河漕运贯穿始终。本文通过论述黄河漕运的开辟,考证黄河水站名目与地望,探讨屯田、贮存与漕运的关系,梳理辨析漕运量,进一步明确了元代黄河漕运的各个环节。纵向审视,元代黄河漕运规模超越了元魏、李唐,发展空前。横向比较,它是元代北方粮食调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向甘青藏区延伸的企图和输粮漠北的作用反映了元代一统国家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促进内地、边地联系,巩固边防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北宋汴河即隋代开凿的通济渠,是黄河的分支,自孟州河阴县(今郑州西北)引黄河水,经开封东南,于泗州入淮。汴河上接黄河,下通淮河、长江,通过漕运将江、淮一带的粮米,四面八方的百货,源源不断地运到开封,供应军需民用。宋太宗在一次汴河决口后,曾亲自出乾元门视察,并对群臣说:“东京(开封)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这充分说明了汴河和宋王朝的密切关系。一、汴河漕运量的发展宋初,百废待兴,受经费所限,漕事尚简。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汴河运江、淮米也不过数十万石。到了太…  相似文献   

11.
清代,天津处于漕运枢纽地位,是漕粮进入京师、通州以及边防粮仓的必经之地。每年数万名漕运人员驾驶上万只漕船运载着数百万石漕粮从天津经过,或者在此停留,对天津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漕船带运的大量南方货物涌入天津,促进了天津商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兴起;二是漕运带动的商业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寓居天津,从而对天津人口和社会秩序产生影响;三是受南方漕运人员的影响,天津人不仅能听懂而且学会了多种南方语言;四是随着漕船北来,南方沿海地区信仰的妈祖被传到北方,并得到发展和演变,备受尊崇。  相似文献   

12.
13.
监兑官制的出现根源于明代漕运制度变迁过程中"兑运法"的施行,并于成化年间"改兑"后趋于定制。"监兑"即监督军民之间的漕粮交兑过程,一般由户部每年选差五名本部主事或员外郎充任,分派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和南直隶六大有漕省区。总体看来,有明一代的监兑制一直在户部外差与归并地方粮道之间摇摆不定。其屡遭裁、并的根本原因,除收受贿赂、滥用职权等腐败现象外,当归因于晚明户部监兑官在监兑漕粮本职之外,增加了兼催地方钱粮逋赋的职能,以致同地方税粮征解体系间形成了一种难以调和的博弈关系。明清鼎革之后,清廷吸取明代经验教训,使监兑官完全规制于地方,而不再具有户部外差属性。  相似文献   

14.
漕运在维持清朝封建统治方面所起的经济命脉作用,已为史学界所熟知。而清代漕运在沟通南北物资交流方面的作用,却很少被人们所论及。现根据我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到的档案资料,结合有关文献,对这一问题作些初步考察,以期有助于清代社会经济史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东晋南北朝时代是淮河流域漕运发展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虽然南北分治与战争严重制约了该流域漕运的发展,但南北政府出于军事需要,时或修治原有漕路,甚至还开辟了某些新航道,不但适应了当时的需要,而且对后世该流域漕运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一、邗沟—...  相似文献   

16.
清江大闸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淮安市区里运河上,历史上是京杭大运河的漕运襟喉,是目前京杭大运河上仅存的维护得最好的一座古闸。闸下的里运河东西贯穿淮安市区.闸上的若飞桥连接淮安市区的清河、清浦两区。  相似文献   

17.
北宋漕运押纲人员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漕运押纲人员考述陈峰北宋漕运之盛著称于史,无论是其运输规模,还是其征调范围,都远过于以前诸代,其中仅东南地区漕粮一项,每年就达六百万石以上①。在北宋如此大规模的常年漕运业中,存在着一批专门的押运人员,他们直接对漕船运输进行监督和管理,对维持漕运的...  相似文献   

18.
清嘉庆年间北运河张家湾段自然裁弯取直,官方围绕这一变化所采取的种种应对举措,反映了时人对自然河道变迁的认知程度和思想观念,是人们利用河流水运资源创造财富和维护社会发展的一个特例。河道摆动,先后在康家沟形成了新、旧河道。人为堵筑康家沟旧道后,新冲出的河道与张家湾原道又形成了新旧之别。其间,官员们因对河道水情认识的差异而产生意见分歧,并导致不同的治理结果。清廷在耗费巨资后,最终选择漕船走康家沟,从中可以窥见自然河道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转般法是北宋漕运最重要的制度,它对北宋漕运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史学界对这一重要的制度却缺乏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一转般法实行的原因北宋实施的转般法承袭于唐代,要了解转般法实施的原因,还必须追溯到唐代开元时期。唐都长安,在唐前期,朝廷所需粮食  相似文献   

20.
漕运是汉代西北边塞地区重要的物资转输方式之一,一些自然河流及人工修建的渠道为此地的漕运提供了基础条件。参与边塞地区漕运的人员有“将漕”的吏及漕卒,其中负责漕运的官吏多为民政系统与军事系统中的官员如县尉、官佐及候长等;漕卒则多来自从各屯戍机构抽调的省卒。汉代边塞地区的漕运受其军事特性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为军事需要下的灵活调配,具体由相应的候官机构和县廷机构负责。这种由中央统一调配、相关机构负责执行的转输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人力物力资源,为这一地区的物资转输提供了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